内家功夫吧 关注:292贴子:2,668
  • 9回复贴,共1

形意拳基本原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形意拳基本原理----李金波
(一)医道论
形意拳是内家拳武艺,与医道是分不开的,有通医合道之说。这在形意拳祖师论述中屡有强调。
刘公奇兰师祖曰:“形意拳术之道,体用莫分。自己练习时为通医合道来健体,行之于敌为用。总言之,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
李存义师祖曰:“若是有求道之心,只可以虚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也。”
白西元师祖曰:“练形意拳之道,实是祛病延年之真宗。”
宋世荣祖师曰:“形意拳之道有道艺与武艺之分。武艺者即动心者敌将也,道艺者是故形意拳之起点为无极式,其理是最初还虚之功用也。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从一气产生阴阳,阴阳再生三体,三体重生而万物长。’即此意也。”
车毅斋师祖曰:“形意拳之道,中正广大至易至简,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者也。”
1. 形意拳与道义合
形意拳决与道义合之拳经曰: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外莫五真形。
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相和真形。
真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混元一气吾道成”,这句话是说,练武术练的是经脉之气。内经云:“经脉之气谓之真气。”经脉之气是要以形引气才能引得动的,以意领气是领它不动的。经脉之气冲于脉络,变成混元气才能营养身体。混元气是外气,是在人体外大宇宙之中的阴阳未判之气,道家修道就是以“混元气”为道,儒家则以它为无极。此阴阳未判之气,则用以意引气,可由人身毛孔、腠理、七窍、全身穴道进入人身体内,直接营养身体。练武术是以形引气,引的经脉之气;以气动意,意又引气,引的混元气。两气相合混元一体。所以说“混元一气吾道成”。
“道成莫外五真形"。五真形实为劈、钻、崩、炮、横五行拳的正确形体锻炼,这是练习成功的途径,只有通过五行拳的正确修炼方能道成。
“真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即能把五行拳真正的形体做的正确无误。此真形内就含藏着真正的精神。体内五脏之气就可得到中和,能养浩然之气,凝聚于下丹田。因此,我们第一步功是炼精化气,气足之后才能转人第二步功炼气化神。
“如问真形需求真,要知真相和真形。''即如果真想把真形做到至臻完善的标准,就需要向真求,要知真形和它的形象要相合(这是“真相"简单的解释),这个真相还有形的讲法,就是练拳的“形"是主于人体外表,那么与外表的相对就是体内。所以说体外真形与体内之气机相合而至善矣。这就是经脉之气必须以形体来引动,以意领气是领它不动的道理。因此,我们要知道形与气的关系是形不离气,气不离形,形动气随,气为形用。如将真形练对,则利内外合一,又利形气合一。由此进人第二步功炼气化神,再加深研苦练,年长日久而至全身团结如球、内外合一,此即神形合一。
“真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这是说正确的形体与体内之气机要想合到一起,就要有真正的诀窍。真诀合于道学养生健身之法,才算是彻底灵通。
道学养生有两种功法,一个是静功,一个是动功。坐禅养气为静功。利用桩功和一切锻炼的形体、动作、养气之法来养气健身,叫动功。因此,我们所练的内家拳才有“武术道"之称。
2.形意拳与医理通
形意拳通医理。形意拳的锻炼与人体的健康与养生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常言形意拳锻炼有外练五拳,内养五脏之说。外练五拳为劈、钻、崩、炮、横,内养五脏为肺、肾、肝、心、脾,配合中医五行金、水、木、火、土。练五行拳时的正确形体,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系统十二经脉是相合的。锻炼日久,可使气血畅通,五脏坚实,精神倍增,延年益寿。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9-12 23:26回复
    (二)形气论
    形意拳“形与气”的基本理论是形正气顺。形意拳师祖留言:
    ·刘奇兰师祖:“观其外而知其内。其形正气则顺,其形反则气逆。”
    ·李魁元先生继郭云深师祖之下传曰:“见其外,知其内。外面形体之顺是内中气意之和,外面形体之正是内中气意之中。”
    车毅斋师祖:“形意拳之道,中正不偏不倚,合而不流。”
    ·《拳经》曰:“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
    形意拳以基本的三体势为拳术之母,凡动不离基本桩势。各门各派对桩势的习练都有一定的身形要求和规定,特别是站桩身形的正确与否,可直接影响练功的效果。形意拳因为是内家拳,所以在桩法的习练中对“形与气”的要求更加严格。
    在桩法的习练中,形体与气的相互结合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分离的,需知“形动气动,形正气顺,形动气随,气为形用”的道理。
    各位师祖所论,全是说的形体,以中正为本,形体与内气相连,此即谓内外合一。所以,我们必须以正确的站桩来固定合道养生的形体,再加深研苦练,才能达到“形神合一”、“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9-12 23:27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9-12 23:32
      回复
        (三)形神论形与神的关系——固形得神。有人认为“形似不如神似”。我们认为,先有形似再有神似。如没有形似,哪里来的神似呢?如没有形似,哪里来的合道学之说的炼精化气?如没有炼精化气之功,哪里来的丹田气足呢?丹田气不足,哪里来的合道之说的炼气化神呢?就像火车,总要一站挨一站地走,决不可能跳过一站再走。所以说神似是对的,但必须由形似才可练至神似,由神似最终才能练至形神合一。“得其神而忘其形”,此言差矣。如真练至入化境,也应是“得其神而固其形”才对。例如车师祖的那个小故事,开玩笑的朋友用脚踢来时,车祖绝不可能是身形一起把友人崩倒于地。应该把身形一起改成“坐胯抱丹”,由此证明是固其形。使丹田气由内而向前后左右下爆发,方有抖擞之威,才可能把开玩笑的人崩倒于地。此爆发力爆发于前后左右下,气力就无上行的原因,是因为车师祖气不散,稳固下盘形成的,练至“形神合一”境界,形体随机应变,无意之中坐胯抱丹,把开玩笑的人崩倒,这才叫做无拳之中是真意,所以说应该是固其形,而不是忘其形。有人说练拳学习的过程与写字是相同的,这种观点是对的,但并不全面。如写字的规矩是先写楷书而后再写行书乃至草书。书法练到这种神化境界,与楷书则大不相同。楷书的笔画是顺直横平勾点撇捺,处处分明,到行书则随便自由。到草书,它的笔画那就不能提了,歪斜不正,撇点捺有时不分而应用,有的草书字根本就没有了那个楷书字的字样。如按练拳,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如郭师祖谈的三步功,第一步功练的是明劲,脚下有声;第二步功,脚下不发声,是练的暗劲;第三步功练的是化劲。总之,就是人力与用意上有分别,惟形式(即形体)规矩似前两种不能改。形体不能改的原因是我们练拳和平常干活及行动全是用的经脉之气。


        IP属地:广西4楼2017-09-13 22:31
        回复
          真棒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9-14 13:37
          回复
            (四)运气论
            形意拳运气论——以形引气。
            形意拳拳法的练气与养生气功练气的种类和气的运行方法不同。
            养生气功与武术气功所练之气大概有3种,即混元气、丹田气和经脉气。在具体练功过程中,根据3种气,有对应的练气方法,即练混元气,是用意念引导,使人体内气外放与外气内收的行气法,目前流行于社会的多是此类气功。练丹田气,是利用呼吸催动下丹田发热,谓“起火”。练到一定的火候,再与意念结合,把气领入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以通周天而用的以意领气法。练经脉气,“内经”谓之真气,是通过形体运动引动的气法。武术的内外两家全是以形体来引动经脉之气进行修炼的。“神注庄中,气随庄动”这两句术语,是祖师们在长期练功实践中,总结出的真言秘诀。其意是指在初步练功时,精神意念要贯注在正确的形体上,经脉之气则随形体而动,这种引气法就叫做“以形引气”。
            经脉之气随形体而动的基础是正确的练拳形体。特别是在动态的行拳过程中,注意规矩不能丢,否则丹田气就会乱。如形意拳的盘根步,其呼吸似有似无,就是身轻如羽,其步法再快也是保持抱着丹田合而不散,不失其中练拳的规矩,不能失本形,更不能前仆后仰,头动尾撅,形体歪斜。气是随形动,身体一乱失其规矩,丹田气则散。这不同于写草书,它的字体、笔画不端,甚至有的配合歪斜还是很美观的。练拳则不然,永远是要骨正筋舒的。所以说练拳至化境与书法不全是一统并论的、如人写文章,写的是一层功夫一层眼力,不彻底明了之处不可乱写。
            通过长期的形意拳练习,能将经脉的真气凝聚于下丹田。丹田气足则可通畅于任督二脉,运行于全身,使习练者气机充实,精神贯注,两腿有力,下盘稳固,为今后形意拳实战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能调节人体机能,祛病延年,增慧益智,陶冶情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9-14 23:28
            回复
              (五)丹田论
              刘文华先师讲:“丹田者,阳员之本气,力之府也,欲精技艺必健丹田,欲健丹田尤必先练技艺,二者固互为因果者也。”
              练习形意拳要时时刻刻使丹田气充盈(丹田指以脐下一寸三分为圆心的区域),合而不流。这是提高拳艺的真诀,长期以来只有真传弟子,靠老师口授身授才能得到,几乎没有文字记录传播,使人们只听其说,不知道练习方法。这里我们根据前辈口传加以阐述,所谓“欲精技艺必先健丹田者”,是指通过正确的形体运动,引导经脉之气会聚下丹田,同时,反过来由于丹田气足而力足,使五拳十二形内劲充足,不空有架势,内外合一。
              如何练习丹田气呢?一在于聚,二在于运。“聚”的方法是做到“八要”,即要求“一内要提,二三心要并,三三意要连,四五行要顺,五四梢要齐,六心要暇,七三尖要对,八眼要毒”,还要“先去其隔膜如心肝脾肺肾之五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按此要求久练后,可以使气全会于丹田,这是第一步。
              有了丹田气不等于会用,接着要“运”,其方法是将会于丹田的气力,由背骨往上回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凝于两肋,冲于脑顶。这样将气运通周身,实际遇到应敌攻击时,因敌变化而变,做到“架势之变而气力随之即到,倏忽之间千变万化”,于无意之中现真意。
              总之,要在平日勤练技艺,按规矩聚而运之,才可以进入武道。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9-15 22:36
              回复
                (六)八要论
                形意拳外为驾驶,内为气力,“势者所以运用气力也,无气力则架势为无用”,所以内在的气力是外在架势的内核,气力不可分,气足力就足。拳论讲“欲力之足必先求气之充”,但如何气足呢?丹田论已经讲了:“曰聚,曰运。”其中基础是“八要”。传统拳论称此为“形意拳术之母”,无论五拳十二形,虚实变化,起落钻翻,都不可须臾离之。
                “八要”的具体要求如下:①内要提者,紧撮谷道,提其气,使上聚于丹田,复使聚于丹田之气,由背骨而直达于脑顶,周流往返循环无端,即谱所谓紧撮谷道,内中提也;②三心要并者,顶心往下,脚心往上,手心往回也,三者所以使气会于一处,盖顶心不往下,则上之气不能入于丹田,脚心不往上则下之气不能收于丹田,手心不往回则外之气不能缩于丹田,故必三心一并,而气始可归于一也;③三意要连者,心意、气意、力意三者连而为一,即所谓三合也,此三者以心为谋主,气为元帅,力为将士,盖气不充则力不足,心虽有谋亦无所用,故以气为先也;④五行要顺者,外五行为五拳即劈崩炮钻横是也,内五行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也,外五行之五拳变化应用,各顺其序则周中规,折中矩,气力之所到而架势即随之,架势之所至,则气力即注之,故气力充则架势为有用架势,练而气力乃愈增至,内五行之五脏即谱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刚开始练习时,先做到外形正确,如肩垂、项竖、齿叩、舌顶、内提等,坚持一段时间后,逐渐使气降到心间,度过周身倦怠四肢无力这一关,如此反复数次,然后再作动作,才能使气即直达丹田此即五行为五关之说,非静习前进,打破遮拦,不能聚气于丹田,运气于四肢,气充力足。五行要顺即指顺气;⑤四梢要齐即,舌(肉梢)要顶,齿(骨梢)要叩,手指脚趾(筋梢)要扣,毛孔(血梢)要紧,舌顶上腭,则津液上注气血通畅,两齿紧叩,则气贯于骨髓,手指脚趾内扣则气注于筋,毛孔紧,则周身之气聚而坚,齐
                之即每一动作时,舌顶齿叩,手脚趾扣,毛孔紧,同时做到,没有先后迟速,否则,四者缺一点,则气散而力怠,不足称为拳技;⑥心要暇,指练拳时,心中不惶不忙,没有恐惧之意,急遽则气必乱,馁乱之时,则手足不知所措;⑦三尖要对,指鼻尖、手尖、脚尖相对,手尖不对,鼻尖偏于左,则右边顾法空,虚偏于右则左边顾法空虚,手与脚,脚与鼻尖不对,其弊亦同,且三者如甚相偏斜则周身用力不均,必不能团结如一,而气因之散漫,顶心虽往下,而气不易下行,脚心虽往上而气不易上收,手心虽往回,而气不易内缩,此自然之理也,故三尖不对实,与练气有大妨碍也;⑧眼要毒,眼似与练气无关,其实不知毒有疾敏之意,非元气充盈者,不能有。
                总之,做到“八要”于健康方面,可以健身体,长精神,丹田凝聚,五张舒展,人的精神必灵活,脑力必充足;于拳艺,气足则力足,气势(架势)二者互相为用,势形于外有迹可寻,气运于内深微莫测。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9-15 23:47
                回复
                  (七)六合论
                  形意拳又称“六合形意拳”,可见“六合”是形意拳的核心技术。所谓六合者,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内外相关统之曰六合,谱云:
                  ·手去脚不去,则枉然,脚去手不去,亦枉然。
                  ·上法需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
                  ·手与脚合多一力,脚打踩意莫留情,消息全凭后足蹬。
                  外三合,指练拳时,手一伸肩催肘,肘催手,足一进,胯催膝,膝催足,手足相合用力。定势时,肘与膝,肩与胯,各点皆遥遥相对,肩肘手在上,胯膝足在下,人之一身下是上的根基,好比大叔,腿是其根,所以胯一动而肩随之,膝一进而肘随之,足一趋而手随之,形成上下连而为一,无前伏后仰,错乱之病是为整,做到“整”字,真有撼山不动之势。
                  内三合,四肢运动,为心所指挥,心之动即为意,意有去意来意攻意守意等多种,源于心动之意,故曰心意相合,否则主宰者不力手足即不听指挥,而耳目无所施其聪明,意之所发,谓之气,气之所使,与意相关相生,故曰合,凡是进退腾挪之时,都要以心意主宰之,以气行使之,然后表现为力,力借以表现为四肢运动。
                  至此内外六合,完整一气。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9-16 14:18
                  回复
                    (八)起落钻翻横竖论
                    ·谱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
                    ·起为钻,落为翻,不钻不翻,一寸为先。
                    形意拳五拳十二形,讲求“起、落、钻、翻、横、竖”6个字,但是学者最易模糊,即教者亦未易明白。手之一动为起,由动而直向上出为钻,钻之后腕稍转为横,由转而使手之虎口朝上时为翻,继至虎口完全朝上则为竖,这是一个动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劲力变化,做到竖后,就要落,如末达到敌身,就要顺势前伸。谱中翻横竖起落之外,又有落顺不见顺。如果触到对方身体,还没有打上劲时,就要后足一蹬,前足直去,惊起四梢,如此则浑身抖擞之力,全注于不钻不翻之手,用步法击敌,这其中技法细腻,需要细心揣摩,方可明白。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9-16 14: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