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妃吧 关注:1,965贴子:81,365
  • 5回复贴,共1

【资料】四川——中国的避难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敬百度


1楼2009-01-23 18:41回复
    以下摘自《中国国家地理》 
    四川——中国的避难所 
     在漫长的历史中,四川在中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朝从建立之初,即开始依靠四川;唐皇在关中不能立足时,又选择南避入蜀,利用四川的财力、物力再作恢复;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也将赢得战争的希望,押在了四川。乃至当代,四川依然是中国的战略后方。。。。。。 
     四川见证了中国封建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唐的兴盛与衰落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迫于“安史之乱”,唐明皇李隆基带着心爱的贵妃杨玉环开始了逃亡,目的地正是四川。那里不仅是避难之所,也是杨贵妃的故乡。杨玉环的父亲是蜀州(今四川宗州市)的司户(主管民户的佐史),在蜀州附近的都江堰市聚源镇,迄今还保留着玉环小时不小心掉进的“落妃池”遗址。 
    杨贵妃没有想到,回乡的路竟变成了奔赴黄泉的路。途径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境内)时,六军止步不前,李隆基无可奈何地赐死杨贵妃,以平众怨。从此,他开始了此恨绵绵无级绝期的忧伤。 
    大概因为白居易缠绵排恻的《长恨歌》,史书上这段被称为“明皇幸蜀”的逃难经历,几乎被改成了凄婉无比的爱情故事。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心中极为悲伤,带着疲惫不堪的随从沿着褒斜官道继续落魄前行。入剑门关,走翠云廊,过武侯坡、演武铺、到达上亭驿。此驿又名琅当驿,清代诗人刘斯栋曾为此写道“谁闻铃响似三郎(李隆基乳名),玉辇曾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遗事最凄凉。”


    2楼2009-01-23 18:44
    回复
      李隆基选择“蜀”作为避难所,并不是盲目之举。回溯历史长河,可以发现,蜀—唐代的山南道和剑南道,幅员辽阔,包括今陕西、甘肃、云南和重庆的部分土地,它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有都江堰庇护,水旱从人,已是朝廷的粮仓——“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及,商旅莫不取给于蜀”。 
      蜀自古物产丰富。雅州的蒙山茶,是有名的贡茶。成都、宜宾、泸州、绵竹、邛崃等地酿造的好酒“重碧春”、“荔枝绿”、“剑南道烧春”、“卓女烧春”等均有盛誉。此外,制糖业、瓷器制造业和乐器制作都非常兴盛。丝麻纺织品极负盛名,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还保存有唐代运往日本的“蜀江锦”,神护寺保存有“蜀红绫”。而益州麻纸,是唐朝廷指定的官方用纸。目前,中国发现的唐代有明确刻印地点的印刷品遗物只有两件,均刻印于盛情成都。公元865年,“西川印子”即成都刻印的《唐韵》、《玉篇》等书,已传入日本。 
      成都还是当时的商业集散地、大都会。客居在草皮草堂的杜甫有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他的诗歌至少从一个侧面描写了成都商业发达的盛况,各地商贾纷至沓来,“水陆所凑,货殖所萃”。 
      所谓“倚剑入蜀为根本”,唐朝从建立之初,即开始依靠四川。公元618年,高祖李渊缔造了唐朝。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关中饥饿难民们入蜀,渡过饥荒。619年,李袭誉从四川运米到长安,充实军师。620年,窦轨率领蜀士兵顺长江而下,捣江陵。 
      在唐王朝的统一和强盛中,四川功不可没,唐皇感恩,也多以重臣、贵戚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使等。而且,自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至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97年),在担任三川节度使的93人中,先后有40人入朝为相。因此剑南三川被认为是“宰相回翔之地”。 
      在这个封建史上最伟大的五朝由盛极而衰走向没落的途中,四川对朝廷的支撑也一如既往。所以,唐朝君主在关中不能立足时,多选择南避入蜀,利用四川的财力、物力再作恢复。上述的李隆基一行七月到达成都,十月二日唐玄宗得以返回长安。此后,公元784年,唐德宗在梁州利用四川的财富,支持神策军大将李晟收复了长安。及至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八月,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潼关,唐僖宗又狼狈逃往四川,第二年正月抵达成都,史称“僖宗幸蜀”


      3楼2009-01-23 18:45
      回复
        纠误:公元618年.高祖李渊缔造了唐朝.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关中的饥民入蜀.度过饥荒.619年李袭誉从四川运米到长安,充实军师。620年窦轨率领川军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621年.李孝恭率领巴蜀士兵顺长江而下,直捣后梁首都江陵.
        ----------------------------------------------------


        6楼2009-01-23 19:08
        回复
          [地理探索]中国的腹地 
          撰文/单之蔷 
            我刚刚做了一次考察,从四川的成都出发去西藏的拉萨和阿里,走的是川藏线;然后再沿着青藏线,到了青海的西宁。当我们用几天几夜的时间驱车行驶在藏北高原和无边无际的柴达木盆地时,一个强烈的感觉时时涌上我的心头:中国太辽阔了。仅仅在中国的一角走了一下,就用去了我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 航拍:凌空看西部(组图)
            中国的领土不仅仅是大,重要的是各种地貌类型齐全,高原、盆地、山地、峡谷、平原、沙漠等等几乎应有尽有,而且都是大尺度的、世界级的。如我们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有“天府之国”——四川盆地,有“山地之省”——贵州等等。 
            这些独特的地形地貌,平时是我们生存之基础,是我们旅游和观光的审美对象;但在地缘政治和战争中,中国的辽阔和独特的地形和地貌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比如青藏高原,有人认识不到青藏高原之高在地缘政治中对中国的重大意义。青藏高原高耸于大地之上平均4000-5000米,面积占中国领土的四分之一,有人因为这里气候寒冷、干旱贫瘠而看不到青藏高原对中国的意义。其实青藏高原仅其中的一条意义:它是中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就足够中国人珍惜了。一直有人说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水塔,这仅仅道出了一个事实,并没有挖掘出其中的意义。我认为:中国的大江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属于中国,这意味着中国人掌握着自己的水命运,中国的大江大河的水龙头总开关在中国人手里,中国不是河流的下游国家,而是河流的上游或全流域国家,这一点对一个国家是何等的重要啊。让我们庆幸吧。试想一下:假如青藏高原为他国所有,长江、黄河的上游为异国所占,中国岂不成了仰人鼻息的水的乞丐?如今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上的一座座在建或计划兴建的电站,假如是异国所建,友好时没什么,如果敌对,就会成为人造洪水的要挟筹码? 
            青藏高原在地缘政治中的另一个意义是:我们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国家有领土争议,但很少受到来自南面的威胁,青藏高原是一个屏障,其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以高耸云天、披冰挂雪的一座座山峰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防线。 
            中国的领土之大,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中国是一个有腹地的国家。有的岛国和小国,无腹地可言,有些国家虽然不小,但形状狭长,如智利和越南,也无腹地可言。真正的腹地,是中国的四川盆地、关中盆地、贵州山地,这些地方之所以是腹地,不仅在于它们深居内地,远离边境,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地形易守难攻,可以抵抗侵略。 
            四川盆地是其中的典型,每当国家有难,四川盆地就成了“避难所”。唐时“安史之乱”,首都西安失陷,唐玄宗率领文武百官翻越秦岭,避难四川。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说的就是国门被破,首都失陷,但还有可以回旋的腹地——四川盆地在,国家还大有希望。 
            日本侵华,气势汹汹,以其几十年的精心策划和倾国之兵,先后陷我东北、华北,北平和南京,但“国破山河在”,这时中国的领土之大,地形多样显示了优势,尤其是中国的腹地成了希望之所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故宫国宝的大转移,甚至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所还要照办。西南联大迁往云南昆明,浙江大学迁往贵州遵义,同济大学迁往四川宜宾的李庄……梁思成和林徽因及他们的“营造学社”在李庄这样的小村庄里照样在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这一切全赖中国有腹地也。 
            仅仅有腹地还不够,还要有险可守。中国腹地的地形地貌正是有险可守的典型。可以说中国抗战的胜利,既是中国人民英勇抵抗的结果,也有中国山河之险的辅助之功。 
           >>> 摄影集:甘肃张掖丹霞奇观
            西安之所以无恙,是因有太行山、黄河、潼关之险;四川之所以能成为“避难所”,是因为当时日军若想进攻四川,只有长江三峡一条路可走。中国军民在今日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的一个叫石牌的小村庄的防线,终止了日军进入四川的梦想。壮美三峡的美与险,在战时成了铜墙铁壁。 
            当三峡的路在石牌被阻,日军想在西南边境上从缅甸侵入,但他们失算了。因为西南边境上的高黎贡山和怒江同中国军民一起,奋起抗战,这里同三峡一样也成了不可逾越的天险。可见像四川盆地这样的腹地是真正的腹地,无论从中国的东南西北哪个方向看,它都是腹地。


          7楼2009-01-23 19:14
          回复
            蜀地一直是我心向往之的地方,虽然只去过3次,但是给人影响真的不错.希望5,12大地震后,她可以快快振兴起来.


            8楼2009-01-23 1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