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关注:29,142贴子:268,351

解读苏东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逃婚篇毋庸回避 少年苏轼曾逃婚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 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30 14:10回复
    这是苏轼著名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知州任上。这首词为苏轼怀念结发之妻王弗而作。王水照先生曾云:此词“含 悲带泪,字字真情,将满腔思念倾注与(于)笔端,创造出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感人意境①”,实为定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30 14:11
    回复
      让我们对苏轼爱情故事的解读,先从这首“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江城子》和王弗的故事开始。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 、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30 14:13
      回复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有一种奇特的言论 ,非常值得注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8-30 14:14
        回复
          钟来茵先生在《苏东坡三部曲》“总序”中说: 一旦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历史事实,才知道苏轼对前面的两位夫人,感情平平淡淡,诗人为她们献上的作品仅一二篇;而东坡对朝云爱得炽热、持久,诗人为其所写 的作品竟然超过二十篇①。 在学术著作可以量化的今天,爱情质量是否也能用题诗多少来量化?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8-30 14:16
          回复
            若按此推论,晚年爱上比自己小约三十岁的歌星梁菁菁的梁实秋先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写了上千封情书(有时一天多达三封),与梁先 生相比,苏轼对朝云的爱,也应算作很平淡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8-30 14:18
            回复
              然而苏轼一曲《江城子》,使天下中华识字儿女无不能诵“十年生死两茫茫”,若让梁实秋先生选编《古今十大爱情诗文》,想必也不会将这首词摒弃吧。 钟莱茵先生所说的“一旦我们了解了真实 的历史事实”,除了诗篇多少之外,还有一个依据。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8-30 14:19
              回复
                他说: 苏轼多次宣布,他年轻时欲隐林泉,不愿结婚,不愿出仕,迫于父母之命,才改变初衷的。由此可见,苏轼与王弗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勺(龙吟按:应为“妁”)之言的产物,不是 一对年轻男女强烈感情的产物……任何事物都是通过比较才有区别,苏轼对王朝云的强烈的爱情,反衬出苏轼与王弗的感情是较为一般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8-30 14:21
                回复
                  王弗病逝于治平二年(1065),苏轼纳朝云为妾则是十年后的事,二人如何“比较”?况且钟氏在书中也 曾推断:苏轼纳朝云为妾,既与顶头上司——当时的杭州太守陈襄故意安排有关,又跟自己夫人王闰之催促密不可分①,这里有没有“长官之命”、“贤内充媒”因素?而“苏轼与王弗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却是纯乎臆测。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8-30 14:23
                  回复
                    所谓“苏轼多次宣布,他年轻时欲隐林泉,不愿结婚,不愿出仕,迫于父母之命,才改变初衷的。”依据有两个:一是苏轼的《与刘宜翁使君书》: 轼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8-30 14:24
                    回复
                      刘宜翁是曾在三茅山学道的隐逸之人,晚年被贬于惠州的苏轼与他通信,谈及自己童年喜欢出家学道,不想结婚、不想做官之事,应是出自肺腑之言。苏轼七八岁时随眉山道士张易简读书,晚年在海南,这位先生还入梦对他进行教诲(见《重妙 堂记》),“龆龀好道”定与这位道长有关。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8-30 14:26
                      回复
                        至于“不欲婚宦”,原因是曾被“父兄”强加给婚姻。这里的“父”不仅指父亲,伯父也是父辈;兄即指其伯父苏涣的儿子苏不欺、苏不疑等,可是他们所“强”之人是不是王弗呢? 宋人《东园丛说》 记载着苏轼少年时的另一段姻缘: 王子家言及苏公少年时,常夜读书,邻家豪右之女,尝窃听之。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8-30 14:30
                        回复
                          一夕来奔,苏公不纳,而约以登第后聘以为室。暨公及第,已别娶仕宦。岁久访问其所适何人,以守前言不嫁而死。其词有“幽人独往来,缥 缈孤鸿影”之句,正谓斯人也。“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一作寂寞沙洲)冷”之句,谓此人不嫁而亡云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8-30 14:31
                          回复
                            苏轼的《卜算子》词寓意何在,至今众说纷纭(涉及四个女子),这里不必卷入。我们要注意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所说的 正是苏轼的婚姻问题。 《东园丛说》为南宋初年李如所撰,《四库总目提要》认为其书虽被后人搀入杂说,但所记之事多“典核不苟”,因此作了“其书可采”的结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8-30 14:32
                            回复
                              更重要的在于,王子家并非道听途说之徒,他是苏轼友人王 廷老的儿子、后来成了苏辙三女婿的王浚明① 。王子家活了八十五岁,直到绍兴二十三年(1153)才去世。侄女婿述说大伯丈的隐私,决不可捕风捉影。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8-30 14: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