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7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前十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武汉、天津、深圳、南京、杭州。上半年消费力十强城市榜:上海5670亿成第一,武汉排第六。)北京和上海作为两大国际化大都市,引领中国消费升级,其消费市场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达到63.4%。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愈加凸显,而一个城市的消费水平也反映了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潜力。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了2017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于前十的城市,对比2016年数据发现,北京和上海作为两大国际化大都市,引领中国消费升级,其消费市场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升级呈现多种方式,也创造了诸多新商业模式和机会。
广州保持了传统的商贸之都的优势,也在电商时代创造了绝对优势,继续保持了牢固的第三城的位置。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高,民间资本活跃,消费和经济增速有潜力。
而成都、武汉等中西部省会城市,生活压力相对北上深小,购买力强,也是消费升级的主战场。
上海总量首超北京
2017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前十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武汉、天津、深圳、南京、杭州。
与消费能力相匹配的,是十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从2016年城市GDP排名来看,十个城市均入列全国城市经济前11强。唯GDP居于第7位的苏州,没有进入消费前十强。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力十强城市中,北方城市只有北京和天津,南方城市占了8席。天津和北京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5.6%和5.5%,整体慢于其它十强。
具体从总量分析,上海、北京和广州稳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一梯队。跟过去的不同的是,上海2017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5670亿元,首次超过北京;第二梯队是重庆和成都,在3000-4000亿元之间;第三梯队是武汉、天津、深圳、南京和杭州,在2600-3000亿元之间。
上海首次拿下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主要得益于其2016年8.0%和今年上半年8.1%的增速;而2016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6.5%,2017年上半年增速再放缓,为5.6%,最终总量落后于上海。
从消费结构来看,上半年北京服务性消费增长了12.7%,占市场总消费额的比重达到53%,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为70.5%,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升级类消费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上海方面没有公布服务性消费数据,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跟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拉动较大有关,三者分别增长61.1%、27.8%和19.7%。
十强第二梯队是重庆、成都,除了总量较高,增速也很高。上半年重庆、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1.7%和11.4%,居十强城市的前两位。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西南地区进入消费增长的快车道,除了成渝,昆明和贵阳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超过了12%。
第三梯队是武汉、天津、深圳、南京和杭州。其中,南京和杭州,受益于省会城市的中心辐射能力和近年新兴产业的快速扩张,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3.3万元和2.9万元,消费能力非常强劲。
深圳为什么挣得多买得少?
上半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05元,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却远逊于北上广,更是低于武汉。
对比相邻的广州,上半年广州和深圳GDP分别达到9891亿元和9709亿元,差距不大,在增速上,深圳达到8.8%,在一线城市中最高。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深圳达27505元,高出人口数量相当的广州近万元。
为何深圳消费能力落后广州?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别梳理了深圳2012-2017上半年社会零售方面的数据,数据显示2012-2013年,深圳零售消费均有不错表现,增速分别达到了16.5%和10.6%,但是2014年以后跌落10%,2015年,仅增长2.0%,其原因与深圳市政府汽车限牌措施不无关系。2015年初深圳规定将一年的汽车增量指标控制在10万,而2014年深圳的汽车销量达到50万辆,这一年深圳零售消费门类上,汽车类也下降20%。
同时,近五年的零售消费数据显示,深圳并没有稳定高速增长的消费门类,而服装鞋帽针织类,金银珠宝类增长相对乏力甚至出现负增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原因之一是深圳靠近香港,出入香港购物方便,很多深圳人经常往返香港购物,尤其是一些大额奢侈品。2013年曾有报告显示,2012年9月-2013年9月,12个月的时间内,深圳市民赴港购物的人均消费总额均值为11566.5元/人。
原因之二,和北京类似,深圳虽然社会零售消费较低,但从2012年以来,深圳现代服务业保持10%以上的增速,消费结构也处于转型升级之中,即从过去的买商品向买服务转变。
总体来看,2017年上半年深圳的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为28.3%,是上述排行榜中占比最低的城市。
广州第三城地位稳固
从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来看,广州有望继续保持第三城,千年商都实至名归。
公开数据显示,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29年稳居全国城市前三。广州正努力打造现代商都、外贸强市、网络商都和现代流通体系,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全球贸易枢纽。
广州市还提出目标,到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万亿元,达到伦敦、纽约等世界级城市消费规模,电子商务交易额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3万亿元。
2012-2015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保持超过11%的高增速,2012年传统行业支撑明显,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分别增长14.9%和17.1%;到了2013年,新业态增长明显,限额以上网上商店零售额出现爆发式增长,增速高达64.5%,同时,通讯器材类和汽车类零售额增长火热,分别达到61.4%和30.2%。
近年以来,广州的电商消费、汽车和通讯器材类的消费,呈现整体稳定较快发展,成了广州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稳定器。
2016年,广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06.5亿元,增长9%,特别是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146.8亿元,增长1.2倍。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广州传统商贸加快转型,以及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广州消费实力第三城的地位将不可撼动。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愈加凸显,而一个城市的消费水平也反映了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潜力。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了2017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于前十的城市,对比2016年数据发现,北京和上海作为两大国际化大都市,引领中国消费升级,其消费市场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升级呈现多种方式,也创造了诸多新商业模式和机会。
广州保持了传统的商贸之都的优势,也在电商时代创造了绝对优势,继续保持了牢固的第三城的位置。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高,民间资本活跃,消费和经济增速有潜力。
而成都、武汉等中西部省会城市,生活压力相对北上深小,购买力强,也是消费升级的主战场。
上海总量首超北京
2017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前十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武汉、天津、深圳、南京、杭州。
与消费能力相匹配的,是十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从2016年城市GDP排名来看,十个城市均入列全国城市经济前11强。唯GDP居于第7位的苏州,没有进入消费前十强。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力十强城市中,北方城市只有北京和天津,南方城市占了8席。天津和北京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5.6%和5.5%,整体慢于其它十强。
具体从总量分析,上海、北京和广州稳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一梯队。跟过去的不同的是,上海2017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5670亿元,首次超过北京;第二梯队是重庆和成都,在3000-4000亿元之间;第三梯队是武汉、天津、深圳、南京和杭州,在2600-3000亿元之间。
上海首次拿下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主要得益于其2016年8.0%和今年上半年8.1%的增速;而2016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6.5%,2017年上半年增速再放缓,为5.6%,最终总量落后于上海。
从消费结构来看,上半年北京服务性消费增长了12.7%,占市场总消费额的比重达到53%,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为70.5%,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升级类消费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上海方面没有公布服务性消费数据,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跟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拉动较大有关,三者分别增长61.1%、27.8%和19.7%。
十强第二梯队是重庆、成都,除了总量较高,增速也很高。上半年重庆、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1.7%和11.4%,居十强城市的前两位。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西南地区进入消费增长的快车道,除了成渝,昆明和贵阳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超过了12%。
第三梯队是武汉、天津、深圳、南京和杭州。其中,南京和杭州,受益于省会城市的中心辐射能力和近年新兴产业的快速扩张,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3.3万元和2.9万元,消费能力非常强劲。
深圳为什么挣得多买得少?
上半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05元,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却远逊于北上广,更是低于武汉。
对比相邻的广州,上半年广州和深圳GDP分别达到9891亿元和9709亿元,差距不大,在增速上,深圳达到8.8%,在一线城市中最高。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深圳达27505元,高出人口数量相当的广州近万元。
为何深圳消费能力落后广州?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别梳理了深圳2012-2017上半年社会零售方面的数据,数据显示2012-2013年,深圳零售消费均有不错表现,增速分别达到了16.5%和10.6%,但是2014年以后跌落10%,2015年,仅增长2.0%,其原因与深圳市政府汽车限牌措施不无关系。2015年初深圳规定将一年的汽车增量指标控制在10万,而2014年深圳的汽车销量达到50万辆,这一年深圳零售消费门类上,汽车类也下降20%。
同时,近五年的零售消费数据显示,深圳并没有稳定高速增长的消费门类,而服装鞋帽针织类,金银珠宝类增长相对乏力甚至出现负增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原因之一是深圳靠近香港,出入香港购物方便,很多深圳人经常往返香港购物,尤其是一些大额奢侈品。2013年曾有报告显示,2012年9月-2013年9月,12个月的时间内,深圳市民赴港购物的人均消费总额均值为11566.5元/人。
原因之二,和北京类似,深圳虽然社会零售消费较低,但从2012年以来,深圳现代服务业保持10%以上的增速,消费结构也处于转型升级之中,即从过去的买商品向买服务转变。
总体来看,2017年上半年深圳的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为28.3%,是上述排行榜中占比最低的城市。
广州第三城地位稳固
从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来看,广州有望继续保持第三城,千年商都实至名归。
公开数据显示,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29年稳居全国城市前三。广州正努力打造现代商都、外贸强市、网络商都和现代流通体系,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全球贸易枢纽。
广州市还提出目标,到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万亿元,达到伦敦、纽约等世界级城市消费规模,电子商务交易额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3万亿元。
2012-2015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保持超过11%的高增速,2012年传统行业支撑明显,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分别增长14.9%和17.1%;到了2013年,新业态增长明显,限额以上网上商店零售额出现爆发式增长,增速高达64.5%,同时,通讯器材类和汽车类零售额增长火热,分别达到61.4%和30.2%。
近年以来,广州的电商消费、汽车和通讯器材类的消费,呈现整体稳定较快发展,成了广州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稳定器。
2016年,广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06.5亿元,增长9%,特别是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146.8亿元,增长1.2倍。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广州传统商贸加快转型,以及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广州消费实力第三城的地位将不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