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的制度演进正越来越符合我们预想的框架,没有停止IPO,降低了IPO的量,并且寻求提高IPO的质,另一方面退市制度的讨论也在进行,急躁的参与者可能会觉得制度演进还是有点缓慢,但是总体上这种演进是非常良性的,而且很多人更多的在考虑证券市场的制度性问题,可以说在很多领域改革都会遇到阻力,自从注册制被搁置证券市场的改革进度就进入慢车道。但是如今改革机遇已经临近,上下都在考虑用制度来推进发展,而不是传统的那些简单粗暴的方法,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机遇。
减缓IPO也好,暂停IPO也好,都是临时性的政策,最后要汇聚到一点,那就是IPO应该是市场化的,而不是行政化的,比如市场低迷,IPO却是一周10只,那么这个定量的发行数字就是非市场化的,计划经济就是定量供应。那么如果IPO暂停了,其一会导致制度进步的停滞,不利于推进制度建设。其二现阶段打新市值四面围城,这种改变还是很有后患的。所以非常清楚的一点,减少IPO是如今权宜之计中最合适的一步,一周3只。当然有人的观点也是很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他们认为成熟资本市场的低迷的时候会增加优秀公司IPO来提振市场信心,于是他们认为这个时候要增加IPO。这一点个人认为是考虑不周全的,这个关键词不是在更多,而是“优秀公司”和“提振信心”。行政化的审核制度很难保证公司是“优秀”的,因为成熟市场那些好公司是要和其他的资本市场竞争才能获得,是请进来的,你觉得让证监会去求老干妈上市有可能性吗?而且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提振信心”。如果IPO增加起不到提振信心的作用,那么就不能多发。如果减少IPO能够增强投资人信心,那么就应该减少。
对于IPO说这么多,只是希望我们的读者注意到,IPO的关键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而是品质和数量都没有按照市场的规律来,并没有被“市场先生”调节,证监会读了财报,搜索了下新闻看看有没有负面,就按部就班的把公司搬运上市,发行还是按照计划来的,打新就像抽奖,这种方式导致投资人普遍对于新IPO的上市公司缺乏信心,即使证监会尽职尽责的审查了公司,但是很多下坡路的行业还是在不断的上市。所以IPO没有市场化才是这个市场进口的症结所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实施注册制的关键,是作为IPO未来主体的交易所能不能先市场化,如果交易所在未来注册制下还是国有的,还是受制于证监会的,那么注册制和如今的审核制有什么区别?这不就是个发审委搬家吗?
当然国企民营化是个很敏感的话题,但是交易所民营化本来并不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这是出于制度需要,这样可以进一步集中证监会的监管责任,姓监的应该管的是市场出口,而不是入口。集中责任的好处毋庸置疑,责权明确,不用裁判教练一把抓,也不用纠结于自己批准的上市公司被自我否定。而交易所管的则是市场入口,用市场经营的角度去筛选,剥离后的证监会可以监督交易所的行为。
有人说交易所市场化之后,追逐利润,会不会更多的增加IPO,那么请问交易所在这个模式下盈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我们认为交易所利润来源应该是成交量,如果IPO太烂导致了成交量下降,证监会大锤子一个个的砸在了一个交易所,黑天鹅很多,退市接二连三,成交活跃度一定会下降,这样交易所虽然满足了IPO的需求,却会承受利润压力。另一方面我们举例说明,比如A、B公司,A公司账面利润很好,但是行业是下坡路,而B公司亏损,但是全世界都知道,比如京东、美图,我们如今的审核制是倾向于引入A,因为形式重于实质,证监会审核按照提交的材料进行,而市场化的交易所一定欢迎B,因为交易所需要保持成交量,更多迎合的是投资人的期望。

减缓IPO也好,暂停IPO也好,都是临时性的政策,最后要汇聚到一点,那就是IPO应该是市场化的,而不是行政化的,比如市场低迷,IPO却是一周10只,那么这个定量的发行数字就是非市场化的,计划经济就是定量供应。那么如果IPO暂停了,其一会导致制度进步的停滞,不利于推进制度建设。其二现阶段打新市值四面围城,这种改变还是很有后患的。所以非常清楚的一点,减少IPO是如今权宜之计中最合适的一步,一周3只。当然有人的观点也是很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他们认为成熟资本市场的低迷的时候会增加优秀公司IPO来提振市场信心,于是他们认为这个时候要增加IPO。这一点个人认为是考虑不周全的,这个关键词不是在更多,而是“优秀公司”和“提振信心”。行政化的审核制度很难保证公司是“优秀”的,因为成熟市场那些好公司是要和其他的资本市场竞争才能获得,是请进来的,你觉得让证监会去求老干妈上市有可能性吗?而且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提振信心”。如果IPO增加起不到提振信心的作用,那么就不能多发。如果减少IPO能够增强投资人信心,那么就应该减少。
对于IPO说这么多,只是希望我们的读者注意到,IPO的关键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而是品质和数量都没有按照市场的规律来,并没有被“市场先生”调节,证监会读了财报,搜索了下新闻看看有没有负面,就按部就班的把公司搬运上市,发行还是按照计划来的,打新就像抽奖,这种方式导致投资人普遍对于新IPO的上市公司缺乏信心,即使证监会尽职尽责的审查了公司,但是很多下坡路的行业还是在不断的上市。所以IPO没有市场化才是这个市场进口的症结所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实施注册制的关键,是作为IPO未来主体的交易所能不能先市场化,如果交易所在未来注册制下还是国有的,还是受制于证监会的,那么注册制和如今的审核制有什么区别?这不就是个发审委搬家吗?
当然国企民营化是个很敏感的话题,但是交易所民营化本来并不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这是出于制度需要,这样可以进一步集中证监会的监管责任,姓监的应该管的是市场出口,而不是入口。集中责任的好处毋庸置疑,责权明确,不用裁判教练一把抓,也不用纠结于自己批准的上市公司被自我否定。而交易所管的则是市场入口,用市场经营的角度去筛选,剥离后的证监会可以监督交易所的行为。
有人说交易所市场化之后,追逐利润,会不会更多的增加IPO,那么请问交易所在这个模式下盈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我们认为交易所利润来源应该是成交量,如果IPO太烂导致了成交量下降,证监会大锤子一个个的砸在了一个交易所,黑天鹅很多,退市接二连三,成交活跃度一定会下降,这样交易所虽然满足了IPO的需求,却会承受利润压力。另一方面我们举例说明,比如A、B公司,A公司账面利润很好,但是行业是下坡路,而B公司亏损,但是全世界都知道,比如京东、美图,我们如今的审核制是倾向于引入A,因为形式重于实质,证监会审核按照提交的材料进行,而市场化的交易所一定欢迎B,因为交易所需要保持成交量,更多迎合的是投资人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