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重新看了一遍死亡笔记的动画,果然还是觉得做的很好,称为我一生之中看过的最好的动画片也不过分。
事实上最近我一直在想日本文化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本居宣长通过研究《源氏物语》提出的物哀的美学观点,一个就是道德正义问题。
关于物哀,引用百度百科的说法就是:
“大凡谏止不善,乃属治国教人之道,所以不正当的恋爱等等,当然是应该深戒的。然而,文学与教人之道无关,是以事物的幽情为主的另一种道,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要抛开事情的善恶,不应加以可否。虽说如此,并不是把不好的行为说成是好事,只是说写出来的文学要有幽情才算最好。”
这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或者说高中大学时期一直深以为然。所以当年看川端康成的雪国、伊豆舞女能看哭。所谓幽情,指的仅仅只是人内心深处的那一点点哀伤而已,它无关道德,有时候更加是上不来台面的东西。比如梁朝伟在花样年华里与张曼玉的婚外情。更或者说美感有时候仅仅存在于人为抑制的地底下,一旦宣泄出来就不美丽了。
所以有时候我想夏目漱石把爱翻译成月色真美真的挺不错的,因为一旦男女那点事情宣之于口了,美感也许就没有了。
所谓幽抑之情,大多都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而且还几乎与道德无关。所以常有人讲看日本小说看多了,人的心胸越看越狭窄。诚然是哉。同时与这个评论一起流传的说法是看俄罗斯小说就会让人越看越开阔。
我以前一直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俄罗斯地广物博的缘故。后来看红楼梦、看简奥斯汀的小说时才发现不仅仅如此。俄罗斯的大文豪们,比如托尔斯泰、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们,就绝对不会把小说的内容意旨仅仅局限在闺阁之内。红楼梦里史湘云不就说了吗:“宝玉你天天在姑娘队伍里混有什么用。”
我于是想起了对日本文化影响甚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不日本最近几年还把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拍成电视剧了)。可能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日本文化最大的影响就是在于道德问题的探究,或者说让日本人自己意识到可以在文学艺术中不仅仅局限于幽情审美。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之前看西尾维新的物语系列还有最强会长黑神时就注意到了,西尾维新小说的特色就是废话多,而废话主要是围绕两个基本点展开的,即道德和爱情。
比如看物语系列的伪物语时,我还以为自己在学荀子孟子的性善性恶论呢?再比如猫物语,其很大的篇幅其实是在讲羽川翼到底有多惨,然后是很长的时段里讨论羽川翼还这么正直善良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恶行为到底对还是不对。
言归正传,其实死亡笔记也是这么一个套路。第一集就完整抛出了夜神月要改造世界的理想道德。然后接下来的故事正是在这个前提基准下展开的。
那么夜神月的理想到底对不对呢?这首先姑且不论。我们还是回到俄罗斯去看看。
我们讲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甚至于其实夜神月的理想模型也可以在罪与罚这本小说中找到原型(我最近正在看这本小说)。
据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创作这本小说的原因是为了回答一个别人问他的问题。有一天,某个人问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杀死一个坏人可以拯救一个好人,到底杀还是不杀?”为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在罪与罚中仅仅从道德的角度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因为你不是上帝,所以你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死。
在罪与罚里面,男主人翁自觉自己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拥有拿破仑那样伟大品质的人,世俗的道德无法约束他,所以男主人翁杀了一个他认为的坏人。结果事实上男主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像拿破仑那样的独裁者一样视人命如草芥,所以他事实上是被自己的良心弄的精神差点崩溃。
在死亡笔记里,夜神月同样也在一直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夜神月所做的工作不是常人可以做的,特别在最后一集结局的时候,夜神月自己也说了,除了他以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做到夜神月做到的一切。关于这点,我同意。
虽然对粉丝们不礼貌,夜神月常常让我想起草芥人命的斯大林。斯大林可以说从人格上来说都非常极端,他可以做到毫不顾惜自己的妻子儿子的性命(他妻子被怀疑是他杀的,儿子也可以说死于他手)。他可以一整天都坐在桌子前给甚至肯定是无辜的人带去死亡(也就是签署死亡令)。更或者说夜神月也让我想起列宁,在历史评价中,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的,无一例外的,基本都说列宁是一个献身于理想而毫不贪恋个人私利的人。只能说他们两人真心可怕了。
为什么会这么可怕?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早就已经讲的很明白了,人永远是人,不是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做人而妄图做神的话,可能仅仅就是一个恶魔而已。因为人永远有缺点,有七情六欲,所以事情永远不会像计划的那样发展。
比如夜神月的计划,就算夜神月不死,能成功吗?我觉得不可能成功。原因很简单,因为夜神月自己首先抛弃了作为人的道德,看一看他怎么对他的父母朋友甚至于手下的,这样的人最终还能坚持所谓的正义吗?我反正不相信。
也许读者包括死亡笔记的作者是相信的,所以漫画版的结局和动画版是不一样的。但是这里我想提醒一句,人类的近代史,或者直接说俄罗斯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但凡美好的乌托邦理想,如果不符合人性,无论这个人性是多么卑微可鄙,结果大多数只会是噩梦而已。
或者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可以说人内心深处的幽情不道德、不美好,但是你绝对不能禁止它,用道德把它抑制到无法宣泄的程度,因为它也是人性。太过于专注于幽情,固然会让人内心狭窄。但是反过来,只是执着于道德正义,可能会陷入虚伪或者干脆变成他人的噩梦而已。
事实上最近我一直在想日本文化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本居宣长通过研究《源氏物语》提出的物哀的美学观点,一个就是道德正义问题。
关于物哀,引用百度百科的说法就是:
“大凡谏止不善,乃属治国教人之道,所以不正当的恋爱等等,当然是应该深戒的。然而,文学与教人之道无关,是以事物的幽情为主的另一种道,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要抛开事情的善恶,不应加以可否。虽说如此,并不是把不好的行为说成是好事,只是说写出来的文学要有幽情才算最好。”
这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或者说高中大学时期一直深以为然。所以当年看川端康成的雪国、伊豆舞女能看哭。所谓幽情,指的仅仅只是人内心深处的那一点点哀伤而已,它无关道德,有时候更加是上不来台面的东西。比如梁朝伟在花样年华里与张曼玉的婚外情。更或者说美感有时候仅仅存在于人为抑制的地底下,一旦宣泄出来就不美丽了。
所以有时候我想夏目漱石把爱翻译成月色真美真的挺不错的,因为一旦男女那点事情宣之于口了,美感也许就没有了。
所谓幽抑之情,大多都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而且还几乎与道德无关。所以常有人讲看日本小说看多了,人的心胸越看越狭窄。诚然是哉。同时与这个评论一起流传的说法是看俄罗斯小说就会让人越看越开阔。
我以前一直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俄罗斯地广物博的缘故。后来看红楼梦、看简奥斯汀的小说时才发现不仅仅如此。俄罗斯的大文豪们,比如托尔斯泰、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们,就绝对不会把小说的内容意旨仅仅局限在闺阁之内。红楼梦里史湘云不就说了吗:“宝玉你天天在姑娘队伍里混有什么用。”
我于是想起了对日本文化影响甚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不日本最近几年还把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拍成电视剧了)。可能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日本文化最大的影响就是在于道德问题的探究,或者说让日本人自己意识到可以在文学艺术中不仅仅局限于幽情审美。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之前看西尾维新的物语系列还有最强会长黑神时就注意到了,西尾维新小说的特色就是废话多,而废话主要是围绕两个基本点展开的,即道德和爱情。
比如看物语系列的伪物语时,我还以为自己在学荀子孟子的性善性恶论呢?再比如猫物语,其很大的篇幅其实是在讲羽川翼到底有多惨,然后是很长的时段里讨论羽川翼还这么正直善良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恶行为到底对还是不对。
言归正传,其实死亡笔记也是这么一个套路。第一集就完整抛出了夜神月要改造世界的理想道德。然后接下来的故事正是在这个前提基准下展开的。
那么夜神月的理想到底对不对呢?这首先姑且不论。我们还是回到俄罗斯去看看。
我们讲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甚至于其实夜神月的理想模型也可以在罪与罚这本小说中找到原型(我最近正在看这本小说)。
据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创作这本小说的原因是为了回答一个别人问他的问题。有一天,某个人问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杀死一个坏人可以拯救一个好人,到底杀还是不杀?”为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在罪与罚中仅仅从道德的角度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因为你不是上帝,所以你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死。
在罪与罚里面,男主人翁自觉自己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拥有拿破仑那样伟大品质的人,世俗的道德无法约束他,所以男主人翁杀了一个他认为的坏人。结果事实上男主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像拿破仑那样的独裁者一样视人命如草芥,所以他事实上是被自己的良心弄的精神差点崩溃。
在死亡笔记里,夜神月同样也在一直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夜神月所做的工作不是常人可以做的,特别在最后一集结局的时候,夜神月自己也说了,除了他以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做到夜神月做到的一切。关于这点,我同意。
虽然对粉丝们不礼貌,夜神月常常让我想起草芥人命的斯大林。斯大林可以说从人格上来说都非常极端,他可以做到毫不顾惜自己的妻子儿子的性命(他妻子被怀疑是他杀的,儿子也可以说死于他手)。他可以一整天都坐在桌子前给甚至肯定是无辜的人带去死亡(也就是签署死亡令)。更或者说夜神月也让我想起列宁,在历史评价中,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的,无一例外的,基本都说列宁是一个献身于理想而毫不贪恋个人私利的人。只能说他们两人真心可怕了。
为什么会这么可怕?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早就已经讲的很明白了,人永远是人,不是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做人而妄图做神的话,可能仅仅就是一个恶魔而已。因为人永远有缺点,有七情六欲,所以事情永远不会像计划的那样发展。
比如夜神月的计划,就算夜神月不死,能成功吗?我觉得不可能成功。原因很简单,因为夜神月自己首先抛弃了作为人的道德,看一看他怎么对他的父母朋友甚至于手下的,这样的人最终还能坚持所谓的正义吗?我反正不相信。
也许读者包括死亡笔记的作者是相信的,所以漫画版的结局和动画版是不一样的。但是这里我想提醒一句,人类的近代史,或者直接说俄罗斯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但凡美好的乌托邦理想,如果不符合人性,无论这个人性是多么卑微可鄙,结果大多数只会是噩梦而已。
或者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可以说人内心深处的幽情不道德、不美好,但是你绝对不能禁止它,用道德把它抑制到无法宣泄的程度,因为它也是人性。太过于专注于幽情,固然会让人内心狭窄。但是反过来,只是执着于道德正义,可能会陷入虚伪或者干脆变成他人的噩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