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32贴子:411,926
  • 24回复贴,共1

有谁看过《红楼独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刚在红楼梦吧看到有人推荐这部书,于是百度了一下,居然发现还有这样的所谓教授:
邸瑞平,1928年生。50年代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等校。开设《红楼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等课程。著有《红楼梦大观·红楼梦阅读指南》,参与编写《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明清小说鉴赏辞典》、《红楼梦鉴赏辞典》、《古文鉴赏大辞典》、《红楼梦之谜》等。
其所写的红楼独步的章节如下:
写在前边的话
《红楼撷英》序徐中玉
红学的展望——邸瑞平
《红楼撷英》序冯其庸
自序:文学瑰宝《红楼梦》应该属于全世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助读和参考《
红楼梦》概说
美是《红楼梦》的灵魂
主题辨析
《红楼梦》的姊妹学科——曹学略指
坐在世界艺术典型第一排的宝、黛、钗
理想的光芒,人权的觉醒——古今未有之贾宝玉
灵芬秀异钟于一人——秉承优秀传统文化而生之林黛玉
光景常新说不尽——“美丑泯绝”的薛宝钗
比海洋、天空更大的大千世界——心理描写新探
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突破因袭的肖像描写
嫁入钟鸣鼎食之家的三少妇——王熙凤、李纨.秦可卿
封建末世的女强人——王熙凤
深沉的悲悯,无声的血泪——李纨与秦可卿
像生命一样具有活力的肌体——宏观的结构艺术
尺水兴波——结构的微观视角
旖旎的小诗——艺术细胞的剖析,
姹紫嫣红怎禁得秋风秋雨——贾氏四春、湘云、妙玉
“原应叹息”——贾氏四春悲剧的独特性
不由自主的沉醉感与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史湘云和妙玉
绿荫中的新翠——“漫不经心”的细节具体描写
寻韵大观园——饶有意境的几个画面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雪景的内涵
家业凋零、金银散尽的贾府权贵
第一次从文学地平线升起来的两极形象——贾母与刘姥姥
司空见惯中捉住的光点,简单平凡里提取的伟大——焦大和贾府的爷儿们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语言的魅力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语言的分寸感
感情的复杂搅线——“怒”的各种心态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女儿群
大观园中唯一可奉上“崇高”桂冠的人——紫鹃
敢字当头,壮烈的殉情女——司棋
挺立着脊梁的野玫瑰——尤三姐
现实社会的奴隶,精神世界的主人——香菱
胆大心细,敏于捕捉的攀登者——小红
启迪智慧的巨大空间——虚化艺术
吞吐浅深,欲露还藏——虚笔和弹性
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一一形变艺术
精彩章节品味
天葩吐奇芬,冷月葬诗魂——林黛玉的精神世界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的心灵透视
卉木耀英华,缯帛染朱绿——缤纷瑰丽的性格写照
后记


IP属地:江苏1楼2017-03-22 17:17回复
    光看这书的每一章的标题,怎么觉得这思维很混乱


    IP属地:江苏2楼2017-03-22 17:19
    收起回复
      大观园中唯一可奉上“崇高”桂冠的人——紫鹃


      IP属地:澳大利亚4楼2017-03-22 22:08
      收起回复
        暴笑!“美丑泯绝的薛宝钗”?此等说辞早就是被郑无极驳烂了的谬论:
        郑无极《论宝钗》第二十章:
        二、艺理篇
        所谓“艺理”,这里是文艺理论的简称。从文艺理论的角度看,《红楼梦》对宝钗形象的塑造,又有什么样的独到之处,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过去,谈到《红楼梦》对书中人物形象的刻划,不少人都喜欢引用鲁迅的话来强调《红楼梦》之写人,开创了所谓“好人不全好,坏人不全坏”的新局面。其中,最常被引用的就是以下两段:
        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见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书中故事,为亲见闻,为说真实,为于诸女子无讥贬,说真实,故于文则脱离旧套,于人则并陈美恶,美恶并举而无褒贬,有自愧。则作者盖知人性之深,得忠恕之道。此《红楼梦》在说部中所以为巨制也。(见鲁迅《小说史大略》)
        但实际上,鲁迅的说法是大有问题的,至少是对《红楼梦》真实情况的一种很不确切的表述。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所谓“好人不全好,坏人不全坏”的特点,是书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普遍如此呢,还是仅仅有那么一两个或三五个主要人物才具备特征呢?如果鲁迅指的是前者,则明显不符合《红楼梦》中的实际情况。以“好”、“坏”而论,像赵姨娘、马道婆、夏金桂这样的人物,你能从她们的身上发掘出任何真诚、善良的一面出来吗?反之,像癞僧、跛道这样的“双真”,你又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得到一点“坏”的品格么?至于像后世一部分拥林派评家那样,硬要按照“美恶并举”的教条从薛宝钗这一人物的大善大美之中挑出一点“恶”来,那就更属于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捕风捉影、牵强附会了。恰如小说第20回中,作者借史湘云之口所挖苦的那样:“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固然,《红楼梦》中也有着像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贾母、贾政等一大批难言好坏或善恶兼备的人物形象,但书中也一样存在像癞头、跛道、薛宝钗这样的趋于完美的理想形象,以及以赵姨娘、夏金桂为代表的纯粹恶德的概型符号,远不是每一个形象都“并陈美恶”的!假如鲁迅放弃前一种意思,而单指后者。那么,早在《红楼梦》之前的数百年间,中国的长篇小说中就已经出现兼有美、恶两面的人物形象了。比如,《三国演义》之写曹操,一般读者往往注意到这一人物身上奸诈、残暴的一面。但实际上,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亦如历史上曹操一样,也具备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甚至宽宏大度、爱惜敌方人才的一面。就像毛宗岗父子在《读三国志法》中所概括的那样:“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李林甫虽能制禄山,不如操之击乌桓于塞外;韩侂胄虽能贬秦桧,不若操之讨董卓于生前。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既曰“奸雄”,可知早在明初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就已经兼有“奸谋”与“雄略”两面,而不再是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的那个纯粹的奸巧小人了。故而,如果一定要用“美恶并举”来概括《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艺术创新,那只能落个牛头不对马嘴的结果。道理很简单,《红楼梦》既不是这种写法的最早运用者,也是这种写法的忠实执行者。若单纯以“并陈美恶”相论,《红楼梦》不过是一个姗姗来迟的过客罢了,实在谈不上有什么特殊之处。那么,我们又该从哪里去寻找《红楼梦》在写人艺术上的独特成就呢?笔者以为,如果我们抛开鲁迅原话的具体所指,那一句“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本身倒是正确的。只是《红楼梦》所打破的“传统思想”,并非“五四”以后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三纲五常”等儒家礼制,而恰恰是自晚明以来文学界的一股崇情反理的狂热思潮。同样地,《红楼梦》所打破的“传统写法”,也并非鲁迅所说的“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小说旧套,而恰恰是后来被文学理论界推崇备至的“典型”塑造法。换言之,曹雪芹的《红楼梦》正是由于一举突破了所谓“文学典型”理论的桎梏,在书中创造出了像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反典型”人物形象,才在中国小说史上显得那样孤峰兀立、巅顶摩天的!当然了,这里所说的“突破”,其实是相对我们今人来说的。在曹雪芹的时代,原本就没有关于什么“文学典型”的理论。所有的小说家都是在系统理论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在那里进行着写作实践。曹雪芹既然无法将其当作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理论指南,也同样不受其限制、束缚。他完全是凭借他过人的艺术天赋和文学敏感,才创造出了后世这些文学理论所无法涵盖的艺术形象。从某个意义上说,这是曹雪芹作为一名清代小说家的幸运。换一个角度看,《红楼梦》所塑造的钗、黛等“反典型”人物形象亦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实践样本,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打破对所谓“现实主义文学典型”的迷思。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7-03-22 22:13
        收起回复
          哈!此等垃圾文章不过是因为原著中宝钗的高尚正直实在回避不了,才索性胡扯什么“美丑泯绝”的。其用心无非是要将拥林派栽赃给宝钗的那些罪名,以“美丑泯绝”的名义夹带进去,明面上它们根本无法跟钗学对辩,就搞这种暗中的小动作来贬损宝钗,以达到捧林诬钗的邪恶目的。对于原著中林黛玉真实存在,且为曹、脂指明的诸多丑态,诸如“机谋深远”、“不直偷,且最毒”等等,它们根本只字不提,不敢对林黛玉讲半句“美丑泯绝”之类的鬼话


          IP属地:四川6楼2017-03-22 22:19
          收起回复
            拥林派的酸臭文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7-03-23 08:35
            回复
              章节题目就散发着阴沟老鼠的骚臭味。


              IP属地:北京8楼2017-03-23 09: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