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华序吧 关注:40贴子:1,772
  • 3回复贴,共1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都善慕仪


1楼2017-01-25 12:37回复
    就当是长知识了吧
    祭灶王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之一,是春节期间祭祀灶王的活动。灶王(灶神)为民间灶头供奉之神,也称灶君、灶王爷等。原始人为了表示对火的发明者的感激,每年夏天祭祖他,夏天象征火,灶也代表火。中国北方有腊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劳动人民通过祭祀灶王爷,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风调雨顺。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每逢此日,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从前北京有许多灶王庙,家家户户供灶王爷。除少数民族外,汉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灶王的风俗。[1]
    唐代以前,习惯上以农历十二月初八或每月晦日为灶神上天之日,通常都于是日祭祀灶神,但也有在七夕祭祀灶神的。宋代以后,灶神上天的时间发生了变化,江北地区的习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区的风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王上天之日。[1]
    旧时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唯恐得罪这位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使者。祭灶时,一面烧香磕头,一面口中念祷,请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讲好话,不讲坏话。祭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给灶王爷吃的,只要将其灌足酒、使其吃饱饭,灶神吃了人的东西后自然嘴软,只好捡好事向玉皇大帝汇报了。此外,祭祀者还把烤化的饴糖抹在灶王爷画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无法说坏话。宋代范成大《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里将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阐述得一清二楚,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讨好灶君,目的是为了请其上天少说是非,讨个吉利。[1]
    因为灶王的奏报与人们的祸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祭灶必须虔诚,并有所禁忌,不得触犯灶君老爷。据说西汉有个阴子方,祭灶虔诚,一心向善,因而发财,成为名震一方的巨富。清朝有一部《太上宝筏图》,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人广积阴德,多行善事,灶王将他的善行向天神作了汇报,于是便得到了实惠:家中两人科举及第,跻身官场;老两口也健康长寿,安度晚年。这些故事,都说明灶君信仰在不断扩大,尤其对下层百姓影响极广。《敬灶全书》、《灶君宝卷》等书,劝人为善,也都借的是灶君的名义。[1]
    过去人们习惯在灶门上,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人们寄托于灶王身上的希望。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仪式。通常是先将灶君画像揭下,和元宝等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有的则用花花绿绿的纸糊成轿子,将灶神、纸马放入轿内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轿上天。有的将“灶君马”和《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内焚烧,表示送灶王骑马上天。还有燃起一枝马尾松,一边烧,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蓬青松一蓬烟,恭送灶神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骑马上天。[1]


    IP属地:上海2楼2017-01-26 10:51
    回复
      2025-07-30 11:13: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恰在腊月廿三这日,融了三尺素雪,厅堂装葺一新,一应布置早已停当,只待一献。府内男丁早已由阿玛所领,浩浩入堂,而我与姊妹几人既为女儿,又是他们眼中稚子,自然只得远观在后】
      【我负手而立,半倚门扉,只待礼成归去,而身侧灵沼总有好奇,不住的垫脚翘首去观望,我瞧她这般憨态可掬,却忍不住置了一笑】


      IP属地:上海3楼2017-01-26 1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