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最早反映古人用香历史的物品,是红山文化、青浦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香炉和战国时期的铜质博山炉。它们留下了香在数千年前人们生活中的身影,至今好像仍在散逸着那千年的余香。从其造型到功用的设计,是熏香养生和疗疾的器物。从其尺寸及工艺的精美来看它们是典型的室内用具,不仅适用而且还有着装饰或其他作用。实际上从汉代开始,香除了养性养生的作用被更加重视以外,香及香具也成为了权利和身份的象征。皇帝用玉炉、皇后金炉、皇子错金炉、大臣铜炉。不同的香气也代表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作用。
古人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有椒兰芬茝,沉檀脑麝。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有“焚香伴月”,有“香令人幽”,有“香之恬雅者、香之温润者、香之高尚者”,有祛疫避瘟香、愈疾香,有佛香、道香,有“冷香”、“暖香”,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更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在用香、品香上也讲究心性的领悟。所以才有了杜甫的“心清闻妙香”,苏轼的“鼻观先参”,黄庭坚的“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它切近心性之时,也切近了日常生活,切近了普通百姓。虽贵为天香,却不是高高在上的、少数人的专有之物。正如《荀子?正论》所言:“居如大神、动如天帝”的天子也以香草养生,与庶民并无两异。古人为什么几千年来对香始终情有独钟呢?从中国文化的特质观之,则答案尽明。中国文化的特质即是以“性命学说、人天整体观”为本体,以“道德化育”为能。
注重本性的修养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故孔子有“修身、齐家、治国、平”之说,并把修身放在首位。传统哲学思想中,人是天地整体中的一部分。人以“性”和之于天,顺之于道。性与命的和合才会有强壮的身体和圆融的智慧,才构成了一个健康完美的生命。顺道者,喻之为有德。人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呢?即须“修身养性”。本性的成长除了修养炼化而外,香是人类找到的滋养本性的唯一食粮。孟子说,“以鼻之于臭,为性性之所欲,不得而安于命”。香之作用与价值由此可见。
道德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根本尺度,道德高尚之人具有化育万物之功,泽惠于众生,行不言之教而功成。恰似一炷馨香燃尽自己播撒芳香而无求。汉初《春秋繁露执贽》用郁金草酿制的香酒(鬯酒)来比喻圣德:鬯“取百香之心”,“择于身者,尽为德音,发于事者,尽为润泽,积美阳芳香以通之天”,“淳粹无择,与圣人一也”。
古人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有椒兰芬茝,沉檀脑麝。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有“焚香伴月”,有“香令人幽”,有“香之恬雅者、香之温润者、香之高尚者”,有祛疫避瘟香、愈疾香,有佛香、道香,有“冷香”、“暖香”,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更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在用香、品香上也讲究心性的领悟。所以才有了杜甫的“心清闻妙香”,苏轼的“鼻观先参”,黄庭坚的“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它切近心性之时,也切近了日常生活,切近了普通百姓。虽贵为天香,却不是高高在上的、少数人的专有之物。正如《荀子?正论》所言:“居如大神、动如天帝”的天子也以香草养生,与庶民并无两异。古人为什么几千年来对香始终情有独钟呢?从中国文化的特质观之,则答案尽明。中国文化的特质即是以“性命学说、人天整体观”为本体,以“道德化育”为能。
注重本性的修养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故孔子有“修身、齐家、治国、平”之说,并把修身放在首位。传统哲学思想中,人是天地整体中的一部分。人以“性”和之于天,顺之于道。性与命的和合才会有强壮的身体和圆融的智慧,才构成了一个健康完美的生命。顺道者,喻之为有德。人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呢?即须“修身养性”。本性的成长除了修养炼化而外,香是人类找到的滋养本性的唯一食粮。孟子说,“以鼻之于臭,为性性之所欲,不得而安于命”。香之作用与价值由此可见。
道德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根本尺度,道德高尚之人具有化育万物之功,泽惠于众生,行不言之教而功成。恰似一炷馨香燃尽自己播撒芳香而无求。汉初《春秋繁露执贽》用郁金草酿制的香酒(鬯酒)来比喻圣德:鬯“取百香之心”,“择于身者,尽为德音,发于事者,尽为润泽,积美阳芳香以通之天”,“淳粹无择,与圣人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