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石交换吧 关注:5,531贴子:176,730
  • 6回复贴,共1

【石空视野】田黄石都去哪儿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得不承认,现在是后田黄时代 !!!历史上有过田黄石全盛时期,那么那么多的田黄石到底去哪儿了?解开这个谜底首先要了解名满天下的【田黄石】是怎么发迹的?田黄石的发迹离不开时代的背景,更离不开文人情怀
(一)田黄石的内在特征
田黄之所以能够成为文人们争相搜藏的对象,以至于“每得一田石,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更为关键的一点恐怕是其适合治印的特点。 明清文人治印风气极盛,在治印的选材上更是讲究到了极致。考究田黄之所以被选为印材的原因,主要由于包括田黄石在内的寿山石柔软易攻。“古印章皆以金玉及铜为之。 石刻始于明初会稽王冕。后来相传以昌化石、青田石为贵。至明末乃更贵寿山石,其所生石柔而易刻,大有二三尺者,或谓即珉也。” 清代陈亮伯在《说田石》中提及“田黄纹理莹细,而石质中往往有大小墨点,并非沙子碍刀者可比,乃弥觉其古润也。”田黄石质温润又富有韧性,纹理细腻,刀感极佳,施以刻刀时毫无迟滞感,也无声响,且石屑成微卷的刨花状,即使再精细的变化也能够全然施展。既不用担心石质太硬难以运刀,也不用担心石质过脆容易崩裂,无疑为治印之妙品。这也符合儒家等传统文化进入成熟、稳定期之后,更加追求细节表达的要求。 相较硬度大的和田玉,田黄自然更适合精细的加工。当然还由于刚性的玉需要由专业的玉工才能进行雕刻,文人难以亲自参与其中,只能间接地施以影响。而更为柔软的田黄,则可以让文人们自己介入到加工环节中,与文人的关系也就更加紧密了一步。  除此之外,柔软的田黄石之所以得到文人的器重,与中国文化柔美的审美倾向逐渐盛行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自宋以降,对柔美的追求明显盛于对阳刚美的追求。宋词元曲对比于唐诗,偏柔;书法风格偏柔;画风到董其昌时期高调区分南宗北宗,且明显尊南卑北。乃至江南文人的精神诉求几乎已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文人的精神诉求。在此背景下,以玉文化为代表的柔美审美取向为时人所重,亦不足为奇。田黄的发现及被文人看重,正是在此大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总之,无论是文人亲自操刀篆刻,还是求之于石工按其要求进行文人式的钮雕或薄意,都可以算是文人对于田黄乃至寿山石雕刻工艺的介入。


(二)名人与田黄石


【曹学佺】发现田黄第一人【陈维崧】第一个从其墓地中出土田黄印章【杨玉璇及周尚均】 最早的田黄石雕刻大家【耿精忠】田黄石收藏第一大家【康熙】第一个认可并使用田黄石印章的皇帝【毛奇龄】写了(后观石录)并把田黄石视为寿山之首【郑板桥】田黄石篆刻及收藏大家【雍正】第一个重视田黄石的皇帝【乾隆】把田黄石推崇到石帝之位并对田黄痴迷的皇帝【和珅】田黄石收藏大家【孔继檊】孔子后裔田黄石收藏大家(翁方纲刻-篆刻大家)【林则徐】道光年间田黄石收藏大家【咸丰】第一个把田黄印章作为权利传承的皇帝【慈溪】每天把玩田黄石的最高女性统治者【李鸿章】田黄石收藏大家【吴昌硕】清晚期田黄石雕刻大家【李经迈】李鸿章之子,田黄石收藏大家【潘百亭】自己的田黄石被偷惊动蒋介石【梅兰芳】田黄石收藏大家-送瑞典友人田黄石【齐白石】田黄石收藏大家【毛泽东】使用田黄石印章的新中国伟人(邓散木刻) 以上是有记载的名人与田黄石故事,可以代表每个时代的文人爱田黄情怀。


(1)曹学佺明末战乱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明帝国已经走入灭亡的边缘出生于明万历年间的明晚期杰出政治家,藏书家和文学家,字能始,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 被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认为是“明万历中年以后迄启、祯间”能作出“六朝、初唐之格”诗句的唯一一人,更是《蜀中名胜记》的作者,校印过《十三经注疏》,与两大小说家冯梦龙、凌濛初皆有交游。世事动荡,清兵入闽时他终以身殉国,可谓是明末清初时最为典型的守节不移的文人代表。就是这样一位历经明代三朝、沉浮宦海的文人,成为了与田黄结下不解之缘的第一人,此人就是曹学佺。自从曹学佺发现田黄石这个品种之后,相继被周围的文人圈子中盛传,明末的文人们纷纷收藏
(2)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某年,清代文学家、阳羡词派代表人物陈维崧墓被人掘开,有位叫赵咏岩的文人见到挖墓人从墓里捡出一方寿山田黄印章,色黄湛然温润可爱,石章印面刻有阳文小篆:“阳羡陈维崧其年氏图书记”共11个字,这是清代著名篆刻家许容治印,咏岩钤拓数纸收藏,且以歌咏之:“词人阳羡尊迦陵,此劫难逃白骨露,昨见乡人持印来,片石蒸栗式奇古。
可见明末清初田黄石已经在南方士大夫之间流行开来。

(3)耿精忠清代施鸿保的《闽杂记》中这样记载:“国初耿逆取之献京师权要,断掘殆尽。查初白《寿山石歌》所云:‘强藩日取如输攻,初闻城北门,日役万指傭千工,掘田田已尽,凿山山为空。’”其中的“耿逆”指的便是清初三藩之一的耿氏。
顺治17年,靖南王耿继茂由广东移驻福建并在福州建造他的王府,其子耿精忠为了巴结皇室权贵,更是役使成千上万的福州人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水田中大量采掘田黄,几乎到了挖掘殆尽的地步。而这些由自然所赐的珍宝,在这个时候已经源源不断地被送入了清代宫廷皇室之中,再由内务府的造办处制成印材,数量自然极为丰富。

耿精忠清初贵为福建王,喜爱收藏名石,曾收藏大量寿山石和田黄石。后来其弟耿昭忠【清代收藏第一大家】的书画印皆田黄石


(4)杨玉璇及周尚均
杨玉璇,又名玉祥、玑。明末清初福建漳浦县人。明末清初的时候,杨玉璇的寿山石雕已经远近闻名,官员、富绅争相收藏。有的还被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周尚均,名彬,清康熙时福建漳州人,擅长印钮雕刻,其钮作品极具装饰味,兼具华茂,被称为“尚均钮”,名重一时的宫廷印章印钮雕刻大师,与同时期的杨玉璇双峰并峻。其中不少优秀作品多为清宫所收藏,对印纽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堪称寿山石雕刻的一代宗师。


尤其是被两位雕刻大家作为创作原材料后被更多的文人墨客喜爱,作为奇石介绍到清廷皇宫之内 ---这就是名人效应。


(5)康熙

康熙在位60年,由于汉族官员入朝为官的越来越多,圣祖为安抚汉官,以示“满汉皆朕之臣子”、“满汉一体”之真诚,于九年(1670年)三月,谕令“满汉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画一”,一改此前满、汉官员品级上的“重满轻汉”现象。康熙六年,谕令:“各省督抚,不论满洲、汉军、汉人、简选贤能推用。”《清稗类钞》的作者徐珂甚至认为,圣祖在平定三藩以后,除陕西、山西等边防不用汉人外,“汉大臣之为督抚者,本多于满人”。这里的“汉大臣”当指汉军旗人,汉人为督抚者,事实上并非多于满人。但汉人毕竟可以染指封疆大吏了。满、汉品级的划一和督抚之用汉人,实为提高汉官政治地位最关键的举措。 然而圣祖康熙皇帝却对【田黄石】不是很热衷,更钟爱和田玉,按数量分,依次玉制,木制,石制印,仅有的几枚寿山石印章中主要以白芙蓉印章为主。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共制作过130多方玺印例如史料中曾记载:“正月二十二日,怡亲王交六兽钮黄寿山石‘体元主人’图书一方,双龙钮白玉‘万机余暇’图书一方,檀香木‘敬天勤民’图书一方。于二月初四日刻得收贮螭钮寿山石‘万机余暇’图书一方,并原交‘体元主人’图书一方,怡亲王呈进讫”上面所说的六兽钮“体元主人”印就是以寿山石中的极品——田黄石制成的,是康熙常用小玺。 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地方政府作为贡品上交皇宫是因为从发现到使用的几十年中【田黄石】已经在南方汉族士大夫之间流行开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再加上杨玉璇及周尚均等雕刻大师的宣传下已经具备了作为贡品的资格,但是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的认可,绝对不可能会有动员几十万人去挖寿山石及田黄石的事情


尤其是到了康熙晚期,田黄石已经成为与和田玉并驾齐驱的存在(稀世奇珍一佩文齐康熙御用十二宝玺这套佩文斋宝玺共有十二枚小玺,属康熙帝御用闲章,钤於其御制诗文书画或内府所藏历代书昼,用途有别於韶书所用国宝)中可以看到田黄石印章与和田玉印章共在一起。


不过康熙年间送进宫廷内务府的造办处中的田黄石大多数都制作成印章,那时候对田黄石印章的要求极高,如6面素章为佳,可雕纽,章体不得有红格(红格为缺陷)为了满足这一条件,想必田黄原石必须是顶级质地,硕大的极品田,这些田黄原石源源不断送进宫廷之中,康熙皇帝130多方玺印中我们看到几枚玺印为田黄材质
(6)毛奇龄
清朝康熙年间,人们喜爱寿山石的风气空前高涨,“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甚至达到了“心目既荡,嗜好为移”的境地。康熙年间闽侯(今福州)人高兆撰《观石录》对他在十余位朋友家中见到的140余枚寿山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摹,并将其分为“神品”、“逸品”、“妙品”。但是从文字上看像是田黄的恐怕只有“甘黄无瑕者”、“黄如蒸栗”、“如数百年前琥珀”、“血浸甘黄”、“黄柑巽手”,秀色通理者、“新黄如秋葵者”这么几块。

其后,杭州萧山人毛奇龄撰写《后观石录》,尽管首次提出了“田坑第一”的观点,但在具体文章中还是和高兆一样“尚色不尚质”,其所列的“上品”十三块,分别为艾叶绿、羊脂、鸽眼砂、蔚蓝天、瓜瓤红、虾背青、肉脂、炼蜜丹枣、桃花水、三合一。从文中所介绍的情况看,恐怕只有“炼蜜丹枣”一块像是田黄!只在“中品”十二块中提到了“蜜蜡”、“秋葵蜜蜡(一名枇杷黄)”、“甘黄蜜蜡”这三块像是田黄。 (7)郑板桥康熙年间郑板桥智得田黄石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少年时代,是在江苏兴化县度过的。当时,兴化县有个米先生,篆刻技艺十分高明。一次,他得了一块田黄石。 田黄石是刻图章最珍贵的材料,素有“石帝”之称。这消息一传开,远近前来索求的人络绎不绝。 郑板桥自小就喜爱篆刻艺术,他多么希望得到这块上好的田黄石啊!可是,由于家贫囊空,他只能趁人们围着观赏赞叹的时候,贪婪地看上几眼。 这天,米先生家中的来客格外多,大家争着用高价买取田黄石,有几个富家子弟差点儿为此动起拳头来。米先生急得满头大汗,心想,田黄石只有一块,而欲买者数不胜数。这可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眼前火盆里炭火一闪,使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他拱了拱手,客气地对来客们说:“承蒙诸位错爱,争索这块田黄。可石头只一块,不能人人如愿。为免除争执,我出一联,先对上者,便是这块田黄石的新主人了。”接着,米先生以火盆为题,说出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 话音落下,满屋哑然。那些富商、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敢开口的。 站在一旁的郑板桥也被难住了。他怏怏地回到家里,见继母郝氏和乳母费妈妈正在磨麦。她们先把黄灿灿的麦粒丢进磨眼,然后将磨下来的粗面用筛子筛一遍。筛子下撒着雪白的粉,筛子上留着红色的麸。 “有了!”郑板桥激动得几乎跳了起来。他一溜烟地跑回米先生家,当众对出了下联:“麦黄麸赤面如霜。” 真是一鸣惊人,满屋子人都啧啧赞叹起来。米先生当即取出田黄石,刀法纯熟地刻上“郑燮”二字,送给了郑板桥。 从此,郑板桥便拜米先生为师,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篆刻技艺。


(8)雍正
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共做过200方左右的印章,其数量在历代皇帝中来说,是相当可观的,且存世数量较多。在这些玺印中,以寿山石为材料制成的玺印占据了绝大部分(90%以上)。目前,故宫里共存有雍正皇帝的玺印150多方,并且这些玺印几乎都是以寿山石为材质制成的,这一点在清朝历代皇帝玺印中是绝无仅有的。雍正早年(康熙四十八年至康熙六十一年)还是皇子的时候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雍正玺印共计50多方。有名号玺如:“胤稹之章”、“皇四子和硕雍亲王宝”、“圆明主人”等;有斋堂玺如:“竹梅烟舍”、“朗吟阁”、“洗桐山房”、“松柏室”、“御赐朗吟阁宝”、“敬持斋”、“圆明园”等;有记事及吉言成语玺如:“娱耕织”、“禅悦”、“高山流水”、“冰壶秋月”、“任运“、“放情物外”、“博闻约礼”、“墨池清兴”、“若木一枝”、“临池”、“朗吟淘书画记”、“朗吟珍赏”、“恭临皇父御笔”等。此时的雍正皇帝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皇子.并没有过多的参与政事,他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赐邸圆明园里度过的。故名号和斋堂玺中大部分都与圆明园有关,而记事吉言玺也多记述他在圆明园内的活动,如欣赏书画、临池泼墨、园林游艺等,这一个时期印石品种主要是高山石和芙蓉石等单色印石,也有部分为田黄石


之后雍正主要把田黄石印章当御赏,赏赐给臣子,如雍正年间,在北京的荣宝斋里,就珍藏着雍正皇帝赐给他十三弟允祥的两颗硕大的田黄方章。允祥是雍正皇帝最倚重的弟弟,被封为怡亲王,并且是个“铁帽子王”。清朝建国初期曾封了功勋卓著的“八大铁帽子王”,此种王爵可以“世袭罔替”,如袭爵者犯罪,只革其人,不削其爵,而由家庭中其他成员继承,也就是说子子孙孙永远是王。而其他非“铁帽子王”即使不犯罪也要每传一次爵位,就要降爵一级。从顺治到康熙这数十年间都没有封过其他人为“铁帽子王”,可见雍正皇帝对允祥的宠信,对宠信的弟弟封“铁帽子王”并赐予田黄印章,也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对田黄石的

(9)乾隆

乾隆皇帝的寿山石玺印并不是很多,基本都是使用早期的成品.多数为田黄石制品。故宫现存有:田黄三连印,用一整块田黄石刻成三颗印章,并由三条连环联接起来,印文分别为“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乐天”;田黄组印,印文为“乾隆御笔“、“所宝惟贤”、“德日新”,印钮分别为虎等瑞兽和凤,雕工精致;田黄小玺,印文分别为“信天主人”、“长春书屋”、“三希堂”,质地通透,均素面无纹。另外,在台北故宫中,还藏有一套回文印,印文分别用“循连环连环循环循连“组合而成,共计9方,印钮为狮、马、蝻、虎等瑞兽,也是早期的雕工。





到了乾隆年间,田黄石因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激赏,从此取得了“石中之王”和“石帝”的崇高地位。从那时开始,田黄的地位至今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乾隆一生共刻制1800余方宝玺,比整个清代其他所有皇帝的玺印的总和还多。因为英法联军、八国联军进北京抢掠,晚清时期从宫内流出等原因,目前流失到世界各地的乾隆宝玺大概有二三百方。
相传乾隆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受到玉皇大帝的召见,玉皇大帝赐给他一块黄色的石头,还赐给他“福寿田”三个大字。乾隆梦醒之后,觉得这是一个祥瑞之兆,但是却对“福寿田”三字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次日他在上朝之时,将梦境叙述出来让大臣们给自己圆梦。一位大臣听后连忙跪倒禀告,称“福寿田”三字应以“福州、寿山、田黄石”为解,玉皇大帝赐给皇上您的一定是产于福州寿山的田黄石。乾隆皇帝听后极为高兴,认为这确实是老天爷对自己的恩赐,从此,每年元旦祭天大礼中,乾隆皇帝都要在供案上供一块田黄石以祈求上苍保佑。足见乾隆对寿山田黄石的喜爱。现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宝田黄石三联玺就是乾隆的喜爱之物。这件三联玺是用产自福建寿山田坑的上等田黄石做成,其原石据记载,在康熙年间就来到了清宫,在库房里一待就是近百年。乾隆年间,机缘巧合这块石头被呈到了乾清宫,乾隆皇帝对其一见倾心,命工匠精心雕琢,于是乾隆三联玺就此诞生



(10)和珅
乾隆80大寿时,和珅献给皇帝的礼物中最贵重的礼物就是120联章,其中10枚是田黄印章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6-02-15 10:06回复
    学习,点赞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2-15 13:42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2-15 21:34
      收起回复


        7楼2016-03-09 1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