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寡欲
【晏婴的“愚者之得”】晏婴正在吃饭,景公的使者来了.晏子请他一起吃,可是饭菜很少,两人都没吃饱.使者回去把情况告诉景公.景公叹息道:“唉!晏婴家如此贫穷,我还不知道.这是我的过失.”于是派人把能收千金税款的市场赏赐给晏子,作为他的招待费.去了三次,晏子都不肯接受,他诚恳地说:“我家并不穷.承蒙君主的恩赐,我的亲属都能吃饱肚子,我的朋友也能从我这里得到好处,有时还能接济百姓.这已经足够了.如果君主给我更多的东西,我要是用来施惠于百姓,那就是代替君主治民,忠臣是不能这样做的;要是不施惠于百姓,那就等于拿了君主的财物作为私藏,仁者是不能这样做的;君主的财物拿多了,别人就会对我不满,我死后财物又都属于他人,智者是不会这样做的.我只要不挨饿,不受冻,也就足矣.”景公问晏子:“从前先君齐桓公把500里封地赐给管仲,管仲不推辞而接受,你为何一再推辞呢?”晏婴回答:“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这大概就是管仲的圣人之失,我晏婴的愚者之得吧!”/事见《晏子春秋》卷六,汉·刘向《说苑》卷二/《晏子春秋》卷六: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根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于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
【爱因斯坦的“四不”】很少人能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他日子过得极为快乐的原因.他的人生有“四不”:“不求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掌声”,所以日子过得很充实.他更表示,他从工作、小提琴、帆船上所得到的乐趣,超过人间的一切荣华富贵./摘自李凡《人生“四不”》,《读者文摘》1991年第11期
【马不食麦】大月支国的风俗规定,用炒熟的麦子喂猪.宫廷中的小马驹不服气了,它对母亲说:“我们为国王效力,不计远近辛劳,全力以赴,为什么却吃割下的野草,喝积下的死水呢?”母马告诫马驹说:“你千万不要羡慕猪吃炒熟的麦子,过几天,你就会看到它的危害了.”每当新年来临,或节日集会时,家家都捉猪宰杀,投入汤锅.猪拼命地嚎叫,惨不忍睹.此时,母马对马驹说:“你不是想吃炒熟的麦子吗?你去看看它的后果吧.”马驹亲自到现场一看,才知道以前的思想是多么不应该.从此以后,它安心吃野草,再也不想吃炒麦子,就是有时碰到麦子,它也躲过不吃./摘自谢生保《佛经寓言故事选》
【胡九韶知足常乐】明代胡九韶是儒学大师吴与弼的弟子,要求自己能身体力行儒家的“道”.家境十分贫穷,他督促孩子们努力耕作,也只能过着勉强糊口的日子.但是,每天晚上他都要烧香感谢上苍让他享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道:“一天三顿粥,这算什么清福?”他说:“幸逢天下太平,没有战乱;又幸一家人有土地耕种,有吃、有穿;又没有人生病,也没有人坐牢,不是清福是什么?”/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崇仁学案二》:胡九韶字凤仪,金溪人,自少从学康斋.家甚贫,课儿力耕,仅给衣食.每日晡,焚香谢天一日清福.其妻笑之曰:“整粥三厨,何名清福?”先生曰:“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乐业无饥寒;又幸福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
利欲熏心
【兄弟俩合种田】兄弟二人合种一块田,稻谷熟了,二人商量如何分配.哥哥对弟弟说:“我拿稻谷的上半截,你拿下半截.”弟弟很惊讶,哥哥竟如此不公平.哥哥说:“这不难,等到明年,你拿上半截,我拿下半截好啦!”到了第二年,弟弟催哥哥赶快下谷种,哥哥说;“今年种芋头吧.”/明·浮白斋主人《笑林》:有兄弟合种田者,禾既熟,议分之,兄谓弟曰,“我取上截,你取下截.”弟讶其不平.兄曰:“不难,待明年,你取上,我取下,可也.”至次年,弟催兄下谷种.兄曰:“今年种芋艿罢!”
【合伙做酒】甲乙二人谋划着合伙做酒.甲对乙说:“你出米,我出水.”乙说:“米都是我的,以后怎么算账呢?”甲说:“我决不叫你吃亏,到酒熟的时候,你只要立即把这些水还我就行了,其余都是你的!”/事见明·冯梦龙《笑府·刺俗》
【老农夫忘恩负义】有一天晚上,老农夫和他的长工斯杰潘在树林里走着,突然迎面来了一只熊.老农夫叫喊不上两声,就被熊钳子似的爪按住了.熊把他紧紧地夹住,把他翻过来转过去,又把他紧紧地压倒在地上,想挑个好地方下口,老农夫的性命快完了.“斯杰潘,好斯杰潘,别见死不救啊!”从熊的身底下传来他可怜的求救声.斯杰潘全身运足力气,抡起斧子,把熊的半个脑袋劈将下来,又用钢叉刺穿了熊的肚子.熊大叫一声,滚倒地上,已经半死了.熊咽了最后一口气,危机过去了,老农夫就把他的救命恩人骂得昏天黑地.可怜的斯杰潘呆呆地站在那儿.“天哪!那是为什么来着?”“蠢才,你还问哪?趁早收了你那傻笑吧!你胡来一通,把整张好熊皮都毁了!”/摘自[俄]《克雷洛夫寓言》
财迷心窍
【抢夺金子的人】齐国有个财迷,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清早,他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卖金子的地方去.当看到人家手里拿着金子时,一把就夺了过来.治安人员当场逮住他,把他捆了起来,问他:“这么多人在这里,你怎么敢抢别人的金子呢?”他回答说:“我眼睛只看到金子,并没有看到人!”/《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晏婴的“愚者之得”】晏婴正在吃饭,景公的使者来了.晏子请他一起吃,可是饭菜很少,两人都没吃饱.使者回去把情况告诉景公.景公叹息道:“唉!晏婴家如此贫穷,我还不知道.这是我的过失.”于是派人把能收千金税款的市场赏赐给晏子,作为他的招待费.去了三次,晏子都不肯接受,他诚恳地说:“我家并不穷.承蒙君主的恩赐,我的亲属都能吃饱肚子,我的朋友也能从我这里得到好处,有时还能接济百姓.这已经足够了.如果君主给我更多的东西,我要是用来施惠于百姓,那就是代替君主治民,忠臣是不能这样做的;要是不施惠于百姓,那就等于拿了君主的财物作为私藏,仁者是不能这样做的;君主的财物拿多了,别人就会对我不满,我死后财物又都属于他人,智者是不会这样做的.我只要不挨饿,不受冻,也就足矣.”景公问晏子:“从前先君齐桓公把500里封地赐给管仲,管仲不推辞而接受,你为何一再推辞呢?”晏婴回答:“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这大概就是管仲的圣人之失,我晏婴的愚者之得吧!”/事见《晏子春秋》卷六,汉·刘向《说苑》卷二/《晏子春秋》卷六: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根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于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
【爱因斯坦的“四不”】很少人能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他日子过得极为快乐的原因.他的人生有“四不”:“不求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掌声”,所以日子过得很充实.他更表示,他从工作、小提琴、帆船上所得到的乐趣,超过人间的一切荣华富贵./摘自李凡《人生“四不”》,《读者文摘》1991年第11期
【马不食麦】大月支国的风俗规定,用炒熟的麦子喂猪.宫廷中的小马驹不服气了,它对母亲说:“我们为国王效力,不计远近辛劳,全力以赴,为什么却吃割下的野草,喝积下的死水呢?”母马告诫马驹说:“你千万不要羡慕猪吃炒熟的麦子,过几天,你就会看到它的危害了.”每当新年来临,或节日集会时,家家都捉猪宰杀,投入汤锅.猪拼命地嚎叫,惨不忍睹.此时,母马对马驹说:“你不是想吃炒熟的麦子吗?你去看看它的后果吧.”马驹亲自到现场一看,才知道以前的思想是多么不应该.从此以后,它安心吃野草,再也不想吃炒麦子,就是有时碰到麦子,它也躲过不吃./摘自谢生保《佛经寓言故事选》
【胡九韶知足常乐】明代胡九韶是儒学大师吴与弼的弟子,要求自己能身体力行儒家的“道”.家境十分贫穷,他督促孩子们努力耕作,也只能过着勉强糊口的日子.但是,每天晚上他都要烧香感谢上苍让他享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道:“一天三顿粥,这算什么清福?”他说:“幸逢天下太平,没有战乱;又幸一家人有土地耕种,有吃、有穿;又没有人生病,也没有人坐牢,不是清福是什么?”/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崇仁学案二》:胡九韶字凤仪,金溪人,自少从学康斋.家甚贫,课儿力耕,仅给衣食.每日晡,焚香谢天一日清福.其妻笑之曰:“整粥三厨,何名清福?”先生曰:“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乐业无饥寒;又幸福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
利欲熏心
【兄弟俩合种田】兄弟二人合种一块田,稻谷熟了,二人商量如何分配.哥哥对弟弟说:“我拿稻谷的上半截,你拿下半截.”弟弟很惊讶,哥哥竟如此不公平.哥哥说:“这不难,等到明年,你拿上半截,我拿下半截好啦!”到了第二年,弟弟催哥哥赶快下谷种,哥哥说;“今年种芋头吧.”/明·浮白斋主人《笑林》:有兄弟合种田者,禾既熟,议分之,兄谓弟曰,“我取上截,你取下截.”弟讶其不平.兄曰:“不难,待明年,你取上,我取下,可也.”至次年,弟催兄下谷种.兄曰:“今年种芋艿罢!”
【合伙做酒】甲乙二人谋划着合伙做酒.甲对乙说:“你出米,我出水.”乙说:“米都是我的,以后怎么算账呢?”甲说:“我决不叫你吃亏,到酒熟的时候,你只要立即把这些水还我就行了,其余都是你的!”/事见明·冯梦龙《笑府·刺俗》
【老农夫忘恩负义】有一天晚上,老农夫和他的长工斯杰潘在树林里走着,突然迎面来了一只熊.老农夫叫喊不上两声,就被熊钳子似的爪按住了.熊把他紧紧地夹住,把他翻过来转过去,又把他紧紧地压倒在地上,想挑个好地方下口,老农夫的性命快完了.“斯杰潘,好斯杰潘,别见死不救啊!”从熊的身底下传来他可怜的求救声.斯杰潘全身运足力气,抡起斧子,把熊的半个脑袋劈将下来,又用钢叉刺穿了熊的肚子.熊大叫一声,滚倒地上,已经半死了.熊咽了最后一口气,危机过去了,老农夫就把他的救命恩人骂得昏天黑地.可怜的斯杰潘呆呆地站在那儿.“天哪!那是为什么来着?”“蠢才,你还问哪?趁早收了你那傻笑吧!你胡来一通,把整张好熊皮都毁了!”/摘自[俄]《克雷洛夫寓言》
财迷心窍
【抢夺金子的人】齐国有个财迷,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清早,他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卖金子的地方去.当看到人家手里拿着金子时,一把就夺了过来.治安人员当场逮住他,把他捆了起来,问他:“这么多人在这里,你怎么敢抢别人的金子呢?”他回答说:“我眼睛只看到金子,并没有看到人!”/《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