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转向
在海德格尔的学生时期和教学时期的著作中出现了原解释学成分,但这并不等于说已实现了对现象学的解释学转换。虽然青年海德格尔看起来已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相当熟悉,而且毫无保留地信守其基本的反心理主义,但至一战结束时,他在纷杂的头绪中将现象学把握到了何种程度这还是不清楚的。由1917年10月8日胡塞尔写给那托普的一封信我们得知,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第一次深入遭遇(试图从内部来把握它)发生在战争即将结束之时。(注:托马斯·谢汉(Thomas Sheehan)在其《海德格尔的早年:一部哲学传记的片断》中引用了这封信,载托马斯·谢汉编:《海德格尔:作为人和思想家》(Chieago:Precedent,1981),第8页。)最后同样重要的是,青年海德格尔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已经有了他自己的哲学观。如果他没有在1927年发表一部名为《存在与时间》的著作的话,学生时期和教学时期的著作也许在现今就毫无意义了。换句话说,这些早期著作的意义显然在于它们的先行性特征。
在海德格尔的学生时期和教学时期的著作中出现了原解释学成分,但这并不等于说已实现了对现象学的解释学转换。虽然青年海德格尔看起来已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相当熟悉,而且毫无保留地信守其基本的反心理主义,但至一战结束时,他在纷杂的头绪中将现象学把握到了何种程度这还是不清楚的。由1917年10月8日胡塞尔写给那托普的一封信我们得知,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第一次深入遭遇(试图从内部来把握它)发生在战争即将结束之时。(注:托马斯·谢汉(Thomas Sheehan)在其《海德格尔的早年:一部哲学传记的片断》中引用了这封信,载托马斯·谢汉编:《海德格尔:作为人和思想家》(Chieago:Precedent,1981),第8页。)最后同样重要的是,青年海德格尔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已经有了他自己的哲学观。如果他没有在1927年发表一部名为《存在与时间》的著作的话,学生时期和教学时期的著作也许在现今就毫无意义了。换句话说,这些早期著作的意义显然在于它们的先行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