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成效斐然,尤其是在全球化蔓延全世界的背景下,振兴国学,返本开新,求索中国的文化之根,使中国的现代化走出一条健康发展之路,已成为当下国人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近年来,国学的振兴成了各界人士争相谈论的热点问题。然而,很多人热衷于是否应该振兴国学的争论,却缺乏关于振兴国学所面临的难题以及究竟应该如何振兴国学的冷清思考。在某种意义上说,振兴国学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应该振兴国学,而在于“能否”和“如何”振兴国学。
一、国学何以需要振兴?
国学乃国故之学,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的精华。然而,由于中国的现代化不是源自自我转型而是外力逼迫的结果,因而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造成了文化传承上的“断裂”。我们说中国的现代化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和文化传承上的“断裂”,并不是说传统是一方面,现代化是另一方面,两者泾渭分明。实际上,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发生中国文化与源自西方的现代化之间的融合,只不过与现代化“兼容”或“融合”的更多的是世俗文化,而不是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思想传统,虽然思想传统间接地潜移默化地隐含于世俗文化之中。
或问:既然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国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是这些“老古董”已经尘封于历史的档案之中,似乎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我们还有必要振兴国学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进步”的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往往将源自西方的现代化看作是“进步”,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作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的东西。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国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功不可没,但是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偏颇,传统文化之“断裂”由此发端。在某种意义上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秉承的是西方近代启蒙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而西方人在二战之后便开始反思启蒙主义的局限,凸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意识到,仅仅把社会进步理解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的发展,是造成现代西方社会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个问题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为突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我转型,而是抛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的结果。的确,我们可以用一系列数字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然而即使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是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都具有自身文化的特色。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全盘西化”,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带有“中国特色”。就此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然而,由于我们“自觉地”断绝了与自身传统文化的联系,在试图抛弃传统文化的糟粕时也抛弃了其中的精华,而在与现代化“兼容”的世俗文化中残存的传统文化则鱼龙混杂,糟粕与精华并存。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国学很难为人所知从而进入世俗文化之中。这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肯定要与现代化“兼容”,但与之“兼容”的却不一定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以,国学需要振兴。
国学之所以需要“振兴”是因为国学已经陷入了如果不振兴便难以为继的困境。首先,国学之文献典籍的载体――文言文失去了读者。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处于“语文分家”的局面: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为士大夫阶层所垄断,尤其是科举制度建立之后,知识分子系数被纳入到国家体制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废除八股文,提倡白话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日常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统一,然而却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语文分家”:文言文失去了学术语言的地位和相当数量的读者群,几乎变成了与古希腊语或拉丁语一样的死语言,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其次,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知识阶层集体转型,从士大夫转化为近代知识分子。随着中国的教育制度全盘西化而与西方接轨,国学经典基本上退出了教育领域。结果是,除了很少的人文知识分子还能研读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精华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第三,在传统社会中,国学原本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而现在的中国文化处于多元化的局面,国学早已失去了主体、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在一个讲究效益和速度的现代社会,国学作为一门学问或者学科群,很难与现代知识体系相容并受到人们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国学失去了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而实际上与现代化“兼容”的不是精英文化而且世俗文化。尽管在世俗文化中渗透着国故之文献典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不仅经历了世俗文化的层层过滤因而其精华与糟粕并存,而且其主导地位早已为西方文化所取代。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动荡激烈、曲折艰难,实际上不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行现代化,而是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复兴传统文化,所以乃有“断裂”一说。就此而论,国学不振兴就难以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立足。
一、国学何以需要振兴?
国学乃国故之学,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的精华。然而,由于中国的现代化不是源自自我转型而是外力逼迫的结果,因而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造成了文化传承上的“断裂”。我们说中国的现代化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和文化传承上的“断裂”,并不是说传统是一方面,现代化是另一方面,两者泾渭分明。实际上,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发生中国文化与源自西方的现代化之间的融合,只不过与现代化“兼容”或“融合”的更多的是世俗文化,而不是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思想传统,虽然思想传统间接地潜移默化地隐含于世俗文化之中。
或问:既然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国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是这些“老古董”已经尘封于历史的档案之中,似乎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我们还有必要振兴国学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进步”的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往往将源自西方的现代化看作是“进步”,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作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的东西。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国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功不可没,但是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偏颇,传统文化之“断裂”由此发端。在某种意义上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秉承的是西方近代启蒙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而西方人在二战之后便开始反思启蒙主义的局限,凸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意识到,仅仅把社会进步理解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的发展,是造成现代西方社会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个问题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为突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我转型,而是抛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的结果。的确,我们可以用一系列数字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然而即使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是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都具有自身文化的特色。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全盘西化”,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带有“中国特色”。就此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然而,由于我们“自觉地”断绝了与自身传统文化的联系,在试图抛弃传统文化的糟粕时也抛弃了其中的精华,而在与现代化“兼容”的世俗文化中残存的传统文化则鱼龙混杂,糟粕与精华并存。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国学很难为人所知从而进入世俗文化之中。这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肯定要与现代化“兼容”,但与之“兼容”的却不一定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以,国学需要振兴。
国学之所以需要“振兴”是因为国学已经陷入了如果不振兴便难以为继的困境。首先,国学之文献典籍的载体――文言文失去了读者。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处于“语文分家”的局面: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为士大夫阶层所垄断,尤其是科举制度建立之后,知识分子系数被纳入到国家体制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废除八股文,提倡白话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日常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统一,然而却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语文分家”:文言文失去了学术语言的地位和相当数量的读者群,几乎变成了与古希腊语或拉丁语一样的死语言,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其次,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知识阶层集体转型,从士大夫转化为近代知识分子。随着中国的教育制度全盘西化而与西方接轨,国学经典基本上退出了教育领域。结果是,除了很少的人文知识分子还能研读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精华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第三,在传统社会中,国学原本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而现在的中国文化处于多元化的局面,国学早已失去了主体、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在一个讲究效益和速度的现代社会,国学作为一门学问或者学科群,很难与现代知识体系相容并受到人们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国学失去了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而实际上与现代化“兼容”的不是精英文化而且世俗文化。尽管在世俗文化中渗透着国故之文献典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不仅经历了世俗文化的层层过滤因而其精华与糟粕并存,而且其主导地位早已为西方文化所取代。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动荡激烈、曲折艰难,实际上不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行现代化,而是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复兴传统文化,所以乃有“断裂”一说。就此而论,国学不振兴就难以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