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臧丽:
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有四条: 1、对联二字顾名思义,每副两句:出句,对句;或上联,下联。相当于修辞中的对偶,但比对偶更严格,术语称对仗。字数不限,清末秀才钟耘舫作《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合计1612字。迄今为止最长!春联、喜联通常多为5、7、9、11等。 2、每联相对位置的词,⑴词性要相同。也就是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尤其表颜色的词)连词对连词,语气词对语气词……⑵词的构成要相同。也就是说,词组的内部结构要相同: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补对动补,偏正对偏正。前缀、后缀亦然。 3、每联相对位置的字词,不允许用同一个字,声调平仄相对。就是说,假如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下联就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4、上联最末一字是仄声,下联最末一字是平声。对联是竖着写的,贴的时候,老古人传下的规矩是从右到左,现在虽然横批书写改成了从左到右,但,贴时依然遵从老规矩——上联在右。可能单说理论太枯燥,读来太郁闷,举个例子吧。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对得可工?看词性,看结构,都没什么可挑剔的,但,平仄似乎不妥哟? 这个平仄的问题,不是古人弄错,也不是我们读错,这是个历史问题,是语音演变造成的。 古人将四声分为“平、上、去、入”,今人将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时平声仅“平”声字;现在平声含“阴平、阳平”。古入声字今已消失,原入声字分别进入其他各部;平声字,再分为两个。故而,一部分古时的仄声,现在读为平声。现在读古诗时才偶尔出现抑扬顿挫不是很和谐的尴尬局面。 春联喜联都有横批,横批的字数也未作规定,但,不可长于各联。通常为四字。注意:横批的最末一字当为平声。 律诗不是分为四联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尾二联不论,中间二联必为对联。可以说唐人早已创作出了优美的对联,只是当时没有这个概念,也没有将它贴出来罢了。 从平仄角度来讲,以上为工对,意即对仗工整严格的对联。而今的对联已简单化了,古诗的押韵都讲究“一三五不论”呢!我们的对联也就出现了宽对一说,不是那么讲究了。但怎么讲究都好,“二四六”还要分明呢!就是说,关键处——逻辑停顿处——平仄必须相对。否则就不能称为对联了。切记!
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有四条: 1、对联二字顾名思义,每副两句:出句,对句;或上联,下联。相当于修辞中的对偶,但比对偶更严格,术语称对仗。字数不限,清末秀才钟耘舫作《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合计1612字。迄今为止最长!春联、喜联通常多为5、7、9、11等。 2、每联相对位置的词,⑴词性要相同。也就是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尤其表颜色的词)连词对连词,语气词对语气词……⑵词的构成要相同。也就是说,词组的内部结构要相同: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补对动补,偏正对偏正。前缀、后缀亦然。 3、每联相对位置的字词,不允许用同一个字,声调平仄相对。就是说,假如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下联就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4、上联最末一字是仄声,下联最末一字是平声。对联是竖着写的,贴的时候,老古人传下的规矩是从右到左,现在虽然横批书写改成了从左到右,但,贴时依然遵从老规矩——上联在右。可能单说理论太枯燥,读来太郁闷,举个例子吧。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对得可工?看词性,看结构,都没什么可挑剔的,但,平仄似乎不妥哟? 这个平仄的问题,不是古人弄错,也不是我们读错,这是个历史问题,是语音演变造成的。 古人将四声分为“平、上、去、入”,今人将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时平声仅“平”声字;现在平声含“阴平、阳平”。古入声字今已消失,原入声字分别进入其他各部;平声字,再分为两个。故而,一部分古时的仄声,现在读为平声。现在读古诗时才偶尔出现抑扬顿挫不是很和谐的尴尬局面。 春联喜联都有横批,横批的字数也未作规定,但,不可长于各联。通常为四字。注意:横批的最末一字当为平声。 律诗不是分为四联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尾二联不论,中间二联必为对联。可以说唐人早已创作出了优美的对联,只是当时没有这个概念,也没有将它贴出来罢了。 从平仄角度来讲,以上为工对,意即对仗工整严格的对联。而今的对联已简单化了,古诗的押韵都讲究“一三五不论”呢!我们的对联也就出现了宽对一说,不是那么讲究了。但怎么讲究都好,“二四六”还要分明呢!就是说,关键处——逻辑停顿处——平仄必须相对。否则就不能称为对联了。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