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互联网产业基地吧 关注:19贴子:114

【亚·太】「深度」未来几年内,哪些黑科技将会实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全面深刻,有马云。


1楼2015-08-27 16:01回复
    本文作者察日苏,英文名Charles,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战略发展中心战略分析师,浙江大学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全球制造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双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前沿科技、Smart Machines、工业4.0等。本文原标题《黑科技: 这已然是一个野花盛开的年代》。原文首发微信公号:知社学术圈(zhishexueshuquan),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年5月,我和Gartner的合伙人兼副总裁Tom Austin先生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会面。期间我问过一个有趣的问题:Tom,在您看来,未来5-10年内,会有什么样的新技术出现?Tom冲我笑了笑,耸耸肩说:这很难回答。我仍旧不死心的追问:哪怕未来3-5年内呢?他认真的对我讲:Charles,现在是一个Big Bang(技术大爆炸)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发生。


    2楼2015-08-27 16:02
    回复

      似乎在这一年最是能够感受到高新科技扑面而来的风潮,从CES到慕尼黑电子展,从CIROS到MWC大会,乃至宅男盛宴China Joy,各种高新科技几乎是争先恐后的闯入公众的视野。笔者受邀参加了今年小i智能机器人的发布会现场,站在台上的小i总裁朱频频博士不无豪情的说:未来小i将要做的就是一个Platform(平台)。而平台具有极强的延展性,这让我想起了余凯博士的推测,未来万物将全部连接为智能化的形式存在。万物互联、万物智联,这是一个真正智能时代的到来


      3楼2015-08-27 16:02
      回复

        在2011年,IBM推出的沃森(Watson)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中击败该节目历史上两位最成功的选手。这只是一台单机的胜利,并没联网。沃森的Deep QA(深度开放域问答系统工程)技术使它轻松读取以兆计算的数据,利用深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产生候选答案,并根据交叉验证评估。沃森搭载的上百套算法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解析问题进行检索,再筛选还原最终以人类的语言形式输出。
        笔者也曾在CIROS现场对战五子棋机器人,搭载算法(很明显比沃森简单)的机器人仅通过五分钟不到时间,就扭败局为胜利,令笔者大感吃惊。IBM正在积极布局沃森进入医疗领域,先后收购了两家健康数据类公司Phytel和Explorys。IBM还打算通过收购Merge Healthcare(医学成像设备提供商),将其技术完善到Watson Health Cloud业务中去。北京的一家公司多美视界也开发了一款医疗类APP——多美小壹,录入的医学大百科可以解决部分寻医问诊的需求。医疗领域仅仅是个开始,在不远的未来,Watson将被运用在17个国家的75个行业当中。一方面,我们似乎已经习惯沃森的存在,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是如此痛恨机器正在蚕食人类的饭碗。


        4楼2015-08-27 16:03
        回复
          一幅VR眼镜售价可以控制在百元之内,这么看来,VR在游戏娱乐领域的发展可能会重在内容端,毕竟体验最真实。相较之国内VR厂商一窝蜂的扎堆游戏娱乐领域,国外已经扩展到建筑、医疗及机器人远程控制等多元领域,如Microsoft微软的与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凯斯西储大学)合作开发HoloLens在远程诊断及医疗教育上的应用,又和NASA(美国航天航空局)眉来眼去,拟合作开发将AR(增强现实)技术帮助宇航员完成较为复杂的太空作业。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利用Oculus和Kinect(3D体感器)已实现对机器人的远程控制。AR常常和VR相提并论,代表作是昔日的明星Google Glass,被寄予厚望的Glass并未在大众消费领域取得成功,反而越来越趋向于专业级市场应用,Google很有可能转而开发EE版Glass(企业版)。


          6楼2015-08-27 16:04
          回复


            7楼2015-08-27 16:07
            回复
              无人机似乎也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早年在深圳,汪滔正琢磨着把毕设的 “自主悬停技术”做成应用,这个决定最终诞生了民用无人机领域的最大公司——大疆(DJI),最新款的精灵3增加了室内定位系统,使得室内平稳飞行得到实现。
              汪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在这股风潮之下,催生了很多有着鲜明特色无人机公司,如亿航的Ghost(可以佩戴眼罩,无人机观察到的视野将同步传输到眼罩里面的显示屏上);如Nixie(可以变身为可穿戴手表,并在启动后自主跟随拍摄);还有Lily的水上操作体验和3DRobotics的Follow Me设计等等。而深圳也适时提出了要打造“世界无人机之都”的口号。但国家出于种种考虑,将高端技术无人机限制出口,谁能想到小小的一台无人机,竟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8楼2015-08-27 16:07
              回复


                9楼2015-08-27 16:07
                回复
                  也是在这一年,奥巴马重提建立超大计算机计划,而彼时中国还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计算机——天河2号。得益于互联网的推广,大数据的概念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这个时候,拥有一台性能优异的计算机将会拥有明显的优势。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异常的迅速,甚至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公司。去年,马云带领着阿里帝国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
                  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似乎也印证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艰难历程。但互联网并未随着敲钟的结束而停止渗透的步伐,它将进一步融入到我们的社会、行业和生活。Libelium勾画了一幅画面,未来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更为智能的城市里面,资源能够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到了2020年,5G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将促使这个领域有新的突破。


                  10楼2015-08-27 16:07
                  回复


                    11楼2015-08-27 16:08
                    回复
                      这是一个相当美好的画面,但这需要另一项技术来支持,那就是以RFID为代表的传感器技术。这个行业的逻辑非常简单:我们找到一个物体,给它加上芯片/传感器,让它变得智能/可连接,然后再把多个这样的个体通过局域网络链接起来。ok,这就是IOT(物联网)。
                      这就像是手机将我们不同的人通过4G网络连接起来一样,IOT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比物体有了更多的自主智能。IOT现在物流供应链领域有了很好的表现,借助于AGV(无人搬运车)的帮助,给人类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联网意味着数据的产生,而数据意味着商机,可能现在很多数据公司尚还不晓得掌握这些数据究竟有何卵用,但当这些数据被有效挖掘并得以分析应用,很有可能改变现有公司的面貌。事实上我们无法评价一件事,常常是因为无法衡量,借助数据之手,相信可以做出更为清晰正确的选择,那这么看来,未来的公司都是数据公司,What a wonderful world!


                      12楼2015-08-27 16:08
                      回复


                        13楼2015-08-27 16:08
                        回复


                          14楼2015-08-27 16:09
                          回复
                            新能源是个永恒的话题,在早先的战略七大新兴产业就占据了2席,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在今年五月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依然是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我们看到马斯克扩增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建厂计划,万向收购了A123,摩拳擦掌备战这一领域。
                            时至今日,更多的企业增大了对超级电容器的投入,均胜电子入股南车开发超级电容器,并在年内应用在宁波的电车交通上。而笔者的好友王燕博士(陈永胜弟子)的创业公司博磊达甚至和斯坦福大学的精英们签订了铝离子电池计划,这种技术理论上可以在一分钟充满一块手机电池,而幽灵粒子(Weyl费米子)的发现更是号称未来手机一年仅需要充一次电,极大的满足了新版的马斯洛需求理论。


                            15楼2015-08-27 16:09
                            回复



                              16楼2015-08-27 16: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