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探虚陵吧 关注:660贴子:5,150

【读书笔记】我闭南楼看道书,佳文唯与吾友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ノ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


IP属地:浙江1楼2015-05-31 21:45回复
    表情辣摸卖萌,怎麼好好读书!


    2楼2015-05-31 22:06
    收起回复
      “当你决定离开常轨行事时,这是一种赌博。许多人被点了名,但是,当选的寥寥无几。”
      ——毛姆《刀锋》


      IP属地:浙江3楼2015-05-31 22:36
      回复
        要是你写不下去,读书是有帮助的。
        ——《岛上书店》


        4楼2015-06-01 15:2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6-02 00:31
          收起回复
            “我生性有个缺点:对不好看的相貌永远看不惯;一个朋友的性格不管多么善良,即使多年来时常过从,也不能使我看见他的坏牙齿或者歪鼻子感到顺眼;另一方面,我对朋友的标致相貌却永远感到喜欢,而且尽管交往了二十年之久,我对于长得像样的额头或者线条柔和的颧骨仍旧喜欢看。”——《刀锋》
            看脸的世界。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5-06-03 20:10
            收起回复
              感觉以前高中地理都还回去了!我以前高中很喜欢地理课的,
              特别是经济还有人文地理,第二志愿填的就是地理系=D
              昨天做那31道题,深深觉得程度从高中之后就没有进步了,
              只好先从维基百科上的介绍开始,找那些毫不熟悉的国家好好认识!


              10楼2015-06-08 10:08
              收起回复
                “在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它的组成元素有三: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教——犹太教(犹太民族之宗教)的一个奇特分支。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
                “在希腊人眼里,几何学是引导人类认识宇宙本质的一个途径。”
                “犹太人一直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真神,这是极不寻常的观点,希腊人和罗马人崇奉多神,这比较普遍。犹太人还有个更异乎寻常的信念,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所以这个唯一真神会对他们特别照顾。因此,犹太人必须遵守上帝的律法作为回报,这套律法的基石是"十诫",是摩西将犹太人从埃及的为奴之地带领出来时告谕给他们的。”
                “希腊人的观点:这是一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基督教的观点: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日耳曼蛮族的观点则是:打仗是好玩的事。这些看似天差地远的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文明。”
                “文艺复兴常被描述为古希腊罗马学术的发现或再发现。不过,这并不是说这些智识成就曾经遗失,而今重新被找回,虽然当时确有若干新的发现问世。它的改变在于不再使用古代知识来支持基督教会的神学,而是有许多学者,主要是在教会体系之外,向往希腊和罗马在创造这些知识时的世界样貌而意图加以拟造。“
                “最开始把希腊和罗马年代成为古典时代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在此处意味着经典、最优,例如我们说经典的接球、经典的演出,是种无法超越的精彩。他们相信,古人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方面的成就一直无人超越,未来也无可超越。”
                ”AD是拉丁文Anno Domini的缩写,意思是救世主出世之年(事实上耶稣并非诞生于公元元年,生于公元前6年或前4年更为可能)。“
                ”"因信称义",是路德教派的中心教义。只要相信基督,你就能得到救赎。……这是新教和天主教教义的基本分野。罗马天主教强调,行善积德是得救的一个过程;朝圣、施舍钱财给穷人,都有助于你的最终目的——与上帝同在。但马丁·路德说不是这样的;就凭我们,浑身罪恶又腐败的我们,哪有可能做出什么让上帝高兴的事情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崇信上帝,而只要我们崇信他,上帝就会让我们得救,这是他做过的应许。
                这算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宗教。“
                15世纪文艺复兴(”古典的东西是无与伦比的“)——16世纪宗教改革(”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17世纪科学革命(”希腊人错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宗教是迷信“)——18至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文明是人为的“)。
                ↑上述运动,各以不同方式削减了教会的权威。
                ”罗马帝国曾经遭到三次大规模侵略。第一次的侵略者是日耳曼蛮族,继而是穆斯林(指伊斯兰教徒),再来是日耳曼蛮族,继而是穆斯林(指伊斯兰教徒),再来是北欧人,或称维京人。经过连年的战乱,欧洲社会终于趋于稳定,自己也开始向外扩张——十字军东征圣地,将穆斯林逐出西班牙,接着经由海上掠取世界各地的珍宝文物。“
                ——《极简欧洲史》
                ——————————————————————
                几个礼拜没看,前面的50%阅读进度竟然忘得差不多了,好想捅死自己,晚上重新快速复习了一下前面的内容,做个摘记,方便复习。外国的历史好复杂,再加上地理名称布局复杂,总是不如中国历史好记……就跟我看外国人,觉得他们的脸都长得一样的【一定是我的排外心理太严重了


                IP属地:浙江11楼2015-06-08 22:32
                收起回复
                  “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时期最庞大的国际组织,可是它的力量始终削弱不振,因为不管是国王还是地方的权力掮客,都想左右他们地盘内的主教人选。”
                  “教皇和皇帝的互斗始终是僵持的局面,从来没有一方得到过完全的胜利……双方都承认对方的存在有其必要,争的只是彼此的相对权力。这是西罗马帝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也是它和东罗马帝国的分野所在。
                  在东边,依照君士坦丁堡的规矩,皇帝不但是整个帝国世俗事物的统御者,也是教会的统治者。他们也有个最高主教,但这位最高主教由皇帝指派,也归皇帝管辖。”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06-10 22:08
                  收起回复
                    “慢慢地,一种以地方语言创作的文学,也就是以全民母语而非拉丁文书写的文学日渐勃兴。法国最早的传奇故事成为romans,即是以这种故事所用的语言为名。这其实是一种贬抑——如果你说这是一本roman,意谓它是一本不入流的本土作品。roman这个词后来演变成发文中的“故事”。由于内容总不外乎骑士、英雄事迹和俊男美女的爱情,这样的故事就被定为浪漫小说(romance)。这就解释了romance(罗曼史)这个词的双重意涵:既是一种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语言,也是一种毫无深度可言的小说主题。”
                    “经济发展并不是罗马人推动革新的重点,以一套法典及一种效率卓然的军事组织将整个帝国维系于不坠,才是他们的治国精神所在。”
                    ——《极简欧洲史》
                    阅读完毕√


                    IP属地:浙江15楼2015-06-14 19:34
                    收起回复
                      赶著周末结束前读完了这本书(在周一上班闹钟响起来之前都算周末!)很久没有认真注记过一本书了,《书城旅人》与其说让我觉得是一本游记,更让人觉得是一位勇於追求答案的小女生的旅途笔记,还有对於书籍阅读的反思。
                      本书中主要提到三座书镇,分别是:英国威尔斯的海伊镇、同为英国领域的山城赛德伯镇,最后是苏格兰西南部的维格城,这三座书镇的起源都是由於原本赖以维生的产业收到冲击。海伊镇依赖矿业,但在铁路废止后遭到重大打击;赛德伯在农业没落后,力求观光转型;维格城的酿酒城倒闭后,居民达成了成立书镇的共识。
                      里头除了介绍书镇的缘起与发展外,还探讨了书籍与人的关系,在科技日益进步的当代,书店於我们而言究竟是扮演何种角色?而我们又期望从书店获得什麼?
                      作者在专访海伊镇最初的构想发起人布斯时,他这麼说道:「对我来说,书镇同时意味著书籍的文艺复兴与旅游产业的大变革。」赛伯德镇的书店主人凯萝这麼说:「你需要让人们知道书本远不只是文字,它还有更多价值。」维格城图书节的主要负责人阿德里安说:「书镇不只是存放图书的空间,它更应该是交流思想的场域……除了卖书外更销售那些只在书店发生的经验。」
                      其中我觉得阿德里安的想法较为具体与易执行,他不是仅只凭藉一腔热血,而是有计画的在经营书镇。在维格城的书店有许多标新立异的服务,比如支付一年的年费,书店会定期随机挑选一本书给你,虽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阅读类型,但也堪称有趣。(当然这些书籍并非随意挑选而是店主认为值得分享阅读的书目)。
                      我之所以能一直有恃无恐的购买电子书与Kindle等载具,无非就是认为纸本书会一直永存,然而纸本书的存在与持续不断的出版,却是有赖这些对於纸本书籍、实体书店近乎执著的人的努力。假若有闲有钱,今后会尽量光顾实体书店吧。


                      16楼2015-06-15 01:15
                      收起回复
                        “‘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群四分五散,每个人立即恢复到了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在群体之中,他的个性却消失了,不见了,这时候他的思想与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于同一件事。”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据说这部是营销人员必读,常年在电商网站的销售排行榜上,看看学习一下。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5-06-15 20:49
                        收起回复
                          今天又买了一本和书店有关的书《东京独立书店巡礼》
                          我想独立书店应该是相对於连锁书店而来的名词,说实在的也没什麼强调的必要啦。这本书很简短,没有《书城旅人》那样深刻的文化反响,就连采访也略嫌马虎呢TuT
                          不过还是有些有些可以分享的,比如第一间采访的书店Cow books,店主据形容是个老嬉皮,以往是个土木小工,赚够了钱后就到日本去流浪,渐渐的成了代买(诶?)然后就开启了他自己经营书店的人生。
                          店主是这麼说的「觉得在日本没有容身之处,但因书店认识了很多人,也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大篷车书店,顾名思义就是开著大篷车像是那种流动摊贩一般,在日本各地贩售书籍,想想就很有趣呢。店主人是这麼说的「若书店仅仅是卖书,那不能避免价格竞争,但若大家喜欢我们的服务与气氛,别家店卖1000日圆的书,我们这里卖2000日圆还是会有人买。」
                          如他一般著眼於书店附加价值的经营者也不少,书店与顾客(或说是社区)间建立紧密的关联也是在新时代找寻出路的另一种方法。书中也提到了不少「专门」经营的书店,比如专营食谱、绘本、童书这类,店主发现多元化反而会让客群流失,如果能塑造出自己的特色,那客人的目的性会更明确、购买的欲望也会提升。这点倒是满有意思的,但是想想也该如此。(国外也有些专营推理、犯罪类性的书店,会定期举办读书会、请作者来签书啊什麼的)
                          以前社区有间小书店,除了漫画就只有一壁书柜,我那时每个月定期会去买书,老板也是喜爱看书的人,常常会推荐我一些书籍,比如我说最近看《盗墓笔记》,他就推荐了《鬼吹灯》给我。我的第一本百合小黄书也是和老板买的。当初我用「因为要做学校(高中)的专题报告,请问有没有描写同性恋的书籍呢?」老板面有难色的说「有是有不过这本是限制级的」我马上点头说好好好没关系我买买买买。啊,可惜老板不知道是因为经营不善还是别的缘故搬走了,我路过发县书柜一空的景象十分的伤心TuT 现在想来,人生能有这麼一间书店成为回忆,也是极好的~


                          19楼2015-06-17 16:50
                          收起回复
                            《姑获鸟之夏》这本书比我预想得要长很多,很多天没心思看书了,昨晚和今早抽空在看,也还只看了四分之一,本来以为是一本轻松的奇幻志怪小说,没想到会有很多晦涩的理论论述,关于记忆,生命,心,大脑,意识,灵魂等等,看的过程中有些难理解,毕竟自己智商太低,迷迷糊糊中觉得有些论述挺有道理的,有种“喔,是这样吗?!”的感觉,反正已接受自己蠢不可及的人设。
                            做点摘记,记录一小段相对比较好理解的论述。
                            “为了整理一整天,从接受器官吸收来的资讯和心的活动等,暂时停止肉体与心灵两方面的工作是需要时间的,那就是睡眠。如果只是为恢复肉体的疲劳,内脏和肌肉的作用和醒着时一样,睡眠是脑在做整理编辑工作的时间。但是,心的机能并非在那段时间完全停止,因此,有时候会产生意识。
                            梦吗?……
                            是的。梦。记忆里,有许多是脑有意识地在白天不让上场的事物,在整理的途中,过去的记忆也会被挖掘出来。所以,在梦里,有时候完全没见过的状况,会毫无脉络可循地、完全不觉什么不妥地上场。”
                            挺认同这里关于做梦的论述。大概是本人情绪总体灰暗的原因,几乎是每天都会做一些梦,与过去的记忆有关,又带点潜意识里的期望,所以有时候梦中隐约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但是还是放任自己继续梦下去,不过往往也很快会醒来,总是特别惆怅和困惑,醒来的一会总是有些分辨不出梦境是否真实。
                            记忆,意识,梦之类目前对我来说都是比较微妙的存在,有时候开始自我怀疑记忆的真实性了 :P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5-06-28 13:12
                            回复
                              “未来是尚未来临的未来,过去是已来过的未来吧。”
                              “以天为目标、笔直生长的竹子,不会懂得爬在地上青苔的心情。”
                              ——《姑获鸟之夏》阅毕。悬念设置层层解开还是比较精彩的,虽然感觉有些地方过于生涩拗口,我只能草草浏览而过,但是后半部分剧情的高潮很引人入胜,导致看这部书的时候我整个人在某种异样的紧张中都有点恍惚XD
                              其实我也是个起码有双重人格的人呢(。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5-07-04 19:2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