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39,488贴子:16,699,622
  • 20回复贴,共1

【西哲】探讨基督文化的发展及其本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个人认为,基督教虽然是属于宗教,其存在也有一定的哲学价值,所以学生就在此讲述一下基督文化及其本质,解密基督教神秘不可侵犯的面纱。因为内容很多,所以会很长,希望吧友勿喷,不对之处望吧友指出。对于基督教的发生,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是“时代的产儿,是犹太教(Judaism)的产儿,是希腊罗马文明的产儿”(见Thilly《哲学史》)。从希腊晚年到罗马帝政成立的时候,无论是伦理,政治,法律,宗教,骨子里总带一点世界主义的气味。世界帝国既已实现,大同主义和一视同仁的精神又被斯多亚派(又译为斯多葛派)发挥尽致,神的观念又被哲学家说得实实在在,精神不死的道理,又早为东方宗教和希腊的神秘派所深信不疑。有这些原因,自然要生出一个新世界宗教的结果。再犹太人民因为被罗马征服,引为终身的恨事,天天希望有一个慈悲救世的真主出现。基督教乘犹太人民痛苦不堪的时候,想在罗马帝国之上建设一个精神王国,使人类的思想完全脱离人世国家的约束。以“听神过于听人”(《使徒行传》)为主旨,使人类觉得还有比国家法律更贵重的法律存在,还有道德世界的秩序比政治社会的秩序更加重要。一方面因为基督教是希腊罗马文明的产儿,所以得知识阶级的同情;一方面因为基督自己就是木匠,圣保罗(St.Paul)就是制造帐幕的,故很尊重劳动阶级。基督以为到世界的末日,只有贫贱的人可以得荣誉。又说“富者入天国难矣哉!……驼穿针孔,较富者之入神国尤易”(《马太福音》)。圣保罗又说:“自己不劳动的人不可吃饭”(《达帖撒罗尼加人后书》)。因此又到处得到下等阶级的同情。这就是基督教所以遍布的原因。罗马的教会是由基督教的弟子圣彼得(St.Peter)及圣保罗建设起来的。大概在君士坦丁(Constantine)大帝没有奉基督教为国教之前,教会的组织不过一半受古代信仰的支配,一半被十二使徒相续的传说支配罢了。各教会的小事都由信徒自由处理,关于公共的重大事件,总由地位昭著的教会议决施行。故在君士坦丁没有改教以前,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一点不发生什么问题;教会不但同国家分离,并且被国家看作仇敌,不怕想方设法的要把它灭掉才好。因为教会是自由结合的社会,要想享受一切的公权都要得到国家许可。基督教徒既不愿听从地上国家的命令,丢掉自己的信仰,因而发生教会独立的自觉心,但是这种独立也不过是精神的独立罢了。到了君士坦丁奉为国教之后,帝国的官吏都化为基督教徒,教会在帝国之中才得到一种新地位,故教会的组织渐渐完备。但是教会事务的决定权仍然在皇帝手中,关于信仰和组织教会的问题固然由教会议决办理,至于镇压异教徒处罚叛教徒的权力不得不托付给皇帝执行。因此教会与政治的关系便格外亲切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14 05:01回复
    恩额你
       --信任不是指没有误会,而是总会给对方把误会解释清楚的机会。


    青铜星玩家
    百度移动游戏玩家均可认证(限百度账号),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1-14 07:14
    回复
      古代的希腊罗马以都市为国家,以都市以外四周的土地为都市的属地;近代以郡县为国家,把都市包在郡县之内。希腊罗马由君主制变为贵族制,由贵族制又变为民主制,故议会是人民直接集合的团体,并不用近代所说得代议制。中世纪就是由古代城市国家变为近代郡县国家。由古代人民直接议会变成近代代议制度的一个过渡时代;封建制和封建议会就是这种变迁经过的一个媒介。政教的竞争几乎占据中古史的大半部。总集中古政教争论的理由不外三种。第一种理由:“教皇和皇帝受上帝的托付,教皇统治人类的精神,皇帝统治人类的肉体。他们的权力都是直接从上帝得来的,只能合在一块,相互帮忙,谁也不能够支配谁。政权的特别职务是维持世界的秩序,并保护教会安宁。皇帝的刀剑就是为了执行教义,镇压违教,及扰害和平统一的人。照这一派说来,国家和教会相互联盟,双方都保持住双方的最高主权。第二种理由:“皇帝是高出教皇之上的,基督贡献金钱”,并说“属凯撒的东西应该归凯撒”(《马太福音》),就是政权高于教权的明证。且平滨(Pippin又译为皮平)和加尔满赐罗马教会的礼物,就是使教皇成为皇帝的臣下的一个实例。这是屈教皇尊皇帝的学说。第三种理由:政权应该附属于教权,因为《圣经》上说:“惟他是精神的,故他判决万事,他自己并不被人决”(《达哥林多人前书信仰》)。教皇的权力如同日光一样,皇帝的权力如同月光一样;月光是从日光而来,故皇帝比教皇卑些,皇帝的权都是从教皇来的。这是尊教皇仰皇帝的学说。中古的政治学说都是由于这三派人在那里打一种断不清的官司,彼此辩护,因而发生出来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1-14 08:31
      回复
        皇帝和教皇的很大的竞争,虽然从十一世纪才起的,但是教会势力增长却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大概君士坦丁改教之后,一直到西罗马帝灭亡,都是教权增加政权衰弱的时代。历代的皇帝很多是懦弱无能,历代的主教多是手腕灵妙的;又因为社会的组织不好,故人人都想跑进基督教会之中,求一个安身立命之地。那时主教如:奥格斯庭(St.Augustine又译为奥古斯丁)和甲罗谟(Jerome又译为哲罗姆)等,都拿丰富的心思,灵妙的文章,来发挥基督教的教旨;又有罗马主教李奥一世能把野蛮人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1-15 18:39
        回复
          Hund的侵入中途停止,故能叫一般人民很佩服他们。这都是教会权力扩张的原因。自此以后,主教有政治上的最高权,有裁判宗教诉讼权,都不过是教皇权力扩张的结果,并不是发展教权的原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1-15 18:44
          回复
            政教两权的冲突,自十一世纪以后,便一天甚似一天,大概自教权扩大以后,主教常常用这种“革除”(Excommunication)的刑罚处罚同门及他阶级的人,到了教会权力集中在教皇手里,教皇的宣告“革除”遂发生很大的效力,后来渐渐扩张“革除”的范围,惩罚关于教会以外的事体,凡是被处罚的诸侯,便不能得人民的服从,便不能统治人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1-17 01:47
            回复
              关于叙任的问题,政教之间又发生很大的冲突。格来高七世(Grego-ry 又译为格列高利七世)。于一零七五年发布一道教诏:说以后教中的叙任不要由世俗的侯伯任命,如有犯者双方处以“革除”之罚。这种教诏的目的,表面上虽然说的想革除异教徒贿赂公行的弊病,实际上乃是想使教皇完全脱离政权而独立,建设起来一种教权政治。这个教诏的结果,便把帝王任免主教大权一齐移到教会手中去了。教皇方面想使主教教徒完全脱离帝王的关系,帝王方面又想以政权来支配教会,故十二三世纪中教权与政权的冲突达到极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1-17 01:55
              回复
                历史的东西多
                思想的东西少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11-17 03:24
                收起回复
                  跟教科书似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4-11-17 03:29
                  收起回复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11-17 06: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