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5,258贴子:4,349,028
最近学习老师新书关于“掤劲”的论述,现摘抄部分文字与吧友交流:
太极拳技艺十分重要的就是全身始终要有掤劲。一个人掤劲如何,直接反映出其对太极拳实质上是不是入门,入门的深浅程度。因为太极拳最大,最本质有别于其它武术的本领就是“粘黏连随”,而最直接反映粘黏连随水平的就是掤劲。
一,掤劲是怎么回事
太极拳粘黏连随最显著的反应,一是手臂与别人接触之后能够使得别人“终不得力”;二是手臂与别人接触的瞬间不发生碰撞,即使与别人冲击而来的手臂接触,也如同接飞来的篮球那样,这两种技能都是掤劲的表现。
太极拳正是因为有掤劲,所以能够在快速接触之际做到不发生碰撞之软接触,从而使对方一开始就“终不得力”直至攻击落空。(待续)


1楼2014-10-07 08:04回复
    学练掤劲
    。。。楼主已说了学。。。
    。。。那请楼主再说说怎么练。。。


    IP属地:浙江2楼2014-10-07 08:24
    回复
      杨澄甫说:“掤法向外,驾驭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掤,,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这段话反应掤劲如下几个特点:
      1,这段话里所谓“掤法向外”“手向外掤”,反映手臂往外圆撑的姿势是掤劲的外在表现。
      2, 这段话里“驾驭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反映掤劲对于别人的攻击具有阻力。
      3,”意欲粘回”,反映掤劲能够感知别人的动作趋向与随人而动。这种对于别人动作趋向的感知,就是前辈所说的“觉劲”或者“听劲”。(待续)


      3楼2014-10-07 08:43
      收起回复
        将上述归纳起来,掤劲的特点就是在手臂圆撑姿势的前提下,能有听劲且既有阻力又会随人而动,这些其实就是粘黏连随的重要表现,所以说掤劲就是具有粘黏连随特点的人体反应。
        因为既有阻力且要随人而动,使对方的攻击力缓冲,同时找不到对我的施力点“终不得力,处处落空”。
        太极拳之“掤”,除“粘黏连随”的“掤”之外,还有发劲攻击时的“掤”,这两种“掤”是有很大差别的。(待续)


        4楼2014-10-07 09:21
        收起回复
          不练内功,就没有内劲;
          没有内劲,就谈不上掤劲。
          外形外力的所谓掤,其实就是顶。


          5楼2014-10-07 09:22
          收起回复
            楼主所摘要的文章非常好!认真阅读学习了,棚劲是传统太极拳之母劲,一劲通百劲通。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07 09:33
            回复
              很好!请继续,然后再展开讨论各种见解。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10-07 09:37
              回复
                练功去了,回头再写。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0-07 09:46
                回复
                  二,太极拳的“不用力”,
                  太极拳套路练习中,肢体动作必然是由于力的作用引起的,但是正确的太极拳动作中肢体的局部必须不能用力,就是说肢体动作主要是其它部位发生的力传递过去引起的。而就微观的客观而言,这样活动肢体的局部还是存在用力的,不过这种用力可以达到很小,实际感觉不到而已,而且在推手与应用中,自己的手臂还将别人的手臂当做支撑,手臂的局部用力就可以更小,自己就更加感到局部没有用力,别人实际上也感到自己没有用力。
                  太极拳家就将这种状态称作“不用力”,而将除此之外的局部主动用力称作“用力”。
                  太极拳的所谓“不用力”并不是说全身不用力,不用所有的力,主要是说不用局部的力。
                  杨澄甫在提出“不用力”的《太极拳术十要》里就同时提出太极拳锻炼的一个目的就是“长力”,在《太极拳使用法》里也明白说明“不用力不对”。(待续)


                  9楼2014-10-07 12:24
                  收起回复
                    请继续,先收藏此页,先顶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0-07 15:08
                    回复
                      说了半天,越说越玄乎。。。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从侧面把敌人的进攻肢体拨出圈子去,就是棚。
                      棚和棚劲还不一样,棚仅仅是个动作,而棚劲是一种劲的状态,也就是不顶不丢那个。
                      这两个不是一个东西,非要拧一起说,那十个人里面要弄糊涂九个。
                      哪怕你的劲没有到不顶不丢这个状态,只要你把对手的手拨出圈子了,那就算你棚成功了。
                      反之就是失败了。
                      那么棚劲决定什么,决定你棚的成功率和失败率,你听劲越好,棚劲越好,棚起来越容易成功,越不容易失败。
                      要注意,棚并非不成功就失败的,他有个中间状态的。譬如你一拳来,我棚开你的拳,这个是成功。我没有棚开,但是我即时“听”到了这点,接下来我靠身步化开了你的拳,这个就是中间状态。要是我没有棚开,我也没听到,你直接一拳破门打我脸上了,这个才算失败。


                      IP属地:重庆11楼2014-10-07 15:35
                      收起回复
                        掤劲在站桩和套路的反复演练中逐渐生出来,虽然慢,但不容易出偏差,不要过分用以引导。


                        IP属地:浙江12楼2014-10-07 15:41
                        回复
                          关于“掤劲”总的姿势特征,
                          太极拳的掤劲无论是粘黏连随的还是发劲的,其总的姿势特征就是古拳谱歌诀所说的“开合按势怀中抱”(月),太极拳套路从头到尾的每一个瞬间的每一个姿势,都体现了“开合按势怀中抱”也就是体现了“掤劲”。
                          比如倒撵猴的两臂前后张开,是抱了一个很大的“气球”,而揽雀尾的按,两臂中间夹着的球就很小,但无论球的大小两臂的任何一肘外开都不会向后超过两肩前缘的连线,两腕也不向对侧超过胸正中线,否则就反映“掤劲”丢失了。
                          这种“掤劲”姿势就是杨班候拳诀之《十三字行功诀》所说“掤劲两臂要圆撑”。


                          13楼2014-10-07 15:59
                          回复
                            杨澄甫说:“掤法向外,驾驭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掤,,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
                            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不用再解释。


                            IP属地:河南14楼2014-10-07 16:11
                            收起回复
                              粘黏连随“掤劲”的五个基本特性,
                              太极拳粘黏连随的“掤劲,不仅反映为”开合按势怀中抱“这种离心性向外膨胀的姿势,也体现着”开合按势怀中抱“这种离心性向外膨胀的象浮力那样的力量。这种离心性向外膨胀的象浮力那样的力量,可以说是太极拳的生命特征。
                              太极拳的”掤劲“对于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具有抵挡作用的阻力,这种阻力要经过正确指导,经过至少几年时间刻意追求不用力,不主动的套路与推手练习,渐渐形成的。
                              有五个基本特性:
                              1,肩臂是不用力地放松的,表现为手臂绵软得就象皮鞭,湿毛巾。


                              15楼2014-10-07 16: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