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海地。
说到海地,我便想到了殖民和罪恶的黑奴贸易。
自17世纪以来,殖民对欧洲各大国来说是常见的事情。法国在正式取得海地以后并开始劝说说法国移民定居到殖民区。为了让这些法国人能够生存,法国开始向海地大量输入非洲黑奴,大规模的种植园得以欣欣向荣。在殖民地经济的推动下,海地成为法国最为富庶的殖民地,海地也被称为加勒比海中的“一颗明珠”。
海地的农作物主要有烟草、棉花、甘蔗和咖啡等,尤其以甘蔗和咖啡最为著名。1780年,欧洲市场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都产自海地。从这句话便能证明海地的种植园经济是非常发达的,而种植园经济是需要大量劳动力,这劳动力从何而来?当然黑奴贸易。到18世纪末,海地岛每年进口的黑奴占西半球奴隶输入总量的三分之一,而海地则是黑奴制度的标本。海地岛上法国种植园里的黑奴,劳动寿命平均只有7年,也就是说,如果黑人18岁被抓到海地,一般活不过25岁。
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原先这个法国的殖民地看到了脱离宗主国的希望,1790年至1803年法属圣多明各黑人爆发大起义,于1804年1月1日起义成功,正式宣告独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但海地自成立以来便是内乱不断。
海地虽在政治制度上参照了美国,但这并没有让海地快速发展起来,由于西方的长期封锁,海地教育落后,普遍文化水平低下,其他非白人的前殖民地国家,都陷入了长期的贫困。这是必然的,因为这些地区赖以为生的就是种植园经济,靠出口原材料,而一旦这被封锁后果可想而知。
1934海地成为美国附属国,该地的统治阶级是由美国扶植起来的,被扶植起来的,自然在生活方面受到了扶植一方的“特别关照”而大多数老百姓却在贫困中度日。单亲美势力在这里不得人心,多次被推翻,04年被推翻以后,便由联合国维和部队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