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2014年世界杯决赛数据分析
时间 冠军 得失球 亚军 得失球 决赛结果 结论
1982 意大利 9/5 德 国 11/7 3比2 弱胜强
1986 阿根廷 11/3 德 国 6/4 3比2 强胜弱
1990 德 国 14/5 阿根廷 5/3 1比0 强胜弱
1994 巴 西 11/3 意大利 8/5 0比0 强胜弱
1998 法 国 12/2 巴 西 16/7 3比0 弱胜强
2002 巴 西 16/4 德 国 14/1 2比0 相 当
2006 意大利12/2 法国 9/3 1比1 强胜弱
2010 西班牙 8/2 荷 兰 11/5 1比O 弱胜强
2014 德国? 17/4 阿根廷? 8/3 ? 强胜弱
2014 阿根廷? 8/3 德 国? 17/4 ? 弱胜强
注:
1、得失球为决赛前六轮比赛数据;
2、决赛结果为平局的,点球决胜负。
3、表中的强与弱,是根据进球数判定的,只具有分析意义。
分析历届世界杯决赛进球的一些规律,可以大致对周一早晨的阿根廷与德国的决赛进行预测。
这个数字分析是从1982年开始,因为,之前的世界杯是16支球队参加,没有八分之一决赛,球队从小组赛至决赛共有6轮,比现在的7轮少赛一场,缺少可比性。
在这8次决赛中,有3场是攻击力弱的获得冠军,如果考虑有两次攻击力最强(进入四强的球队)的球队如1986年的法国队攻进16球,2006年的德国队攻入15球,在进入决赛之前就被击败,可以认定有5次属于“弱者”获胜。而其中有最为典型的“弱者”失败者一为1990年阿根廷,二为1982年德国,三为1994年意大利,他们在进入决赛之前进球数分别为5、6、8,攻击力太差,属于靠防反成功进入决赛的球队,实力明显弱于决赛对手。这样与对手不在一个层级上的比赛,自然是强者获胜。而弱者获胜的案例中,弱者在决赛前进球数分别是西班牙8个,法国12个,意大利9个。这些“弱者”在当时并不真弱,或者与强队之间的差距非常小,所以,如果决赛时发挥稍好,就极有可能让时光倒流。
实际上,1974年和1978年世界杯,荷兰是两届亚军得主,被认为是当时最强的球队,分别在两次决赛中败给德国和阿根廷,但它的攻击力在当时是第一。所以,从此有了无冕之王美誉。这样说来,实际中的弱胜强要更多一些。
通过分析这些数字,是不是可以为这样推论提供支持:
1、如果球队在决赛之前,表现出了强大实力,可能就会充分暴露了火力点,从而容易得到对方抑制;
2、在一个月多的赛程中,状态出得太早,往往笑不到最后;
3、达到顶点之后就是下坡。这是自然规律。德国队是不是在7:1之后达到了顶点?
4、决赛的双方,如果实力相差悬殊,强者获胜。
目前,德国与阿根廷进球数之比为17:8;这算实力相差悬殊?还是德国过早进入了状态?这个结论还是不好下。
如果从8届决赛前进球数上看,三场强胜弱案例中,弱者进球数最多的是8个,1998年的意大利;而三场弱胜强的比赛中,进球数最少的也正好是8个,2010年的西班牙。也就是说,阿根廷将弱胜强,还是被强胜弱呢?似乎阿队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可左右摇摆。
从德国这边看过来,目前17:4的得失球比已经创造了一个记录---最近32年进球最多(前六场);之前的最高记录是1998、2002巴西创造力的,都是决赛前16球,结果一冠一亚。
德国已经创造了一个历史--6场比赛打入17球!半决赛打进7球,创造半决赛历史上最悬殊比分!一般来说,创造新的记录是件困难的事,需要多种有利因素叠加。如果能够接二连三地创造记录,这记录也太不值钱。过早过分兴奋的德国人,还能再挺一场?感觉有点难。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德国队运气已尽,气数已尽;阿根廷时来运转,梅西君临天下。据说,刚刚庆祝了中国建党节的德国队非常气愤这个分析;而阿根廷队则兴高彩烈准备庆祝中国建军节了。
时间 冠军 得失球 亚军 得失球 决赛结果 结论
1982 意大利 9/5 德 国 11/7 3比2 弱胜强
1986 阿根廷 11/3 德 国 6/4 3比2 强胜弱
1990 德 国 14/5 阿根廷 5/3 1比0 强胜弱
1994 巴 西 11/3 意大利 8/5 0比0 强胜弱
1998 法 国 12/2 巴 西 16/7 3比0 弱胜强
2002 巴 西 16/4 德 国 14/1 2比0 相 当
2006 意大利12/2 法国 9/3 1比1 强胜弱
2010 西班牙 8/2 荷 兰 11/5 1比O 弱胜强
2014 德国? 17/4 阿根廷? 8/3 ? 强胜弱
2014 阿根廷? 8/3 德 国? 17/4 ? 弱胜强
注:
1、得失球为决赛前六轮比赛数据;
2、决赛结果为平局的,点球决胜负。
3、表中的强与弱,是根据进球数判定的,只具有分析意义。
分析历届世界杯决赛进球的一些规律,可以大致对周一早晨的阿根廷与德国的决赛进行预测。
这个数字分析是从1982年开始,因为,之前的世界杯是16支球队参加,没有八分之一决赛,球队从小组赛至决赛共有6轮,比现在的7轮少赛一场,缺少可比性。
在这8次决赛中,有3场是攻击力弱的获得冠军,如果考虑有两次攻击力最强(进入四强的球队)的球队如1986年的法国队攻进16球,2006年的德国队攻入15球,在进入决赛之前就被击败,可以认定有5次属于“弱者”获胜。而其中有最为典型的“弱者”失败者一为1990年阿根廷,二为1982年德国,三为1994年意大利,他们在进入决赛之前进球数分别为5、6、8,攻击力太差,属于靠防反成功进入决赛的球队,实力明显弱于决赛对手。这样与对手不在一个层级上的比赛,自然是强者获胜。而弱者获胜的案例中,弱者在决赛前进球数分别是西班牙8个,法国12个,意大利9个。这些“弱者”在当时并不真弱,或者与强队之间的差距非常小,所以,如果决赛时发挥稍好,就极有可能让时光倒流。
实际上,1974年和1978年世界杯,荷兰是两届亚军得主,被认为是当时最强的球队,分别在两次决赛中败给德国和阿根廷,但它的攻击力在当时是第一。所以,从此有了无冕之王美誉。这样说来,实际中的弱胜强要更多一些。
通过分析这些数字,是不是可以为这样推论提供支持:
1、如果球队在决赛之前,表现出了强大实力,可能就会充分暴露了火力点,从而容易得到对方抑制;
2、在一个月多的赛程中,状态出得太早,往往笑不到最后;
3、达到顶点之后就是下坡。这是自然规律。德国队是不是在7:1之后达到了顶点?
4、决赛的双方,如果实力相差悬殊,强者获胜。
目前,德国与阿根廷进球数之比为17:8;这算实力相差悬殊?还是德国过早进入了状态?这个结论还是不好下。
如果从8届决赛前进球数上看,三场强胜弱案例中,弱者进球数最多的是8个,1998年的意大利;而三场弱胜强的比赛中,进球数最少的也正好是8个,2010年的西班牙。也就是说,阿根廷将弱胜强,还是被强胜弱呢?似乎阿队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可左右摇摆。
从德国这边看过来,目前17:4的得失球比已经创造了一个记录---最近32年进球最多(前六场);之前的最高记录是1998、2002巴西创造力的,都是决赛前16球,结果一冠一亚。
德国已经创造了一个历史--6场比赛打入17球!半决赛打进7球,创造半决赛历史上最悬殊比分!一般来说,创造新的记录是件困难的事,需要多种有利因素叠加。如果能够接二连三地创造记录,这记录也太不值钱。过早过分兴奋的德国人,还能再挺一场?感觉有点难。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德国队运气已尽,气数已尽;阿根廷时来运转,梅西君临天下。据说,刚刚庆祝了中国建党节的德国队非常气愤这个分析;而阿根廷队则兴高彩烈准备庆祝中国建军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