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如玉_黄超吧 关注:26贴子:345
  • 7回复贴,共1

《聊斋》中颜如玉的由来与结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86版《聊斋·书痴》颜如玉的扮演者黄超,惊世之艳却又神龙不见首尾般的不知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让无数粉丝感叹不已。其实这一点到和和《书痴》中的颜如玉很像,细细品之,《聊斋》原著中的颜如玉身世结局也十分扑朔迷离。
电视剧中把颜如玉说成是书仙,祖籍书乡,有书的地方就是她的家,她还有个书仙姐姐。这个改编把颜如玉改的有点像聊斋的另一个美女,香玉。香玉是花仙,生于花蕊之中,她还有一个花仙绛雪姐姐。剧中颜如玉自我介绍的时候还说她是书神的女儿,姓颜是因为太祖大人姓颜。这个表述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如玉有个绝活,那就是会织布,还随身带来织布机一台,这个貌似仅仅是增添人物贤惠的本领其实内有玄机,读者看到后面就明白了。而颜如玉的结局也是和原著大不同,原著中如玉在焚书后就消失了,但是电视剧里如玉其实本来住在别人家里,自然焚了书痴家的书不会威胁她的生命,她后来依旧和书痴相伴。片尾处是书生决心应举,当大官来报复史县令,而如玉怀了书生的骨肉挥手等待书生归来。其实此前,书仙姐姐为如玉做媒的时候就说过让她和书痴美美的过一辈子。看来编剧就是想让颜如玉和书痴郎玉柱美满的生活一生。这个结局让大家更为喜欢,因为这么美丽贤惠的媳妇和夫君相伴终身是多么美满的结局啊。有美若此,报仇成功与否其实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原著中的成功复仇倒真不如电视中的一生相守圆满。


1楼2014-07-06 21:27回复
    聊斋系列片电视剧是不同的编剧改编的,自是按照他们自己的逻辑,同时也要考虑到八十年代观众的接受程度,于是这里我不想过多讨论。而聊斋原著不同的故事是一个人写的,是有内在逻辑的,从很多故事中还能看出作者思路。所以这里我想重点来谈谈原著中的颜如玉。
    原著中的仙、妖、鬼、狐、怪还是有所不同的,大凡仙为天庭贵种,妖乃某物之精,鬼是人死后之魂,狐、怪系自然界生物之灵。比如说锦瑟、翩翩就是天庭之仙;香玉是牡丹花妖,绛雪是耐冬树妖,荷花三娘子极有可能是红莲妖;鬼比如说梅女、连琐、李通判女、聂小倩;而狐狸就太多了,莲香、辛十四娘,施舜华等等;而怪在这里我用来指代香獐花姑子、水怪西湖主之类狐以外的由动物修成之精灵。虽然不绝对,但是其中动物化身的狐、怪往往能与人白头偕老,也许是因为毕竟本身是动物吧。可是其他几类往往不能和人终老,因为仙、妖本身就是不老的,而鬼又是已死之人。


    2楼2014-07-06 21:29
    回复
      因此仙、妖、鬼往往不能和人做终身伴侣。鬼女成为人妇必须化人如同聂小倩,复生如连琐或者投胎如李通判女、梅女、鲁公女。而仙妖只能与人有短暂之欢,男方若要长久必须自化为仙、妖,如同胶州黄生自化为木,沂人王生忽一日不知所终。上述所举或有特例,但基本还是符合原著的。
      明了了这个,便知道颜如玉的必然结局了,无论她是书妖还是天仙必定不可能与郎玉柱一生相伴,所以史县令的焚书,不是劫难就是历数。不能白头偕老皆因卿纵白头妾仍不老。于是乎如同锦瑟与王生款洽三十年忽绝不再至,香玉与黄生配欢十余年而黄生暴病而卒。回到《书痴》一文,其实颜如玉本来是想离去的,原著中已有表述。“一日,谓郎曰:’妾从君二年,业生子,可以别矣。久恐为君祸,悔之已晚。’郎闻言泣下,伏不起,曰:’卿不念呱呱者耶?’女亦凄然,良久曰:’必欲妾留,当举架上书尽散之。’郎曰:’此卿故乡,乃仆性命,何出此言!’女不之强,曰:’妾亦知其有数,不得不预告耳。’”颜如玉本要离去,但是似乎可怜自己刚生下不久的小儿子不忍离开。她试着让书痴做最不可能的事即散去藏书,当然也预料到书生不会舍得抛弃自己的书,于是就默不作声的认命了。


      3楼2014-07-06 21:30
      回复
        你在聊斋吧里也发过啊!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7-07 01:52
        回复
          把如玉的帖子挪到聊斋吧会很不错的。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7-07 01:53
          回复
            是啊,这里似绝谷深涧之隐士茅屋,迥不见人。


            7楼2014-07-07 01:58
            回复
              让我们再仔细把玩这句话,其中实有玄妙。“久恐为君祸”,“当举架上书尽散之”最值细品。书生之祸实起自二事,一为美女如玉,二为满屋藏书。美女惹出了乡邻的疑问“亲族或窥见女,无不骇绝,而又未闻其缔姻何家,共诘之”。县令的垂涎:“闻声倾动,窃欲一睹丽容,因而拘郎与女。”
              但为何藏书也会惹祸呢?请看蒲松龄最后的评论:“天下之物,积则招妒,好则生魔,女之妖,书之魔也。”其中“天下之物,积则招妒,好则生魔”很好理解,蒲氏告诉大家天下的东西,积累的多了,会招来嫉妒,过分喜好会生出魔障。也许和《画壁》中的幻由心生类似吧。但是“女之妖,书之魔也”不太好理解,有人断句为“女之妖书之魔也”,由于前后看不到任何所谓“妖书”,此断句不对。那么“女之妖,书之魔也”什么意思?网上查到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女人的艳丽,就是书籍的魔障。”似乎也通。另一种“所谓妖女说,那是读书着了魔。”此说好像也通,但是看看下文,才能正确的理解蒲公的意思。下句“事近怪诞,治之未为不可;而祖龙之虐不已惨乎!其存心之私,更宜得怨毒之报也。”显然是说,“颜如玉这个女人这件事太怪诞了,县令制裁,管理一下未为不可,但是效仿秦始皇烧书太惨了。县令存私心,得怨毒的报应活该。”显而易见,蒲氏是赞成县令干涉的,并非十分同情书生,只是觉得县令不该去烧书。那么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女之妖,书之魔也。”的意思。女之妖应该指的是颜如玉这个女人的妖怪事迹,书之魔指的是书生积书好书而惹来的魔怪。正确的理解这里的“妖”这个字和“书”这个字才是理解这句的关键。因此整个一段的意思是“天下的事情不要做得太过分,积藏太多会招来嫉妒,过分喜好会生出魔怪,颜如玉的妖怪事迹,就是积书好书招来的魔怪。事情太怪诞了,县令管一下未为不可,只是不该焚书……”到这里明白其实蒲公的观点就是满屋的藏书、痴迷于读书是错的,这就是祸的本源。


              8楼2014-07-07 19:32
              回复
                电视剧中有交代,颜如玉是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后代,历史上也确实有颜真卿这个人,因为文学水平很高,被后世称为书神!蒲松龄写聊斋虽然都是写没有的事,但都是借鉴了历史上的人物来写的!只是怕人物神话而已!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9-09 16: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