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王熙凤----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邵向东
在中国文学网的学术争鸣中,我看到了一篇陈歆耕先生写的《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依我个人的理解,文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两个字:传承。那有人也许会接着问:传承的是什么?就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文学传承的是我们这个多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精髓。中国历代的先贤们为我们后代创造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和文化的财富,而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文学经典就是这笔财富的载体。当然,文学对于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并不仅仅限于一五一十的记录与描摹,思想和文化在融入到文学当中的时候,必然会经受不同时代的洗礼。《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就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和文化的一次批判继承。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在这里作者把齐家与治国等同起来看,实际上就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承继,同时作者在这里对于王熙凤的才华给予了积极肯定。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王熙凤的思想有没有来源呢?难道是红楼梦作者凭空创造的吗?我的回答是,通过红楼梦文本对于王熙凤的种种描述,我们有理由相信王熙凤就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为了对法家思想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头几天我再次收看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易中天老师的大气和幽默再次感染了我,同时他对于法家思想的总结,让我更坚定了我的想法。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啊?----两面三刀。哪两面?刑和德。韩非子曰: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哪三面?势、术、法,势立威、术奴臣、法治民。如果我们把它还原到荣国府中,那么红楼梦作者的思路就很清晰了。荣国府贾赦贾政就是刑、德两面,贾宝玉、贾琏、王熙凤就是三刀。贾宝玉拥有的是势,贾琏侧重的是术,而王熙凤集两面三刀于一身,使得法家思想在她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生搬硬套吗?”呵呵,不瞒你说我还真就是生搬硬套的。我们都知道一句话:“谁主张谁举证”,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红楼梦文本中,去看看这一切到底是对不对?
一,为什么说贾赦贾政是刑德两面?
1.贾赦代表刑。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修饰的关系,比如:原应叹息的丫鬟琴棋书画,通过琴棋书画对于原应叹息四姐妹的修饰作用,我们可以很直接的了解到元春善于弹琴、迎春爱好围棋、探春喜欢书法、惜春长于绘画。其实这种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修饰的关系在红楼梦中是普遍存在的,贾赦的续弦邢夫人实际就是对贾赦的一种重要修饰。邢夫人的哥哥邢忠,邢忠谐音刑重;邢夫人的弟弟邢德全,就是韩非子说的二柄:刑德,那么邢夫人是干嘛的呀?由于邢夫人首先修饰的是贾赦,贾赦的象征意义就应该是“刑”啊!
2.贾政代表德。贾政字存周,“存周”的意思就是存"周礼"或者是存"周德",因为西周就是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礼乐制度,他们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最后一个学派,就是在批判的承继了不同派别的思想后形成的。以此来看,法家的这种“德的思想”来源于儒家或者是西周也是必然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因为贾府中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关系是“名儒实法”,所以作者必须用他的“艺术思维”去准确诠释“名儒实法”这种关系。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既可以用儒家思想的眼光把贾赦贾政看作是“礼本刑辅”,也可以用法家思想的眼光把贾赦贾政看作是“刑德两面”,因为法家思想就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嘛!这也就是为何贾政是次子却居荣国府正室,而贾赦是大儿子却偏居荣国府一隅的真正原因。这样来理解贾赦贾政二人的关系,我们就会明白“礼本刑辅”只是个表面,是做给别人看的;而实际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大儿子贾赦的刑啊!
二,为什么说王熙凤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第一,王熙凤的两面。
1.王熙凤的刑。凤姐冷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来的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次。"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令:"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拖人的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挨打的,只管误!"说着,吩咐:"散了罢。"这段文字中王熙凤表现出来的就是法家思想的“严刑”!其实红楼梦中多处描写了王熙凤用刑罚,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王熙凤用刑的严酷,这种严刑酷法就是法家思想的具体表现。
2.王熙凤的德。谈到凤姐的德,在红楼梦中主要体现在凤姐处理与刘姥姥的关系上。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凤姐还有点子为了顾“大家”的面子不得以而求助刘姥姥的话,那么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凤姐所表现的行为则完全符合法家思想对于“德”的定义。法家认为人都是“好利恶害”,所以商鞅才会说:“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刘姥姥之所以听凤姐的摆布去讨好贾母,那是因为利之所趋啊。
第二,王熙凤的三刀,
1.王熙凤的势。
首先,凤姐有权势。“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熙凤从自己的家族那里天然的就拥有了一定的权势,进入贾府后,他又极力讨好贾母与王夫人,从而使自己拥有了更大的权势。
其次,凤姐有声势。林黛玉初次见贾母,别人都井然肃穆,而凤姐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就是一种声势。周瑞家的与刘姥姥交谈中说到凤姐:只是对下人太严些个!还有宁国府赖二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前对下人的一番话、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货!这都是王熙凤声势的表现。
再次,凤姐有气势。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和酸凤姐大闹宁国府表现的就是凤姐咄咄逼人的气势。
2.王熙凤的术。
凤姐的术主要是通过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和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这两个故事情节展现的。在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红楼梦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把凤姐的权谋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毒辣的凤姐。
3.王熙凤的法。
凤姐的法集中体现在她对宁国府的协理上。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责,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红楼梦作者一开始先用焦大点染出宁国府内部的管理混乱,又通过管家赖二一干人的谈话深化了这一印象,而凤姐一进入宁国府依据她制定的法行事,一举扭转了宁国府的混乱局面。只听凤姐与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说着,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
既然说到了凤姐的法,必须提醒大家一点,因为凤姐姓“王”,所以她制的法就是“王法”,如果我们不能体味到这层意思,那可真是辜负了红楼梦作者的良苦用心了。第三,王熙凤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是红楼梦作者对于凤姐一生的概括。我们对照历史上法家思想代表人物的悲剧命运,哪一个又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呢?法家人物都力主改革,他们往往都需要一位拥护改革的君主作为后盾,由于他们在改革中伤害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一旦这个拥护改革的君主死亡以后,他们的恶运也就到来了,这就是“忽喇喇似大厦倾”!这就是“一场欢喜忽悲辛”!
三,秦可卿与王熙凤的关系
红楼梦中秦可卿与王熙凤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深思,那么秦可卿为什么会托梦给凤姐呢?我对于秦可卿的认识,就是认为他代表秦朝,这样问题实际就出来了,你既然说秦可卿是“秦客卿”,你又说凤姐代表相权,现在又极力证明王熙凤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那么为什么还会如此的执迷不悟呢?“客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秦国的一种官制,那么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确立了丞相制,“客卿”自然而然的就被取代了。也就是说秦可卿和王熙凤的关系就是客卿与丞相的关系。秦可卿的死亡就是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标志啊。
红楼梦六十五回小厮兴儿对于王熙凤有一段很精彩的点评,原文是:兴儿连忙摇手说:"奶奶千万不要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只怕三姨的这张嘴还说他不过。好,奶奶这样斯文良善人,那里是他的对手!"这,就是我心中的王熙凤,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情断北邙,魂归太虚。漫步在红楼梦的文学世界里,我们总能在不经意间看到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子。回顾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能够很清晰的看到中国文明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我想这应该就是文学的核心价值吧!
在中国文学网的学术争鸣中,我看到了一篇陈歆耕先生写的《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依我个人的理解,文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两个字:传承。那有人也许会接着问:传承的是什么?就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文学传承的是我们这个多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精髓。中国历代的先贤们为我们后代创造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和文化的财富,而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文学经典就是这笔财富的载体。当然,文学对于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并不仅仅限于一五一十的记录与描摹,思想和文化在融入到文学当中的时候,必然会经受不同时代的洗礼。《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就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和文化的一次批判继承。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在这里作者把齐家与治国等同起来看,实际上就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承继,同时作者在这里对于王熙凤的才华给予了积极肯定。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王熙凤的思想有没有来源呢?难道是红楼梦作者凭空创造的吗?我的回答是,通过红楼梦文本对于王熙凤的种种描述,我们有理由相信王熙凤就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为了对法家思想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头几天我再次收看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易中天老师的大气和幽默再次感染了我,同时他对于法家思想的总结,让我更坚定了我的想法。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啊?----两面三刀。哪两面?刑和德。韩非子曰: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哪三面?势、术、法,势立威、术奴臣、法治民。如果我们把它还原到荣国府中,那么红楼梦作者的思路就很清晰了。荣国府贾赦贾政就是刑、德两面,贾宝玉、贾琏、王熙凤就是三刀。贾宝玉拥有的是势,贾琏侧重的是术,而王熙凤集两面三刀于一身,使得法家思想在她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生搬硬套吗?”呵呵,不瞒你说我还真就是生搬硬套的。我们都知道一句话:“谁主张谁举证”,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红楼梦文本中,去看看这一切到底是对不对?
一,为什么说贾赦贾政是刑德两面?
1.贾赦代表刑。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修饰的关系,比如:原应叹息的丫鬟琴棋书画,通过琴棋书画对于原应叹息四姐妹的修饰作用,我们可以很直接的了解到元春善于弹琴、迎春爱好围棋、探春喜欢书法、惜春长于绘画。其实这种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修饰的关系在红楼梦中是普遍存在的,贾赦的续弦邢夫人实际就是对贾赦的一种重要修饰。邢夫人的哥哥邢忠,邢忠谐音刑重;邢夫人的弟弟邢德全,就是韩非子说的二柄:刑德,那么邢夫人是干嘛的呀?由于邢夫人首先修饰的是贾赦,贾赦的象征意义就应该是“刑”啊!
2.贾政代表德。贾政字存周,“存周”的意思就是存"周礼"或者是存"周德",因为西周就是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礼乐制度,他们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最后一个学派,就是在批判的承继了不同派别的思想后形成的。以此来看,法家的这种“德的思想”来源于儒家或者是西周也是必然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因为贾府中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关系是“名儒实法”,所以作者必须用他的“艺术思维”去准确诠释“名儒实法”这种关系。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既可以用儒家思想的眼光把贾赦贾政看作是“礼本刑辅”,也可以用法家思想的眼光把贾赦贾政看作是“刑德两面”,因为法家思想就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嘛!这也就是为何贾政是次子却居荣国府正室,而贾赦是大儿子却偏居荣国府一隅的真正原因。这样来理解贾赦贾政二人的关系,我们就会明白“礼本刑辅”只是个表面,是做给别人看的;而实际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大儿子贾赦的刑啊!
二,为什么说王熙凤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第一,王熙凤的两面。
1.王熙凤的刑。凤姐冷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来的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次。"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令:"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拖人的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挨打的,只管误!"说着,吩咐:"散了罢。"这段文字中王熙凤表现出来的就是法家思想的“严刑”!其实红楼梦中多处描写了王熙凤用刑罚,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王熙凤用刑的严酷,这种严刑酷法就是法家思想的具体表现。
2.王熙凤的德。谈到凤姐的德,在红楼梦中主要体现在凤姐处理与刘姥姥的关系上。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凤姐还有点子为了顾“大家”的面子不得以而求助刘姥姥的话,那么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凤姐所表现的行为则完全符合法家思想对于“德”的定义。法家认为人都是“好利恶害”,所以商鞅才会说:“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刘姥姥之所以听凤姐的摆布去讨好贾母,那是因为利之所趋啊。
第二,王熙凤的三刀,
1.王熙凤的势。
首先,凤姐有权势。“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熙凤从自己的家族那里天然的就拥有了一定的权势,进入贾府后,他又极力讨好贾母与王夫人,从而使自己拥有了更大的权势。
其次,凤姐有声势。林黛玉初次见贾母,别人都井然肃穆,而凤姐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就是一种声势。周瑞家的与刘姥姥交谈中说到凤姐:只是对下人太严些个!还有宁国府赖二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前对下人的一番话、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货!这都是王熙凤声势的表现。
再次,凤姐有气势。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和酸凤姐大闹宁国府表现的就是凤姐咄咄逼人的气势。
2.王熙凤的术。
凤姐的术主要是通过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和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这两个故事情节展现的。在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红楼梦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把凤姐的权谋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毒辣的凤姐。
3.王熙凤的法。
凤姐的法集中体现在她对宁国府的协理上。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责,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红楼梦作者一开始先用焦大点染出宁国府内部的管理混乱,又通过管家赖二一干人的谈话深化了这一印象,而凤姐一进入宁国府依据她制定的法行事,一举扭转了宁国府的混乱局面。只听凤姐与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说着,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
既然说到了凤姐的法,必须提醒大家一点,因为凤姐姓“王”,所以她制的法就是“王法”,如果我们不能体味到这层意思,那可真是辜负了红楼梦作者的良苦用心了。第三,王熙凤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是红楼梦作者对于凤姐一生的概括。我们对照历史上法家思想代表人物的悲剧命运,哪一个又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呢?法家人物都力主改革,他们往往都需要一位拥护改革的君主作为后盾,由于他们在改革中伤害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一旦这个拥护改革的君主死亡以后,他们的恶运也就到来了,这就是“忽喇喇似大厦倾”!这就是“一场欢喜忽悲辛”!
三,秦可卿与王熙凤的关系
红楼梦中秦可卿与王熙凤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深思,那么秦可卿为什么会托梦给凤姐呢?我对于秦可卿的认识,就是认为他代表秦朝,这样问题实际就出来了,你既然说秦可卿是“秦客卿”,你又说凤姐代表相权,现在又极力证明王熙凤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那么为什么还会如此的执迷不悟呢?“客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秦国的一种官制,那么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确立了丞相制,“客卿”自然而然的就被取代了。也就是说秦可卿和王熙凤的关系就是客卿与丞相的关系。秦可卿的死亡就是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标志啊。
红楼梦六十五回小厮兴儿对于王熙凤有一段很精彩的点评,原文是:兴儿连忙摇手说:"奶奶千万不要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只怕三姨的这张嘴还说他不过。好,奶奶这样斯文良善人,那里是他的对手!"这,就是我心中的王熙凤,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情断北邙,魂归太虚。漫步在红楼梦的文学世界里,我们总能在不经意间看到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子。回顾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能够很清晰的看到中国文明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我想这应该就是文学的核心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