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4 来源:春城晚报 查看评论 有3人参与
□ 宋广玉
上海市教委将全面启动上海话教育体验试点,今年先行试点20所幼儿园。根据国家规定,上课时间必须使用普通话,因此,这些幼儿园将尝试在课间游戏时间推荐使用上海话进行交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能从小习得上海话。(1月23日《北京晨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中国人对于故乡、对于乡音乡情,一直有着很深的眷恋。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表示,乡愁就是乡音。如今,上海市教委让孩子们从小习得上海话,让他们听得了乡音,意义恐怕不仅仅在传承上海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音,是历史留给每个人的珍贵遗产,是本土文化积累之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虽然种类繁多的乡音,容易造成很多交际上的困扰。但乡音里面有文化、有亲情。而且,每一种乡音都承载着一段乡愁,都传承着一方土地的灵魂。出门在外的人都能体会到,无论我们身处何处,一旦有乡音在耳边响起,浓浓的乡愁、乡情以及有关家乡的一切,会瞬间涌上心头。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乡音却逐渐式微,一些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出生的孩子,既听不懂或者不会说其出生地的乡音,也不知道其父母的乡音。2013年,《中文自修》杂志发布的一份有关上海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超过1/4的中学生表示已经不会说上海话。据中青报调查,95.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方言的年轻人,37.1%表示身边能说纯正方言的年轻人已经不多。
乡音是本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从情感还是文化传承方面讲,说乡音,学乡音,懂乡音,都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没了乡音的孩子,还会知道他们从何处来、应该传承什么、还会有乡愁吗?恐怕很难。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尝试在幼儿园课间游戏中推广上海话,让在大城市出生、长大的孩子也能拥有自己的乡音,应该能够在他们心中打下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的文化烙印,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通过一段寄托在乡音上的乡愁而记得住这座城市。
以上内容来自: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