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河图吧 关注:56,596贴子:1,269,009
  • 11回复贴,共1

风起天阑——一段爱的成长与救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朋友问我:“《风起天阑》里那后半段的“我”到底是谁?到底写了段什么故事?没搞明白啊。”这却轮到我疑惑了:“有么?我......没注意过。难道不仅是缅怀一个莫名其妙来了段‘武侯显圣定军山’的女将军的奇怪故事吗?哪儿窜出来个‘我’?不过曲调我很喜欢。”
是的,算起来听了两年,虽然一直很喜欢《风起天阑》,但也仅止于曲调很对胃口,要说我一直是个歌词控,对这首歌却没有细研过。最深的一点印象只是觉得文案最后谢婉莫名其妙来了段‘武侯显圣定军山’的情节很是怪异,与其他内容搭不上啊。为此我甚至一度在自己电脑里把文案中“城破,婉力竭被擒,不肯降,为炎军枭首。”一句改为“白炎引水灌城,婉为天阑百姓计,开城引炎军入,然不肯降,为炎军枭首。”还自鸣得意以为这样总算给谢婉“显灵”的情节增加一点合理性。
朋友这么一问,回头去仔细看了看的歌词和资料,才发现自己不求甚解谬之千里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小楼的词向以画面感强,信息量大,蕴情感于叙事为特点,人多以《倾尽天下》一曲为代表,可事实上,作为姊妹篇的《风起天阑》才是真的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做到了“蕴情感于叙事”,却是丝毫不逊于一篇内容丰富的小说了:
风起天阑
文案:
崇宁七年七月,白炎军攻城,是为乱始。守将谢婉率众苦战,不得援。七月廿六,城破,婉力竭被擒,不肯降,为炎军枭首。八年春,炎夺王城天岁,鸩敬帝,清朝堂,废宫室。二月即位,定国号周,改元永初。(初读此段文案,显得很是奇怪,既然小楼和河图都说谢婉跟《倾尽》中的白炎、敬帝、朱砂三个主角毫无瓜葛,那不惜篇幅进行这么多白描除了证明《风起》是《倾尽》一曲的姊妹篇之外还有啥用?整曲词读完,才知此段虽稍显冗长,却是不可或缺的背景交代。)
永初十年冬,周帝崩,朝野翻覆,诸王皆谋自立。时有乱军夜袭,见婉披发执枪于城上,肝胆俱裂,乃退。(城上者谁?若仅是‘武侯显圣定军山’的灵异情节,谢婉既与三主角无瓜葛,其于天阑守城不足一月,虽因不降而被枭首,终究不过阵前胜负,作为《倾尽天下》一曲男一号的白炎,他的叛军又绝不可能在姊妹篇中就被单纯描写成是暴戾破坏的反派。那么,在白炎倾覆天下的半年征战中,尽忠殉职者绝不止谢婉一人,何意竟独表谢婉?这主角光环似乎也太过于不合情理。)十一年,新帝彻平乱登基,改元太业。
太业后,城中始有谣歌传唱。歌曰:安危何所系,天阑谢将军。太业三年,城东设谢婉衣冠祠,祭拜者众,香火终年不绝。(此歌谣当为谢婉入城志之关键。既是“太业后,始有歌传”,那么骇退乱军的那次“显灵”才是根本所在,而非与白炎的攻守。到此,更加凸显出那一段诡异的“显灵”情节之“不合情理”。)
——《天阑城志·谢婉传》
歌词:
火光凄厉地照亮夜 城破时天边正残月
那一眼你笑如昙花 转眼凋谢
血色的风把旗撕裂 城头的灯终于熄灭
看不到你头颅高悬 眼神轻蔑
(这一段寥寥数笔从远景勾勒出城破后谢婉枭首示众的情景。但更重要的,却是从“我”的视角,交代了一些前事:城破人夭,我还是畏缩在角落。远远望去,甚至看不到你高悬城门的头颅。但我眼前仍能清晰的浮现,你转身面对敌军时,眼神中别人无法复制的骄傲,以及轻蔑。这轻蔑是对敌人的,又有多少是对我的怯懦呢?昨夜决战动员时那一抹微笑,早已经消逝了——不仅是因为你的容颜已无生气,更是因为我的怯懦,使你失望了吧。)
焚成灰的蝴蝶 断了根的枝叶
挣脱眼眶前冻结的悲切
(蝴蝶即便不对照后文,也很明显是指代谢婉。但如果仅是因为谢婉女将的身份,这一指代虽然明确但也失之莫名其妙。根据后面“等什么从灰烬里面,破茧成蝶”一句来看,“我”自然不可能破茧蜕变成谢婉的,但是“我”在十年后做的事却是继承了谢婉的精神,所以这“蝴蝶”一词,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许是谢婉军徽一类的物什,由此来指代谢婉,其实也是指代谢婉的坚持和信念;而“枝叶”一词,参照后面“春风绿过柳叶”一句,是指当时的柳叶,即是以初见时标明时间的事物来指代“我”的思念。斯人已逝,我的思念已空成怀想,这样的悲切又怎么能够压抑?)


IP属地:四川1楼2014-03-19 19:26回复
    鲜血流过长街耳畔杀伐不歇
    守护的城阙大雨中呜咽
    多年后史书页还把这夜撰写
    青石长阶染尽生离死别
    耳闻的像终结眼见的都毁灭
    温柔的最决绝坠落的曾摇曳
    (这几句从细节处描写城破时的动荡,实际上,更是刻绘“我”内心的痛苦煎熬。眼前耳边、脑中心间的景象,交织成了悔恨和自责。这一段看似不厌其烦地细笔刻绘到了令人生厌的地步,事实上,却是整首歌词不可或缺的转折部分。如果不放大还原当日“我”视角里的一切、内心的挣扎,那么,十年前因为怯懦而退缩,十年后却代替谢婉“批发执枪于城上”吓退乱军的“我”的转变就没有合理的心理铺垫。)
    恍然间已诀别正褪色的长夜
    破晓之前洗去所有罪孽
    有人喊你的名字直到声嘶力竭
    若魂魄能知觉黄泉下不忘却
    (乱象渐止,当一切开始恢复宁静的时候,仿佛这一夜战乱带给人们的伤痛也从未发生。但是,不知是何方,亦或是四面八方,“我”听到有人真诚地呼喊你——他们还记得你。或许你的牺牲没有挽回什么,但是他们还记得你为了什么做出牺牲。泉下有知,莫失莫忘。
    这段是上半曲收尾,描写前后回环,相当有意思。“破晓”一句即是“我”在听到“有人在喊”之前曾不无讥讽的觉得城中开始恢复宁静,仿佛这一夜破城的战乱并未发生;又是预示着最后两句“我”心态的转变,同时又和下半曲高潮时的情节描写相呼应。“有人喊你的名字,直到声嘶力竭”,是“我”听到“有人在喊”之后终于明白,谢婉为何坚持,于是也明白了你为何当时“眼神轻蔑”。于是“我”也大喊,“直到声嘶力竭”,却与“我”听到的有所不同,他们是怀念,“我”却是抒发之前挣扎的淤结。“若魂魄能知觉,黄泉下不忘却”,不忘却什么?这时“我”声嘶力竭的呼喊只有一个意思:谢婉,可惜我如此愚钝,终于明白了你的志业。你听这些真诚地呼号,人们没有忘记你为他们的牺牲,泉下有知,亦当瞑目。只不知你会不会因为前一晚的怯懦,遗忘了“我”呢?
    这其实是描写“我”思想的蜕变,从不解到理解;更是描绘了在当时人群中谢婉的良好名声和她守护之下安宁的怀念,为后来“我”一手完成“谢婉显圣”事件埋下伏笔。)


    IP属地:四川2楼2014-03-19 19:27
    回复
      好厉害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3-19 19:37
      回复
        嗷嗷!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3-19 20:04
        回复
          马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3-19 20:13
          回复
            字太多不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3-19 20:14
            回复
              。即而涨知识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3-19 20:59
              回复
                好厉害,为毛我从楼主的文章中看到了一篇小说的大纲尊的好腻害!!!点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3-19 21:00
                回复
                  好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3-19 21:01
                  回复
                    ⊙▽⊙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3-19 21:29
                    回复
                      好厉害!!!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4-03-19 2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