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问我:“《风起天阑》里那后半段的“我”到底是谁?到底写了段什么故事?没搞明白啊。”这却轮到我疑惑了:“有么?我......没注意过。难道不仅是缅怀一个莫名其妙来了段‘武侯显圣定军山’的女将军的奇怪故事吗?哪儿窜出来个‘我’?不过曲调我很喜欢。”
是的,算起来听了两年,虽然一直很喜欢《风起天阑》,但也仅止于曲调很对胃口,要说我一直是个歌词控,对这首歌却没有细研过。最深的一点印象只是觉得文案最后谢婉莫名其妙来了段‘武侯显圣定军山’的情节很是怪异,与其他内容搭不上啊。为此我甚至一度在自己电脑里把文案中“城破,婉力竭被擒,不肯降,为炎军枭首。”一句改为“白炎引水灌城,婉为天阑百姓计,开城引炎军入,然不肯降,为炎军枭首。”还自鸣得意以为这样总算给谢婉“显灵”的情节增加一点合理性。
朋友这么一问,回头去仔细看了看的歌词和资料,才发现自己不求甚解谬之千里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小楼的词向以画面感强,信息量大,蕴情感于叙事为特点,人多以《倾尽天下》一曲为代表,可事实上,作为姊妹篇的《风起天阑》才是真的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做到了“蕴情感于叙事”,却是丝毫不逊于一篇内容丰富的小说了:
风起天阑
文案:
崇宁七年七月,白炎军攻城,是为乱始。守将谢婉率众苦战,不得援。七月廿六,城破,婉力竭被擒,不肯降,为炎军枭首。八年春,炎夺王城天岁,鸩敬帝,清朝堂,废宫室。二月即位,定国号周,改元永初。(初读此段文案,显得很是奇怪,既然小楼和河图都说谢婉跟《倾尽》中的白炎、敬帝、朱砂三个主角毫无瓜葛,那不惜篇幅进行这么多白描除了证明《风起》是《倾尽》一曲的姊妹篇之外还有啥用?整曲词读完,才知此段虽稍显冗长,却是不可或缺的背景交代。)
永初十年冬,周帝崩,朝野翻覆,诸王皆谋自立。时有乱军夜袭,见婉披发执枪于城上,肝胆俱裂,乃退。(城上者谁?若仅是‘武侯显圣定军山’的灵异情节,谢婉既与三主角无瓜葛,其于天阑守城不足一月,虽因不降而被枭首,终究不过阵前胜负,作为《倾尽天下》一曲男一号的白炎,他的叛军又绝不可能在姊妹篇中就被单纯描写成是暴戾破坏的反派。那么,在白炎倾覆天下的半年征战中,尽忠殉职者绝不止谢婉一人,何意竟独表谢婉?这主角光环似乎也太过于不合情理。)十一年,新帝彻平乱登基,改元太业。
太业后,城中始有谣歌传唱。歌曰:安危何所系,天阑谢将军。太业三年,城东设谢婉衣冠祠,祭拜者众,香火终年不绝。(此歌谣当为谢婉入城志之关键。既是“太业后,始有歌传”,那么骇退乱军的那次“显灵”才是根本所在,而非与白炎的攻守。到此,更加凸显出那一段诡异的“显灵”情节之“不合情理”。)
——《天阑城志·谢婉传》
歌词:
火光凄厉地照亮夜 城破时天边正残月
那一眼你笑如昙花 转眼凋谢
血色的风把旗撕裂 城头的灯终于熄灭
看不到你头颅高悬 眼神轻蔑
(这一段寥寥数笔从远景勾勒出城破后谢婉枭首示众的情景。但更重要的,却是从“我”的视角,交代了一些前事:城破人夭,我还是畏缩在角落。远远望去,甚至看不到你高悬城门的头颅。但我眼前仍能清晰的浮现,你转身面对敌军时,眼神中别人无法复制的骄傲,以及轻蔑。这轻蔑是对敌人的,又有多少是对我的怯懦呢?昨夜决战动员时那一抹微笑,早已经消逝了——不仅是因为你的容颜已无生气,更是因为我的怯懦,使你失望了吧。)
焚成灰的蝴蝶 断了根的枝叶
挣脱眼眶前冻结的悲切
(蝴蝶即便不对照后文,也很明显是指代谢婉。但如果仅是因为谢婉女将的身份,这一指代虽然明确但也失之莫名其妙。根据后面“等什么从灰烬里面,破茧成蝶”一句来看,“我”自然不可能破茧蜕变成谢婉的,但是“我”在十年后做的事却是继承了谢婉的精神,所以这“蝴蝶”一词,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许是谢婉军徽一类的物什,由此来指代谢婉,其实也是指代谢婉的坚持和信念;而“枝叶”一词,参照后面“春风绿过柳叶”一句,是指当时的柳叶,即是以初见时标明时间的事物来指代“我”的思念。斯人已逝,我的思念已空成怀想,这样的悲切又怎么能够压抑?)
是的,算起来听了两年,虽然一直很喜欢《风起天阑》,但也仅止于曲调很对胃口,要说我一直是个歌词控,对这首歌却没有细研过。最深的一点印象只是觉得文案最后谢婉莫名其妙来了段‘武侯显圣定军山’的情节很是怪异,与其他内容搭不上啊。为此我甚至一度在自己电脑里把文案中“城破,婉力竭被擒,不肯降,为炎军枭首。”一句改为“白炎引水灌城,婉为天阑百姓计,开城引炎军入,然不肯降,为炎军枭首。”还自鸣得意以为这样总算给谢婉“显灵”的情节增加一点合理性。
朋友这么一问,回头去仔细看了看的歌词和资料,才发现自己不求甚解谬之千里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小楼的词向以画面感强,信息量大,蕴情感于叙事为特点,人多以《倾尽天下》一曲为代表,可事实上,作为姊妹篇的《风起天阑》才是真的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做到了“蕴情感于叙事”,却是丝毫不逊于一篇内容丰富的小说了:
风起天阑
文案:
崇宁七年七月,白炎军攻城,是为乱始。守将谢婉率众苦战,不得援。七月廿六,城破,婉力竭被擒,不肯降,为炎军枭首。八年春,炎夺王城天岁,鸩敬帝,清朝堂,废宫室。二月即位,定国号周,改元永初。(初读此段文案,显得很是奇怪,既然小楼和河图都说谢婉跟《倾尽》中的白炎、敬帝、朱砂三个主角毫无瓜葛,那不惜篇幅进行这么多白描除了证明《风起》是《倾尽》一曲的姊妹篇之外还有啥用?整曲词读完,才知此段虽稍显冗长,却是不可或缺的背景交代。)
永初十年冬,周帝崩,朝野翻覆,诸王皆谋自立。时有乱军夜袭,见婉披发执枪于城上,肝胆俱裂,乃退。(城上者谁?若仅是‘武侯显圣定军山’的灵异情节,谢婉既与三主角无瓜葛,其于天阑守城不足一月,虽因不降而被枭首,终究不过阵前胜负,作为《倾尽天下》一曲男一号的白炎,他的叛军又绝不可能在姊妹篇中就被单纯描写成是暴戾破坏的反派。那么,在白炎倾覆天下的半年征战中,尽忠殉职者绝不止谢婉一人,何意竟独表谢婉?这主角光环似乎也太过于不合情理。)十一年,新帝彻平乱登基,改元太业。
太业后,城中始有谣歌传唱。歌曰:安危何所系,天阑谢将军。太业三年,城东设谢婉衣冠祠,祭拜者众,香火终年不绝。(此歌谣当为谢婉入城志之关键。既是“太业后,始有歌传”,那么骇退乱军的那次“显灵”才是根本所在,而非与白炎的攻守。到此,更加凸显出那一段诡异的“显灵”情节之“不合情理”。)
——《天阑城志·谢婉传》
歌词:
火光凄厉地照亮夜 城破时天边正残月
那一眼你笑如昙花 转眼凋谢
血色的风把旗撕裂 城头的灯终于熄灭
看不到你头颅高悬 眼神轻蔑
(这一段寥寥数笔从远景勾勒出城破后谢婉枭首示众的情景。但更重要的,却是从“我”的视角,交代了一些前事:城破人夭,我还是畏缩在角落。远远望去,甚至看不到你高悬城门的头颅。但我眼前仍能清晰的浮现,你转身面对敌军时,眼神中别人无法复制的骄傲,以及轻蔑。这轻蔑是对敌人的,又有多少是对我的怯懦呢?昨夜决战动员时那一抹微笑,早已经消逝了——不仅是因为你的容颜已无生气,更是因为我的怯懦,使你失望了吧。)
焚成灰的蝴蝶 断了根的枝叶
挣脱眼眶前冻结的悲切
(蝴蝶即便不对照后文,也很明显是指代谢婉。但如果仅是因为谢婉女将的身份,这一指代虽然明确但也失之莫名其妙。根据后面“等什么从灰烬里面,破茧成蝶”一句来看,“我”自然不可能破茧蜕变成谢婉的,但是“我”在十年后做的事却是继承了谢婉的精神,所以这“蝴蝶”一词,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许是谢婉军徽一类的物什,由此来指代谢婉,其实也是指代谢婉的坚持和信念;而“枝叶”一词,参照后面“春风绿过柳叶”一句,是指当时的柳叶,即是以初见时标明时间的事物来指代“我”的思念。斯人已逝,我的思念已空成怀想,这样的悲切又怎么能够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