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帮助了我,不仅仅在画画方面,亦在生命成长的其他地方。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为这本书定下了很重要的基调——不是要你来学习如何带领孩子或者教育孩子绘画的,而是要教你如何明白孩子在画画方面的发展,能学习作一个好的协助者。下面是我的一些摘录和笔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身心处在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中。绘画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要“听”孩子的画,理解他的现状和他的表达。在教孩子绘画这件事上,要慎之又慎。因为绘画不同于写字,字有标准,而绘画侧重表达,属于创造。等孩子过了9岁,系统性地教授绘画技巧才有意义。成人应当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条件)或氛围。这要求成人具备某些常识,可以适当地“推波助澜”。“拔苗助长”的代表行为有(请注意听,市面上有太多的幼儿绘画教辅用品都中枪了):教画形象画形象给孩子看指导用色给轮廓,让孩子涂色画形象对绘画能力的影响:动手能力:什么样的手部运动,带来什么样的线条,这需要通过发现来感受,有特别的乐趣;手眼协调能力语言能力(也可理解为想象力):语言是“第二信号系统”,能重现并不存在的已知事物;绘画依赖想象力(这应该算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过程吧),绘画要而且能培养这种能力;热情社会能力绘画其实是一种这样的过程:他用自己的眼睛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他整理出自己的想法,是生命本体的真实感受,独立和自由得到充分体验(这也是为什么不赞成幼儿画形象的原因)。别怕孩子脏,别怕孩子把你的东西弄脏。让孩子玩沙子和水。先要有生活体验,才可能有绘画(表达)的材料(这跟写作文一个道理,“没什么可写的!”是很多学生面对周记和作文的嘀咕,可惜很多老师和大人都忽略的这个原因——缺少生活体验,结果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因此,大人需要给予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大自然是首选。我读完这本书,正好是夏季,几乎每个周六,我都骑着自行车,带小鱼去兜风。我们路过集市、穿过厂区和平房,最后的目的地是一个绿化基地,那是我们两个人的森林公园,简直太美了,尤其是和她在一起。兜风的经历,可以写好多,这里没法详述,但有一个很好玩的事情,是我未曾想到的。初到这个绿化基地的时候,正好赶上护林工人堆肥,我骑着车,想快快地过去,因为味道实在难闻,但没想到,小家伙非常不介意,以至于后来每次提到去兜风,她都会说,去臭臭的地方,去臭臭的地方!没想到,兜风,不仅有视觉体验,还有嗅觉体验哪,呵呵!一岁孩子的绘画身体发展特征绘画 ——手运动的轨迹 —— 发现乐趣,因为有变化 —— 再次尝试良好的爬行能力是基础;绘画发展特征一岁以前:杂乱的点(戳)一岁至一岁半:往返的弧线一岁半至两岁(甚至三岁):大的连续圆圈,小的连续圆圈。小鱼现在仍然只是喜欢话往返的弧线,呵呵,我的傻妞。协助要点不要给很多颜色给他粗笔给他大纸不要叫她画(摹)形象大人不要中途搭话(打断绘画)两岁孩子的绘画身心发展特征可以用指尖抓东西;能集中意识(在手指尖);意愿开始形成:我想……我要……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绘画发展特征有始有终的线条(封闭的圆圈);用语言对绘画进行解释说明(这是……这是……),他会先画,然后再指认出意义;变化的解释说明(这是妈妈,这是爸爸)表示想象力开始参与;协助要点(同一岁)三岁孩子的绘画身心发展特征有确定的意愿,赋予画意义,不因他人的意见而改变;喜爱情景模仿;生活技能更加娴熟,喜欢自己动手;表达能力提高(开始自己编故事);在脑海中重现影像的能力提高(虽然笔下的形象和以前没有大的区别,但他有自己的认定);绘画可能有的特征先想,再画;用许多的圆来讲述;出现“头部”人像;拟人化表现(一切事物都有生命,能够互动);协助要点不要暗示或强迫孩子拘泥于固有形象;例如:画一个人,没有鼻子?那就没有鼻子!让孩子的表达源于他的亲身感受,出于他的经验和印象,而非教授、强迫。孩子这个时候的画不会包含太多的细节,不要追求细节的完善;画属于他自己的画,即使某些表达不够准确;例如:头发的样子;听他画里的故事;四岁孩子的绘画绘画可能有的特征凭印象画:把自己认识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感受画出来;从“头部人像”到“头足人像”(有些是“头体足人像”),因为一开始脸部对孩子的印象最深,等到行动范围更大,腿和脚的印象开始加深;因为是凭印象画画,印象深刻的通常画得比较大;罗列表达和共存表达(没有详细写,已经忘了什么意思了);协助要点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使绘画的内容变得更丰富(不是教授“丰富”的形象图样);多听孩子创作时的表达;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没错,作为家长,需要走进孩子许多的世界,先学习尊重,再学习爱;作为人,需要走进更多的未知世界,敬畏它的创造者,爱他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