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法: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宋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如唐韩愈《初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清孙原湘《画梅》:“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李商隐《代赠》:“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宋郭震《老卒》:“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如唐杨凌《明妃曲》:“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明赵师秀《采药径》:“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第45法:“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维《少年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高蟾《春》:“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如唐王维《送沈子》:“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明谢榛《怨歌行》:“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明皇甫濂《杨柳枝》:“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独有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第49法: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如唐李益《隋宫燕》:“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贾岛《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如唐韦庄《鄜州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明王时保《湖口县》:“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宋苏轼《菡萏亭》:“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如唐令狐楚《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宋俞桂《江头》:“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清孙原湘《题扇》:“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如唐李涉《登山》:“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宋陆游《夏日杂题》:“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沈。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明陈献章《得廷实书》:“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宋陆游《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如唐韩愈《初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清孙原湘《画梅》:“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李商隐《代赠》:“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宋郭震《老卒》:“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如唐杨凌《明妃曲》:“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明赵师秀《采药径》:“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第45法:“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维《少年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高蟾《春》:“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如唐王维《送沈子》:“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明谢榛《怨歌行》:“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明皇甫濂《杨柳枝》:“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独有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第49法: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如唐李益《隋宫燕》:“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贾岛《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如唐韦庄《鄜州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明王时保《湖口县》:“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宋苏轼《菡萏亭》:“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如唐令狐楚《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宋俞桂《江头》:“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清孙原湘《题扇》:“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如唐李涉《登山》:“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宋陆游《夏日杂题》:“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沈。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明陈献章《得廷实书》:“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宋陆游《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