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字不帅吧 关注:154贴子:6,313
  • 10回复贴,共1

拜将封侯 将军事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12-26 09:22回复
    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秦以内史掌治京师汉武帝时:分置左右内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分原右内史东半部为其辖区,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但参与朝议。治所在长安。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郡,官名改称太守。西魏、周、隋仍称郡,改太守为尹。唐开元初改雍州为京兆尹,并增设少尹,以理府事。后世不置,但习惯上称呼京师所在地行政长官为京兆尹。 官职为正四品上。满清即划其京都及附近30余县为一特别行政区,称顺天府,长官称顺天府尹。民国初年仍沿清制,其辖区缩小为宛平县等20余县。


    2楼2013-12-26 09:34
    收起回复
      散骑常侍
      汉有散骑,为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性质同。东汉省散骑,改以宦官任中常侍。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如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资深者称祭酒散骑常侍。


      3楼2013-12-26 09:56
      收起回复
        司隶校尉
        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西汉时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
        汉末,外戚何进欲诛宦官,以袁绍为司隶校尉,并授予他较大权力,后来袁绍果然尽灭宦官。从此,司隶校尉成为政权中枢里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董卓称之为“雄职”。李傕专政时也自领司隶校尉(《后汉书·董卓传》:“ 傕(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汜后将军,稠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曹操在夺取大权后,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


        5楼2013-12-26 17:19
        回复
          御史中丞
          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光武时与尚书令、司隶校尉专席而坐,京师号曰三独坐。


          6楼2013-12-30 09:24
          回复
            中都护
            主持选拔武官、节制诸军


            8楼2013-12-30 09:51
            回复
              中郎将
              原属禁卫统领之职,后广泛用于武官,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


              9楼2013-12-30 09:59
              回复
                校尉
                汉武帝八校尉具体分工如下:
                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
                屯骑校尉:人穿衣甲,马穿马铠,手使长枪马刀,用于冲突,也称为突骑。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
                越骑校尉:人穿薄甲,用弓矢,多用于搜索、警戒及追击。
                长水校尉:掌驻扎在长水宣曲的、由匈奴等胡人组成的骑兵。
                胡骑校尉:掌驻扎在池阳的、由匈奴(部族与长水校尉所辖不同)等胡人组成的骑兵。
                射声校尉:掌禁军中的弓箭手部队。
                虎贲校尉:掌战车部队。
                汉灵帝西园八校尉:
                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
                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
                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
                典军校尉---议郎·曹操,
                助军左校尉--赵融,
                助军右校尉--冯芳,
                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
                右校尉----淳于琼


                11楼2013-12-30 10:20
                回复
                  一般除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以外,统称为杂号将军,又称列将军
                  汉武帝征匈奴始,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之后将军名号日益繁多,如骁骑、楼船、材官、伏波、贰师、渡辽、龙骧等,或以所领部队(如骁骑、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务(如李广利攻贰师城),甚至或因童谣(如龙骧),随立名目。而绝大多数则取威武之名,如寇军、扬威之类。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12楼2017-09-16 0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