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丽华吧 关注:1,993贴子:57,665
  • 14回复贴,共1

【论文】东汉光武帝“度田”再论——兼论东汉户口统计的真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汉光武帝“度田”再论——兼论东汉户口统计的真实性问题
(虽然很多人看过了,还是贴一下留个资料) 。◕‿◕。


1楼2013-11-08 20:50回复

    【内容摘要】
    传统观点认为,光武帝刘秀“度田”是一次失败的行动。但事实上,光武帝严厉打击“度田”不实的官员,平息了由此引起的叛乱,使“度田”取得了成功。与“度田”措施相一致,光武帝执行抑强政策以限制和打击豪强势力,其政权并非代表豪强地主利益的“豪族政权”。“度田”事件后,与此相关的户口调查与上计制度一直得到贯彻执行,因此,东汉时期的户口统计数据是真实可信的。
      【关 键 词】东汉;光武帝;度田;户口
      【作者简介】袁延胜,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河南郑州450052)。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2010.8.23—33


    2楼2013-11-08 20:51
    回复
      东汉初年的光武帝刘秀“度田”,是东汉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范文澜先生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光武帝“度田”是一次失败的行动,因豪强势力的反对而不了了之,从此,东汉政府不再检查垦田和户口的实数。【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度田”没有失败,而是成功了。【2】但近年来出版的人口史著作仍认为,由于光武帝“度田”失败,导致东汉户口严重失实。【3】可见,光武帝刘秀“度田”是否取得成功,就成为我们判断东汉户口统计数据是否真实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对光武帝“度田”事件有重新探讨的必要。本文以简牍和文献资料为基础,从光武帝“度田”过程、光武帝身后“度田”政策的执行情况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光武帝“度田”的成败及相关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3楼2013-11-08 20:51
      回复

        张伋等郡守被处死使地主豪右失去了保护伞,不能像以往那样继续隐瞒户口和田地,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于是便发动叛乱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郡国大姓及兵长,就是地主豪强和旧割据势力的代表人物。面对来势凶猛的叛乱,光武帝一方面“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来分化瓦解叛乱者;另一方面,对地方长吏的“逗留回避故纵”等罪,给予赦免,调动他们平乱的积极性。事后,“徙其魁帅于它郡,赋田受禀,使安生业”,使这些大姓、兵长不能再在当地为非作歹,起兵兴乱。这也是对叛乱的地主豪强的沉重打击。【9】
          各地的叛乱被子息后,“度田”得到严格执行。《后汉书·五行志六》载:
          [建武]十七年二月乙未晦,日有蚀之,在胃九度。胃为廪仓。时诸郡新坐租之后,天下忧怖,以谷为言,故示象。
          这条史料表面上说的是五行灾异,但却向我们透露出了光武帝“度田”的直接结果。【10】因为从范围上看,“新坐租”发生在“诸郡”,说明范围是相当大的;从时间上看,建武十七年(41年)二月的“新坐租”很可能是建武十六年“度田”的结果。曹金华先生认为,“诸郡新坐租”就是原先隐瞒了户口田亩的豪右,被迫补交了少缴的租税。【11】也就是说,“度田”是以重新检核的户口田亩为基础,地主豪右如实缴纳租赋的形式结束的。


        6楼2013-11-08 20:56
        回复

          东汉户口调查统计的执行,还可以从长吏考课制度上得到证实。《后汉书·李忠传》载,建武六年(30年)李忠迁丹阳太守,“垦田增多,三岁间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十四年,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从中可以看出,考课的内容包括垦田的多少和人口的增减。而人口增加与否,必然是以户口调查统计为基础的。
            又,《后汉书·孝明八王》载,建初四年(79年),章帝以户口数量相同来分封诸王,“案舆地图,令诸国户口皆等,租人岁各八千万”。《后汉书·班超传》载,永元七年(95年),“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李贤注引《东观记》曰:“其以汉中郡南郑之西乡户千封超为定远侯。”这些实例都说明东汉政府是掌握着县乡的户口数额的。
            2004年,在长沙东牌楼7号古井(J7)出土了一批东汉灵帝时期的简牍,里面有几件户口簿籍文书,弥为珍贵。其中第1件的木牍释文为:
            凡口五事/
            中算(算)三事訾五十/
            甲卒一人/
            该木牍的格式与走马楼三国吴简户籍简“结句简”的格式完全相同,应属于东汉户籍简。【17】由此可知,东汉的户口调查在灵帝时期还在进行。
            另外,《后汉书·郡国志五》刘昭注引伏无忌的记中,记载有光武帝到质帝时期全国的11组户口数【18】,以及和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5个不同时期的全国垦田数。而且,伏无忌所记和帝、安帝等时期的垦田数,数字精确到多少亩、多少步,说明当时的田亩统计是很严格的。这也说明“度田”政策是一直在执行的。


          9楼2013-11-08 20:58
          回复

            在光武帝的管束下,宗族外戚势力得到抑制。《后汉书·朱浮传》载朱浮上疏光武帝:
              陛下清明履约,率礼无违,自宗室诸王、外家后亲,皆奉遵绳墨,无党势之名。至或乘牛车,齐于编人。斯固法令整齐,下无作威者也。
              正是光武帝及其后继者整饬吏治、打击豪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政治清明、户口增长的良好局面。《汉书·刑法志》言:
              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而政在抑强扶弱,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杰之侠。以口率计,断狱少于咸、哀之间什八,可谓清矣。【19】
              《太平御览》卷九《皇王部》注引华峤《后汉书》:
              世祖既以吏事自婴,[明]帝尤任文法,总揽威柄,权不借下。值天下初定,四民乐业.业,户口衣食滋植,断狱号居前世之十二。中兴已来,追踪宣帝。【20】
              又,《后汉书·明帝纪》载:“帝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者……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焉。”《后汉书·和帝纪》载:“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所谓“民安其业”,说明土地兼并不严重、地主豪强的势力不大;而“户口滋殖”、“齐民岁增”,既说明户口增长快,又反映出产口统计制度一直在执行。
              综上所述,东汉前期的“抑强”政策在光武帝、汉明帝时一直被贯彻执行,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从“抑强”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光武帝“度团”是成功的,根本不存在光武帝与地主豪强妥协的问题。


            11楼2013-11-08 20:59
            回复

              东汉时户籍的普遍称谓为“户籍”、“户版”。《周礼·天官·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郑众注曰:“版,名籍也,以版为之。今时(东汉)乡户籍谓之产版。”《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郑玄注:“版,今户籍也。”
                秦汉时期的户籍格式,目前出土的简牍给予了揭示。如里耶秦简⑨2064简:
                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沙/
                子小女子泽若/
                子小女子伤/【26】
                2004:年出土的长沙东牌楼东汉简79简:
                建宁四年益成里户人公乘其[年]卅九算卒笃 夅 子 公乘石……
                曹其……卅七算卒笃夅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80简:
                区益子公乘朱年卌□算卒九十复【27】
                从以上户籍格式看,秦汉时期的户籍包括籍贯、爵位、户主名字、年龄、家庭成员情况、身体状况等。
                东汉时期,有一套完善的系统来负责户口的调查和管理。在中央,管理户口的是民曹尚书郎。卫宏《汉官旧仪》载尚书郎四人,“民曹一郎主天下户口垦田功作”【28】。《晋书·职官志》载:“尚书郎,西汉旧置四人……一人主户口垦田。”【29】
                在郡、县,负责户口调查和管理的官吏是户曹。《后汉书·百官志一》载:“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户曹下面负责户口管理的有户曹掾。户曹史、户令史等官员。《后汉书·乐恢传》注引《东观记》曰:“京兆尹张恂召恢,署户曹史。”《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孟尝:“仕郡为户曹史。”《后汉书·方术列传》载李郃:“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隶释》卷五《张纳碑阴》载巴郡太守张纳的属吏中有户曹史3人、户令史1人。【30】另外,王国也有户曹掾、户曹史等。《史晨后碑》载灵帝时,鲁国有户曹掾东门荣;《祀三公山碑》载常山国的户曹史纪受、翟福2人;《嵩山少室石阙铭》载有户曹史夏效、张诗2人。【31】
                对于乡、里基层组织,管理户口的是乡有秩、乡啬夫、里魁等。【32】《后汉书·百官志五》载:“乡置有秩、三老、游徼。本注曰: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乡有秩、乡啬夫掌管一乡的行政,负有管理户口的职责。对于里魁,《后汉书·百官志五》载:“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刘昭注引《风俗通》曰:“里者,止也。里有司,司五十家,共居止,同事旧欣,通其所也。”里魁是社会最基层的管理者,不管一里百家或者五十家,里魁都是该里人口的管理者。


              13楼2013-11-08 21:01
              回复

                五、东汉的“上计”制度
                  上计是秦汉时期的一项重要制度。上计的内容,《后汉书·百官志五》刘昭补注引胡广曰:
                  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
                  胡广所说只是就上计的主要内容而言。其实,上计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尹湾汉简《集簿》的公布,使我们对汉代上计的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33】但不管如何,户口、垦田的情况则是上计中最基本的内容,而户口尤其受到重视。《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四年(38年):“越巂人任贵自称太守,遣使奉计。”李贤注曰:
                  计谓人庶名籍,若今计帐.
                  李贤认为任贵上计的集簿是“人庶名籍”,不免有些绝对,但却反映出户口在上计中的重要地位。
                  东汉上计分为县、道上计于郡国和郡国上计于中央两级,时间在秋冬,即“八月案比”之后。《后汉书·百官志五》载县、邑、道:
                  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后汉书·百官志五》又载郡、国:
                  凡郡国皆掌治民……岁尽遣吏上计。
                  刘昭补注引卢植《礼注》曰:“计断九月,因秦以十月为正故。”也就是说,秦代上计的时间在九月,也就是岁末。东汉以正月为岁首,为什么仍是“计断九月”,沈家本解释说:“汉初以十月为岁首,朝会在十月,计吏自不得不以九月为断。自太初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计文书仍断于九月者,计吏岁尽即诣京师,不及候至十二月。郡国之远者若必断于岁尽,即不及赴正月旦之朝会,故断于九月。”【34】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11-08 21:01
                回复

                  六、余论
                    户口调查与上计制度是东汉的一项重要制度,从本文第四、第五部分看,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就是在天下大乱,献帝西迁时,一些地方官员还克服种种困难,历尽艰辛,向朝廷上计。如《后汉书.陆康传》载陆康“蒙险遣孝廉计吏奉贡朝廷”,《后汉书·独行列传》载刘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上计朝廷,足见这一制度影响之深。名儒郑玄在东汉末年也做过上计掾【39】,对东汉的上计制度应很熟悉。而郑玄在给《周礼》作注时,多次提到当时的八月案比、乡户籍、上计等事,都是从肯定的角度予以注释的。又《周礼·春官·典路》:“大宾客亦如之。”郑玄注曰:“汉朝《上计律》,陈属车于庭。”既然有《上计律》,则上计之事应是有严格制度规定的。
                    现代学者多认为汉代的户口调查与统计是严密的。如韩连琪先生认为:“汉代的户籍制度,就是沿袭了秦的制度,而更加严密。”钱剑夫先生说:“由于汉代户籍的严密,所以在横的方面,全国郡县都有户口统计;纵的方面,每一朝也有户口统计”。“近世学者每谓我国古代的户口统计极不精确,那是以现代眼光和科学方法统计户口来比较,实在是苛责前人了”。张桂萍先生说:“终汉之世,上计制度一直延续下来。”【40】
                    但也有学者对汉代户口统计的真实性做了区别对待,即认为西汉户口统计可信,东汉不可信。【41】否定东汉户口统计真实性的依据,主要是建立在光武帝“度田”失败的结论基础上;而“度田”失败的根据,主要是建立在光武帝出身豪强、东汉政权是豪强地主利益代表的前提上。笔者认为,这个前提是十分值得商榷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11-08 21:02
                  回复

                    再说东汉政权的性质,论者谓东汉是代表豪强地主利益的政权,即“豪族政权”,根据是光武帝外祖父以及开国功臣的家庭出身。【46】不错,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是湖阳的富豪;光武帝的文武功臣,不少出身于官吏和富裕之家。但我们必须对这些情况进行具体分析:1.史料所反映问题的时代性;2.东汉功臣出身的详细情况;3.光武帝及功臣的出身与政权性质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
                      关于第一点,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有田三百余顷,不少著作在论及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和大地主田庄时,多以樊氏为例【47】,似乎樊重就是东汉豪强势力强大的一个象征。这个论断是不正确的。樊重生于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以前【48】,如果以樊重之富为例,反映出的应是西汉后期和新莽时期豪强地主与田庄的情况,而非东汉时期。
                      关于第二点,杨联升先生认为,光武帝的功臣“差不多都是豪族出身”,这个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例,他们确实大部分出身官吏或富裕之家,但也有一些出自平民之家。如邓禹、吴汉、朱佑、马武。【49】刘隆虽是宗室出身,但其父被王莽诛杀,家道中落,也应为平民。杜茂的出身没有记载,似也为平民。除此6人外,余下22人,尽管出身官吏或富裕之家,但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出身县乡小吏,如贾复“为县掾”,臧宫“少为县亭长、游徼”,任光“初为乡啬夫,郡县吏”,王霸“少为狱吏”,马成“少为县吏”,傅俊为“县亭长”,坚谭“为郡县吏”【50】;有的为郡吏,如冯异、岑彭、盖延、陈俊、王梁等【51】;有的为新莽和更始帝时期的郡太守、县令,如景丹、万修;有的父亲为二千石高官,如耿弁、铫期、李忠、邳彤、耿纯;有的则为大族,如寇恂、刘植;有的家境富裕,如祭遵。出身郡县吏的12位功臣,父祖均无显赫的官职,也未见宗族强大及家境富裕的记载,似不宜定为“豪族”。余下的10人,若按杨联升先生所给“豪族”的界定【52】,也只有寇恂、刘植、耿纯数人可以列入“豪族”之列【53】。即使把出身高官、家境富裕的这10人全部认定为豪族,也只占28人的三分之一强,并不能得出光武帝的功臣“差不多都是豪族出身”的结论。【54】
                      关于第三点,笔者认为,把光武帝及东汉功臣的出身与政权性质联系在一起,认为东汉政权为“豪族政权”是没有依据的。这是过去片面强调阶级观点,在史学研究中把阶级分析方法公式化、教条化的结果。黄留珠先生说:“这种阶级出身决定论的观点,在关于刘秀的研究上影响极大,贻害极深。似乎刘秀的宗室出身.就天然决定了他必然是豪族大地主,他的一举一动也必然是反动的,如是,刘秀的功也成了过,而他的过则更被无限扩大。”【55】此论甚是。


                    18楼2013-11-08 21:03
                    回复

                      【11】曹金华:《试论刘秀“度田”》和《刘秀“度田”史实考论》。
                      【12】黄留珠先生认为,对于这条史料的理解“是否切合《五行志》中‘坐租’的本意,似乎并无证据,显然值得商榷。”(黄留珠:《刘秀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13】简文见:武威地区博物馆:《甘肃武威汉滩坡东汉墓》,《文物》1993年第lo期;李均明、刘军:《武威汉滩坡出土汉简考述》,《文物》1993年第lo期.
                      【14】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168页。以下引用仅标简号。
                      【15】武威地区博物馆:《甘肃武威汉滩坡东汉墓》。
                      【16】《二年律令·户律》:“民皆自占年。小未能自占。而毋父母、同产为占者,吏以口比定其年。自占、占子、同产年,不以实三岁以上,皆耐。”《奏谳书》:“令曰:诸无名数者,皆令自占书名数,令到县道官,盈卅日,不自占书名数,皆耐为隶臣妾,锢,勿令以爵、赏免。舍匿者与同罪”;《二年律令·户律》:“田宅当入县官而诈代其户者,令赎城旦,没人田宅.”分见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77、218—219、176页。
                      【17】王素:《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选释》,《文物》2005年第12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编:《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18】这些户口记载是基本可信的.见拙文:《东汉户口总数之谜试析》,《南都学坛》2003年第2期。
                      【19】《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10页。
                      【20】《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436页。


                      22楼2013-11-08 21:06
                      回复

                        【21】《周礼注疏》卷十一《小司徒》,阮元《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711页。
                        【22】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78、179页。
                        【23】《三国志·薛综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51页。
                        【24】【25】李均明:《关于八月案比》,载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26】简文出自:张春龙:《里耶秦简所见的户籍和人口管理》,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里耶古城。秦简与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27】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编:《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又见: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研读班:《(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释文校订稿》载卜宪群、杨振红主编:《简帛研究200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页。
                        【28】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宫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3页.
                        【29】《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1页。
                        【30】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页。


                        23楼2013-11-08 21:06
                        回复

                          【51】分见《后汉书》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二各本传。
                          【52】杨联升先生谓:“所谓豪族,并不是单纯的同姓同宗的集团:是以一个大家族为中心,而有许多家或许多单人以政治或经济的关系依附着它.这样合成一个豪族单位.”即:豪族既是个大家族、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又要有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见杨联升:《东汉的豪族》。
                          【53】《后汉书·寇恂传》载寇恂“世为著姓”。寇恂追随光武时,所将“皆宗族昆弟也”。《后汉书·刘植传》:“刘植字伯先,钜鹿昌城人也。王郎起,植与弟喜、从兄歆率宗族宾客,聚兵数千人据昌城.”《后汉书·耿纯传》载耿纯为“钜鹿大姓”,“与从昆弟祈、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奉迎光武。
                          【54】白寿彝等学者认为:“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见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4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下,上海人民出版社l995年版,第392页。
                          【55】黄留珠:《刘秀传》,第399页。
                          【56】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修订奉),河南大学出版社l999年版,第386—387页。
                          【57】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58】黄留珠:《刘秀传》,第400—401页。
                          【59】马植杰:《刘秀论》,《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60】见拙文:《论东汉的户籍问题》,《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6楼2013-11-08 21:10
                          回复
                            转载完毕~~


                            27楼2013-11-08 21:12
                            回复
                              雁子辛苦了


                              28楼2013-11-08 22: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