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共有十二座城门。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洛阳有城门十二,每门有侯一人,属城门校尉所辖。又设司马职一人,主兵。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司马一人,千石;门候各六百石。他们守卫着洛阳的城门,负责京师的安全。
洛阳城的南面有四门。正南一门为平城门,位最尊,与南宫相连,天子每郊祀出巡,皆从此出,故此门不设侯,设屯司马,俸禄与城门校尉相同,为二千石。平城门东为开阳门。应劭《汉宫》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上言,县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怅然。遂坚缚之,刻记其年月,因以名焉。”平城门的西边为苑门,又称小苑门。小苑门的西边则为津门。洛阳城的东面有三门,由南至北,依次为耗门、中东门、上东门。惠栋曰:“汉旧仪册皇子为诸侯王,皆于上东门中。”洛阳城的北面有二门。谷门处中位,谷门的西边是夏门。洛阳城的西面有三门。最北为上西门,以丹漆镂之;中为雍门;南为广阳门。洛阳城的十二座城门是依月令和五行学说,根据十二辰的方位来设置的,将“未”定在西南上的津门,除宫门平城门阙位外,其余城门按顺时针方向从西至南依次占位为:申(广阳门) 、酉(雍门) 、戌(上西门) 、亥(夏门) 、丑(谷门) 、寅(上东门) 、卯(中东门) 、辰(耗门) 、巳(平阳门) 、午(苑门) 。
洛阳有南北宫,相当于后世的皇城和宫城。惠栋曰:“案东京有南北宫,相去七里,中央作大道,复道三道。天子从中道,从宫夹左右,十步一卫。南北宫亦各有宫门。”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洛阳南北宫各设卫士令一人,均六百石。宫掖门每门设司马一人,千石。南宫为皇城,共有四门。正南为平城门,由南屯司马主之。正东为东门,由苍龙司马主之。正北为北门,由北屯司马主之。北门西边为玄武门,由玄武司马主之。北宫为宫城,共有三门。朱爝司马主南掖门,东明司马主东门,朔平司马主北门。凡居宫中的官员,均有口籍,以属官之名两字造铁印,作为出入宫城的凭证。综上所述,洛阳城诸门的方位如下图所示: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