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关注:29,078贴子:268,130

私以为司马迁对商鞅的评论有失公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司马迁对商鞅的评论有失公正。 

    商鞅者,法之大家也。 
    司马迁,史学之第一人也。 
    《史记》一直是我最推崇的史学绝作,然而惟独对于《商君列传》,司马迁对于商君的评价却令我颇有异议。 
    太史公言:“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看各类史书的记载,商鞅变法中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严刑峻法。一人犯罪,百家诛连;天子犯法,罪同受。 
    商君,实乃刻薄人也。 
    司马迁指责商君的三大罪状:言辞浮夸,不是本性;靠太监推荐得势;滥用刑法,手段欺诈。 
    我却不以为然。 
    言辞浮夸,乃是商君试秦孝公的真意也。 
    商鞅初次以帝道说秦王,秦王听得打瞌睡。那时候只有五个人可以用上“帝”这个字。 
    何为帝道?五帝之仁德教化致于天子之位也。由此见秦王不信他这一套。 
    再次以王道说秦王,孝公以为善却不用。此其意也不在王道。 
    再次以霸道说秦王,秦王和他语数日不厌。由此见秦王的真意其实在称霸。 
    秦王以为帝王之道久远,他不能等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秦王志在强国,使己身显霸,如秦穆公般流芳后世而已。 
    商鞅,实善窥君王意者。 
    司马迁以为商君靠太监引见,不光彩。我们后人却不能这样认为了。 
    郑和不是太监吗?司马迁自己难道不是吗?此等人皆名垂青史,何处不光彩? 
    且为国举贤,匹夫有责,何以独耻于阉人? 
    “卫人商鞅,以一番变法图强的宏论打动秦孝公,官拜左庶长,受命主持秦国的变法。 
    面对上上下下或怀疑,或观望,或反对的目光,商鞅为法树威,出手不凡。 
    南门徙木,赏赐及于奴隶,一举而取信于民;杀甘龙,责太子,法令如山,一杀而慑满朝权贵。 
    法行数年,国家大治,民风大变,人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秦国的羽翼丰满了。 
    而商鞅也因触犯权贵,结怨于太子,而给自己的未来埋下了危机。” 
    太监景监曾说:“商君乃无私之人。无私,于国则功无量,于己则害无穷。” 
    何也? 
    “不容人者不容于人”。 
    商鞅不容满朝权贵,又安能容于满朝权贵? 
    司马迁以为商鞅用刑太重,寡恩少义。数年间,因为商鞅之法而变成残废残疾之人几乎及一国之半。 
    然而,我有话要说。比起白起长平之战,一举活埋四十万俘军,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春秋战国无义战。那个时代,仁德这一词的分量,重于神灵;三皇五帝的仁政教化被推崇到了极至。而事实,那个时代,人的命,贱于草芥。 
    这是大时代的后幕。 
    司马迁,儒学之人也。 
    儒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儒家言论,以德治国。 
    而我以为,以德治国,莫若以法治国。 
    德,修养也。法,底线也。德,圣人也。法,平民也。 
    从古至今,圣人有几人屿? 
    孔子游说列国,终身不馁,此可谓圣人也。然天下尊之,而莫一国用之,何也? 
    乱世纷争,尧舜之德道已经不适于当世。历史已经由人治,德治渐渐向法治过渡了。 
    朱元璋死时曾对他的孙子说:“吾治乱世,法不得不严;汝治平世,法当从缓。” 
    大明朝定下的严刑峻法,难道不比商鞅的峻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吗?世乱则民必乱,非严刑峻法不可定。 
    后来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讲道于秦始皇时,也特别的言明,臣民是靠不住的,妻儿是靠不住的。臣民,就算君王给他一百个好处,而只要给他一个损处,他仍然会怨恨你。妻儿都指望君王快点死,他们当了太后和新君,便不再担心了。 
    只有法,而且要峻法,才是乱世真正的可靠。 
    只有法律,才是真的有利于君,也有利于民。 
    时代不同了,今日的我们,又怎能想象人命轻于草芥的世道?怎能想想战火硝烟中的列国角逐? 
    然而,所幸,事实胜于雄辩,历史说明一切。 
    如管仲,乐毅者,百世推崇,然观其利及国家后世,管仲不过使齐国富强不足百年,乐毅不过数年而已。 
    如商鞅者,历代贬低,司马迁不推,司马光斥之,然其利,及秦国百世乃至后世千年。 
    商君,刻薄寡恩人也。然而,我所敬畏,仰望的正是这样的商鞅。 
    商鞅,实法家之第一人也! 


《战国策》评商鞅变法: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 ,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IP属地:福建1楼2007-09-20 12:19回复
    • 218.204.243.*
    骑兵严重同意!


    2楼2007-09-20 13:24
    回复
      • 222.209.223.*
      《东周列国,战国篇》之《商鞅变法》剧情简介:

       第六集:秦国自春秋时代秦穆公独霸西戎以来,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再向中原跨进一步。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第一年即颁布《求贤令》,极欲变法图强。
       出生于败落的魏国公族的商鞅,一降生即遭受到无情的遗弃。后被魏相国公叔错收养为家臣,陪公子昂读书。
       胸怀大志,崇尚法家强国之术的商鞅,在魏国饱受冷遇后,毅然绝然辞别母亲和恋人,西向入秦,在昔日恩人景监举荐下,见到了求贤若渴的秦孝公。
       

       第七集:卫人商鞅,以一番变法图强的宏论打动秦孝公,官拜左庶长,受命主持秦国的变法。 
       面对上上下下或怀疑,或观望,或反对的目光,商鞅为法树威,出手不凡。 
       南门徙木,赏赐及于奴隶,一举而取信于民;杀甘龙,责太子,法令如山,一杀而慑满朝权贵。 
       法行数年,国家大治,民风大变,人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秦国的羽翼丰满了。 
       而商鞅也因触犯权贵,结怨于太子,而给自己的未来埋下了危机。

       第八集:公元前355年,魏惠王与秦孝公会于杜平。商鞅以重臣身份前往迎接当年曾对他不屑一顾的魏王。
       踌躇得意之余,却眼睁睁看着日夜思念的恋人被拥入秦君的后宫。
       在魏文侯时代,屡屡战败失地的秦国,在商鞅主持下,终于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
       虽然国君的恩宠与权势的荣耀集于一身,但这并不能使他年迈失明的母亲摆脱奴隶的身份。
       商鞅之法,反成了商鞅个人命运之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
       
       第九集:公元前340年,商鞅再次率军攻魏,而与他对垒的魏军主帅,正是他少年时伴读的公子昂。
       为秦国夺回西河之地的商鞅,受十五城之封,被尊称为商君。
       百姓上书致贺,胜赞商君之法,却被商鞅传令拿下治罪。理由是法只能遵行,不可妄议。
       秦国崛起了,再没有哪个国家敢小觑它。
       商鞅成功了,而最终是他,秦国新法的缔造者,成了法的不折不扣的牺牲品。
       秦孝公死后,商鞅以谋反罪,依法受车裂之刑,并灭族。


      3楼2007-09-20 13:24
      回复
        太史公曰以后的话基本都与现代历史观相左


        4楼2007-09-20 16:41
        回复
          但光看文章,你似乎能读出很多和太史公曰不同的意


          5楼2007-09-20 16:42
          回复
            先看看你自己的话是不是无懈可击吧


            IP属地:广东6楼2007-09-20 18:58
            回复
              太史公曰以后的话基本都与现代历史观相左。

              =========================
              ……是、是吗= =


              7楼2007-09-20 20:34
              回复
                无边-。-||我今天严重不爽啊


                8楼2007-09-20 23:24
                回复
                  =3=咋了


                  9楼2007-09-21 01:14
                  回复
                    • 222.160.2.*
                    小迁是taijian?这话。。。。。。。。。。?他又8是自愿的,何况他47岁之前都正常的很,太难听了吧


                    10楼2007-09-22 00:16
                    收起回复
                      布点小东西 说的有道理。任何人著史都难免搀杂个人对历史的不同见解,正因为《史记》中含有个人感情,才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没有任何感情的史书只能是历史资料,不会是史学名著。我们也不应该强求古代史学家有现在的历史观,这是非历史主义的。
                      而司马迁并没有因为个人感情而故意篡改历史,摒弃自己不喜欢的历史资料和人物。他忠实于历史资料,客观的记述历史事实。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通过《史记》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现代的历史观;也可以通过史记来了解司马迁以及当时社会对历史的认识。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07-09-22 11:21
                      回复
                        伶人,弄臣,太监被人瞧不起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看法。
                        按你的逻辑,对,他是太监,所以他自己也以此为耻。

                        儒家和法家均作为诸子百家之一,你支持法家,不能代表从儒家的看法就是不公正的。

                        记得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越发达的国家越少人谈道德,不代表这个国家的法律不健全,但是很多国家没有死刑。

                        以法治国可以作为一种手段,以德治国可以看成最终目的。


                        13楼2007-10-06 06:08
                        回复
                          史记基本上就是一本治国的书,否则他何必几次叹惜治国在于选择将相?

                          太史公给我的感觉还是很英雄不问出处的。伊尹以媵臣身份拜访商汤,(我想这地位比外戚要低得多),对他的评价都极高,还把他自己很喜欢的信陵君比作伊尹在世。

                          想说的是外戚这种身份本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敏感,卫青虽然战功彪炳,但他的一些行为会不易被人察觉地影响别人对他的评价。
                          小心谨慎的人有很多种。

                          汉武帝在如厕的时候就能接见卫青,却不敢不穿好衣裳来见汲黯,我想这不是身为外戚的谨慎态度在起作用,任何一个有血气有骨气的男人肯定更钦佩后者。

                          不太合适地扯一些印象中汉武大帝那片子中一些段子来,可能很少有人把卫青和卫绾来做对比,后者的名声远没有前者响,但作为角色的刻画却要比前者出色太多。苍鹰郅都是什么人?是景帝请来治乱的狠人,在卫绾的面前都撞了南墙不得不熄火下来。他面对的不过是一届儒生而已。换了卫青,他做得到吗?虽然是战场上立功无数的大将军。

                          所以儒家人也说得出大丈夫不食嗟来之食这样的豪言壮语,一个人,不管你从文从武,首先都得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敬重你。


                          14楼2007-10-06 06:37
                          回复
                            历史当中的事件是可以记述的,但是关于细节有杜撰成分,关于名声则有不同阶段政治舆论需要的成分


                            17楼2007-10-07 21:15
                            回复
                              司马迁良史也,亦性情中人。

                              前四史中,酷吏不一定是贬义,这个是要注意一下,

                              再者,商鞅虽亡,秦不易其法,终灭六国;

                              又以不易其法,终至二世而绝。

                              后代之帝王将相,惩于秦之速亡,欲马下治天下,

                              此亦后世治国不以法而号以德耳。

                              从商鞅、诸葛亮,乃至包公、海瑞、曾国藩……

                              法家从不曾绝,特不显耳。


                              18楼2007-10-12 14: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