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排一】
青少年应接受的性教育应是什么模式?
我们明白,社会需要与时俱进,对于未来会成为社会建设中坚力量的青少年,更需要性方面积极正面的引导。这就需要合理科学的性教育去实现。
在此之前我们需了解性教育的重点和目的——决不在于守贞,而在于正确地对待性。所以它不应该是一种禁忌教育,而是在充分关注社会性秩序的前提下,着重关心着社会每一个成员的性权利。
可惜的是,我国现今的性教育是比较矫枉过正的,具体操作往往采用恐吓的形式。
性学家方刚曾概括了恐吓式性教育的三大特征:第一,只讲关于性的负面信息,专讲性会让人得病。一些放映的视频里面充斥着性病就和艾滋病的恐吓。第二,夸大关于性的负面信息。似乎只要有婚前性行为,就必定有悲剧发生。甚至个别案例称,有婚前性行为的人80%婚后都会离婚。第三,偷换婚前性行为的概念。与“淫荡”“伤害”联系起来。不安全的性行为才会对人造成伤害,与是否结婚关系并不大。
笔者认为,性本是天赋人权,而现有的性教育却与之背道而驰。爱情整日为人们所歌颂,而自然而然的性却躲在后面被人们遮遮掩掩见不得光,将其“妖魔化”和“羞耻化”,这岂不是很荒唐?
显然,若想真正保护青少年的性安全, 应将实践重点放在“负责任地对待性”“安全性行为”“做好避孕措施”“强调自尊自爱平等自愿的性原则”等。以充实的生理学知识代替单单说“不”的道德教育的话效果更显著,也是更能令人接受的。
另外,性教育也理应包括性少数群体的相关知识了解,最大程度减少性偏见,在此基础上尊重性少数群体。
如果性教育不能达到普及全面客观的性知识、倡导健康而坦诚的心态、对青少年性需求做出最有效的疏导。所谓的性教育就是一句空话,甚至会是弊大于利的性教育。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