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儿理论》
作者: (美)葛尔罗宾
译者: 李银河(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酷儿理论是对社会性别身份与性欲之间关系的严重挑战。它的前身是各种与同性恋有关的理论;它的哲学背景是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理论;它的终极目标是圆满解决性别和性倾向的问题,创造新的人际关系格局,创造人类新的生活方式。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和译著有:《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性社会学》(译著)、《现代社会学入门》(译著)、《现代社会研究方法》(译著)、《女性权利的崛起》、《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性恋文化》、《性的问题》)
李银河:《酷儿理论》一书是我的一部译文集。其中所有的篇章都是我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参加性别问题研讨班期间搜集到的。那个研讨班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这本译文集就是我对那个研讨班的一个记忆方式。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西方那些在性和性别领域的越轨分子(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易装者、虐恋者等)开始自称为“酷儿”、“酷儿理论”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关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越轨行为的理论。在我看来,酷儿形形色色,酷儿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自由地生活。我愿意这本书像一股自由的飓风,吹开中国人拘谨、压抑、麻木的心灵之窗,使我们从此能够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呼吸。
有关酷儿
作者:小明
性别本身是被建构的。从来没有天生的男人或者女人,这并不否认两性间存在的生理的差异。而在如今男女社会分工日见模糊的时代,在这个鼓励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年代,两性间的差异实际上已经被无数个体间的差异所取代。我们看到不是像公厕一样分成两群的“男人”和“女人”,而是各不相同的“这一个”和“那一个”。
性别的建构意识无形地潜伏在每个人意识的角落里。当一个母亲怀上一个孩子的时候,她可能就开始在设想孩子的未来,如果是女孩,我希望她怎样;如果是男孩又希望他怎样。女孩要温柔漂亮,男孩要事业有成。很难想象一个母亲会希望自己的女人成为秋瑾,希望儿子成为程蝶衣。她会说:“女孩怎么能弄得全身是泥?”或者“男孩子怎么还好意思哭鼻子,害不害臊!”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有阳刚的女人,也有阴柔的男人。世界并非黑即白,那大片灰色的阴影过渡地带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省略了。
我们希望自己过得好,同时也必须让别人也过得好。数字化时代的网络已经把人固定为网络构成的一个个节点,牵一发而动千军,谁也无法逃离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宽容和接纳多元的生命及其生存方式应该是现代人必备的生活常识。歧视酷儿者担心的是自身所仰仗的男权异性恋霸权,在酷儿这些另类的叛逆者主动在角色认同上倾向处于弱势女性的情态下,而遭到最终颠覆。
需要警惕的是,不能以一种霸权来取代另一种霸权,不能以边缘的姿态来获取所谓“时尚”的噱头,从而遮蔽现今在努力争取自身权利中的种种艰难和困境。酷儿是性别简单两元对立的解构者。与性别相关,也与性爱相关。在相对日见宽松的环境下,摆脱婚姻制度牵制的酷儿,面对着异性恋婚姻家庭子女遮蔽下的更为直接的情爱的困境。有了自由,也必须懂得限制。自由需要倾情投入,需要理智选择,它与放纵无关。放纵后的虚无必将给放纵者致命的一击。
作者: (美)葛尔罗宾
译者: 李银河(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酷儿理论是对社会性别身份与性欲之间关系的严重挑战。它的前身是各种与同性恋有关的理论;它的哲学背景是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理论;它的终极目标是圆满解决性别和性倾向的问题,创造新的人际关系格局,创造人类新的生活方式。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和译著有:《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性社会学》(译著)、《现代社会学入门》(译著)、《现代社会研究方法》(译著)、《女性权利的崛起》、《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性恋文化》、《性的问题》)
李银河:《酷儿理论》一书是我的一部译文集。其中所有的篇章都是我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参加性别问题研讨班期间搜集到的。那个研讨班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这本译文集就是我对那个研讨班的一个记忆方式。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西方那些在性和性别领域的越轨分子(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易装者、虐恋者等)开始自称为“酷儿”、“酷儿理论”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关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越轨行为的理论。在我看来,酷儿形形色色,酷儿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自由地生活。我愿意这本书像一股自由的飓风,吹开中国人拘谨、压抑、麻木的心灵之窗,使我们从此能够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呼吸。
有关酷儿
作者:小明
性别本身是被建构的。从来没有天生的男人或者女人,这并不否认两性间存在的生理的差异。而在如今男女社会分工日见模糊的时代,在这个鼓励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年代,两性间的差异实际上已经被无数个体间的差异所取代。我们看到不是像公厕一样分成两群的“男人”和“女人”,而是各不相同的“这一个”和“那一个”。
性别的建构意识无形地潜伏在每个人意识的角落里。当一个母亲怀上一个孩子的时候,她可能就开始在设想孩子的未来,如果是女孩,我希望她怎样;如果是男孩又希望他怎样。女孩要温柔漂亮,男孩要事业有成。很难想象一个母亲会希望自己的女人成为秋瑾,希望儿子成为程蝶衣。她会说:“女孩怎么能弄得全身是泥?”或者“男孩子怎么还好意思哭鼻子,害不害臊!”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有阳刚的女人,也有阴柔的男人。世界并非黑即白,那大片灰色的阴影过渡地带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省略了。
我们希望自己过得好,同时也必须让别人也过得好。数字化时代的网络已经把人固定为网络构成的一个个节点,牵一发而动千军,谁也无法逃离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宽容和接纳多元的生命及其生存方式应该是现代人必备的生活常识。歧视酷儿者担心的是自身所仰仗的男权异性恋霸权,在酷儿这些另类的叛逆者主动在角色认同上倾向处于弱势女性的情态下,而遭到最终颠覆。
需要警惕的是,不能以一种霸权来取代另一种霸权,不能以边缘的姿态来获取所谓“时尚”的噱头,从而遮蔽现今在努力争取自身权利中的种种艰难和困境。酷儿是性别简单两元对立的解构者。与性别相关,也与性爱相关。在相对日见宽松的环境下,摆脱婚姻制度牵制的酷儿,面对着异性恋婚姻家庭子女遮蔽下的更为直接的情爱的困境。有了自由,也必须懂得限制。自由需要倾情投入,需要理智选择,它与放纵无关。放纵后的虚无必将给放纵者致命的一击。
![](http://www.douban.com/mpic/s23087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