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故事结构问题
有人说,中国的观众是靠电视剧培养起来的,电视的故事化成为节目生产的一种泛文化背景。但是,《变形计》最大的优势不在其故事性,正如上文所说,除了真实,出乎意料的情节和悬念最能吸引观众。
现状:
国外的真人秀,最大的噱头就是显露人性中的弱点。但在我国,国情不允许暴露人性恶,观众情感上也难以接受,湖南经视的《完美假期》就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因此,《变形计》主打“情感营造共鸣”,走煽情路线。
从节目的风格来讲,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按照时间顺序,不刻意运用剪辑技巧去人为营造矛盾。这种讲述方式能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故事设置的环境里,真心感动。但是,煽情容易走向疲惫。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缺乏高潮的设置。而且,由于互换的结果一般只能皆大欢喜,长此以往,容易落入一种模式,没有悬念。
预告太平淡。没有抓住观众眼球的亮点。同题材的选择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如何突出不同之处,突出冲突和悬念。如果连预告都平淡如水,自然也激不起观众的收视欲望。
在遥控器时代,观众平均每5秒钟换一次台,《变形计》开头的不紧不慢极有可能流失大批观众。就算后面有精彩的内容也无法使观众看到。《变形计》的开头很需要加强制作。
对策:
《变形计》比较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它将社会热点,社会责任融入节目中。社会责任是重要,但不要刻意标榜得多么以天下为己任,这种矫揉只会使人反感。节目的内容是主体,社会责任感是由选题的特殊性衍生出来的,只是我们没有回避,这种不经意间产生的震撼是巨大的。让故事本身说话,而不是解说词的刻意拔高,这才是《变形计》剧组应该努力的方向。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商,魔弹论的时代早已过去,现代观众面临如此众多的节目,只有真诚用心之作才能使他们驻留。因此,节目首先要把好看作为第一追求目标。
正如《变形计》的负责人李泓荔所说,“媒体再也不能等着故事发生,再也不能平平淡淡地记录生活,电视人应该制造戏剧性。”这里的戏剧性不仅仅意味着可以制造一些冲突,还意味着可以在拍摄过程中和后期制作的时候运用一定的技巧,激起高潮。
在这一点,《变形计》已经有意识地在运用,一般解说词每隔5分钟就会有一个小小的悬念或者冲突,吸引观众不断的看下去。但还远远不够。注意,观众看这个节目的最大期待就是希望有“真实”的“出其不意”的故事发生。由于是生活体验和互换,新奇的体验会给观众带来收视的期待,每集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为什么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呢?
首先,在每季预告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些事实提炼出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开头前两分钟一定要留住观众,高潮可以适当提前预告,设置悬念,要像电影一样制作。然后在播放的时候,以几个故事为中心设置高潮点。可以打破一定的时间顺序,按照情节的重要性和新奇性来重构整个故事。
其次,营造节奏感,避免平铺直叙。将不重要的地方一笔带过,重要的有看点的故事可以集中表现,特写,多机位多角度的同步拍摄。在紧张时,加快换帧频率,配以烘托氛围的音乐,形成电视剧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变形计》还做的很不够,很有一些可以激起高潮的情节被轻描淡写,降低了观众的收视期待。
总之,目前以时间为顺序的叙事方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进行故事的重构,制造戏剧性和悬念是保证收视的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