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三国吧 关注:39贴子:1,269
  • 6回复贴,共1

以汉侍魏者,子扬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父普,母修,产涣及晔。涣九岁,晔七岁,而母病困。临终,戒涣、晔以“普之侍人,有谄害之性。身死之后,惧必乱家。汝长大能除之,则吾无恨矣。”晔年十三,谓兄涣曰:“亡母之言,可以行矣。”涣曰:“那可尔!”晔即入室杀侍者,径出拜墓。舍内大驾,白普。普怒,遣人追晔。晔还拜谢曰:“亡母顾命之言,敢受不请擅行之罚。”普心异之,遂不责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晔可以算是真正的汉室宗亲。光武之子,刘延之后。要知道刘玄德自称是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样算来,刘晔是东汉宗亲,而玄德兄只是西汉血脉,年头太久。但是这哥们竟然跟随曹操一生,不仅历仕三朝,而且还受到重用。不得不说,确实有过人之处。
从上面一段记载中知道,这哥们确实是个猛人。刘晔老妈临死的时候,告诉他兄弟两个说,你老爸的那个手下不是个好东西,长大了务必要弄死他。那年这哥两一个九岁,一个七岁,加一块才十六。而这位老母的遗言没有交代给他老爸刘普,却是交代给两个小孩子,看来这位老妈也是个人物啊。
过了六年,刘晔长到十三岁,就等不及了。这哥们是个急性子,于是找到他哥说,老妈说的那事,可以做了。他哥于是就说,行,那就做吧。兄弟两一个都不含糊,随便就干掉了那个侍者,杀完了还不忘去坟前告诉老妈一声。这事被刘普知道了,派人去追。晔还拜谢,就是说刘晔回到家,向老爹说明情况,我是死去的老妈的遗言,请你罚我没有跟你说就直接行动吧。在刘烨看来,杀死侍者是没错的,我最多就是没提前跟你打招呼而已。这下,连他老爹也服了,“异之,遂不责也”
预言家许劭先生在扬州避难,说这个刘晔有佐世之才。刘晔后来的表现,再一次证明了许子将所言非虚也。


1楼2013-09-02 14:53回复
    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馀,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於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众皆惊怖,走还营。营有督将精兵数千,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内晔。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相与耳。”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原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於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於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踧,遂奔太祖。
    刚开始的时候,刘晔似乎是看好郑宝的。我记得鲁肃传里面,刘晔曾经建议鲁肃投奔郑宝。
    郑宝虽然实力强大,想迁徙百姓去往江东发展。刘晔在当时扬州算是高族(汉室之后),所以郑宝便想把他拉上一条船。刘晔开始明白了,郑宝是靠不住的。
    曹操的到来,使刘晔看到了一个机会。当时曹操的身份是使者,郑宝当然是要来拜见的。刘晔于是就准备来一出“鸿门宴”。可惜手下人不给力,于是刘晔自己动手砍死郑宝。
    “营有督将精兵数千,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内晔。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砍死老大,并且收服了数千精兵,不得了。
    刘晔觉得自己毕竟是汉室之后,如今汉室渐微,不想拥兵自重。(跟刘大耳皇叔的做法截然相反啊)
    第二件事
    刘勋当时江淮的势力很大,孙策视之为眼中钉。于是,想了一个很恶毒的主意,就是用钱来诱惑刘勋去攻打上缭,然后来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惜,刘勋不听子扬之言。刘晔于是投奔曹操


    2楼2013-09-02 15:30
    回复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太祖还,辟晔为司空仓曹掾。
      刘子扬,其实一直都是战略型人才,而且每次都眼光独到,对形势看法极准。可惜曹操多不从其言。


      4楼2013-09-02 15:42
      回复
        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大军遂还。
        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刘备蜀中初定,曹操入驻汉中,若按照刘晔之言,说不定也就没有诸葛和姜维的北伐了。第一次不听,错失良机。
        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众降。达有容止才观,文帝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晔以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文帝竟不易,后达终于叛败。
        傅子曰:初,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倾心交之。其后孟达去刘备归文帝,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晔一见讽、达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这一次是曹丕,文帝不易,造成孟达的反叛


        5楼2013-09-02 15:50
        回复
          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籓。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
          (不得不说曹魏虽然对于刘晔的意见,多数是只听不从,但是给他的待遇还是不错的。
          对于这次夷陵之战的分析,我忍不住要为其鼓掌叫好。不仅准确地预料了刘备必将向吴兴师问罪,而且一眼看穿了孙权称臣的阴谋。如若魏蜀夹击,东吴必危。即使有陆逊,恐怕也无能为力。
          可惜,曹丕反应太慢,等到刘备大败,东吴翻脸不认人的时候,为时已晚矣!


          6楼2013-09-02 16:00
          回复
            晔在朝,略不交接时人。或问其故,晔答曰:“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仆在汉为支叶,於魏备腹心,寡偶少徒,於宜未失也。”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有间,为大鸿胪,在位二年逊位,复为太中大夫,薨。谥曰景侯。
            (刘晔不敢与大臣结交过多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己尴尬的身份。身为汉室之后,却在曹魏的心腹,所以不得不如履薄冰。估计从曹操到曹丕以至于曹睿,对他的意见多不采纳,身份的原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
            傅子曰: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因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因曰“不可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於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於俗,卒不能自安於天下,岂不惜哉!
            (我觉得这当中有两个地方比较值得玩味,先是曹睿与杨暨的争论,虽然是帝之亲臣,但是竟然敢跟皇帝争论,并且还要找刘晔对质,第二个是刘晔被找来对质,对皇帝的态度竟然是“晔责帝曰”,而且最后皇帝的态度是“于是帝谢之”。
            刘晔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所以不得不讨好两端。作为一个呆在篡汉自立的魏国的汉室后裔,刘晔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可惜,刘晔最终因此而被疏远,忧郁而死


            9楼2013-09-02 16:38
            回复
              好贴…好贴…插楼…你不介意吧…哈哈…嘎嘎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9-02 1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