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吧 关注:1,015,466贴子:44,164,037

湖南历史名人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湖湘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成古自今,无数三湘儿女,勤勉博学,胸怀家国,每于国家危难之际,大量怀经世致用之楚材脱颖而出,救国难于水火.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今发此贴,砌千丈楼,缅怀英灵,以表纪念.同时希望吧友多来瞻仰,成而激励志气,众志成城,护卫以平等仁爱快乐为主题的湖楚新文化,并使之大放异彩.


1楼2007-08-13 11:19回复
    • 59.49.196.*
    好帖


    2楼2007-08-13 13:16
    回复
      • 61.150.201.*
      每于国家危难之际,大量怀经世致用之楚材脱颖而出
      讲得好啊


      3楼2007-08-13 13:23
      回复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订,安化县小淹乡人。从小勤奋好学。嘉庆七年(1802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史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亲书“印心石屋”匾赐之。1839年6月病逝于南京。 

        陶澍从小才智过人,10岁时乡上油榨开业,拟请人写一幅大红对联志庆,连请几位秀才作联,主人都不满意,陶澍毛遂自荐,稍为思考一挥而就: 

        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此联气势宏伟、珠联璧合,令乡亲刮目相看。 

        陶澍为官期间,在除恶安民、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革新盐政,整治治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上作出了较大贡献。且著文赋诗,造诣不浅,书画兼长,为后代留下了不少佳作,蓍有《印心石屋诗抄》、《靖节先生集》、《陶文毅公全集》传世。在他为官过的地方,民间流传着不少故事,《陶澍私访南京》作为淮剧的传统保留剧目,百看不厌,常演不衰。 

        清代两江总督林则徐曾作一联挽陶公,对陶澍作了这样的评价: 

        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 

        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8楼2007-08-14 10:46
        回复
          • 58.45.133.*
          最重要的几个人物没有写啊
          李东阳
          王夫之
          魏源
          加上
          周敦颐

          这几个才是湖湘文化的奠基


          11楼2007-08-14 10:52
          回复
            • 58.45.133.*
            最重要的几个人物没有写啊 
            李东阳 
            王夫之 
            魏源 
            加上 
            周敦颐 

            这几个才是湖湘文化的奠基


            12楼2007-08-14 10:52
            回复
              对啊 我开始打算想先成湘军的几个主要将领写起的
              谢谢提醒


              13楼2007-08-14 10:55
              回复
                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补充资料:周敦颐/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楼2007-08-14 10:59
                回复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

                  “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鹊起,远扬海外。进入唐朝,更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但欧阳询自己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

                  有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旁见到一块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章草石碑,看了几眼,觉得写得一般。但转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书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个水落石出。于是伫立在碑前,反覆地观看了几遍,才发现了其中精深绝妙之处。欧阳询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竟达三天三夜之久。欧阳询终于领悟到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美观止。

                  常见欧书碑刻有:

                  1、《九成宫醴泉铭》:楷书,是欧阳询的代表作,学欧书多以此为范本,魏征撰文,唐大宗贞观六年。公元623年)立碑。书法严谨峭劲,不取姿嵋之态。

                  2、《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也称《温彦博碑》:楷书,书此碑文时,已80高龄。唐大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

                  3、《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楷书,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碑藏于陕西西安。

                  4、《化度寺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楷书,是欧阳询得意的作品,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立。

                  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其“八决”为:(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坚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相关碑帖: 

                  化度寺碑 

                  九成宫醴泉铭 

                  虞恭公碑 

                  张翰思鲈帖 

                  皇甫诞碑 

                  梦奠帖 

                  卜商帖

                  正草千字文

                  行书千字文


                  18楼2007-08-14 11:03
                  回复
                    湖南明清学者特别有气节.象李东阳,王夫之,魏源,周敦颐,谭嗣同
                    这些都是中国文人的典范,现在这样的文人太少了


                    19楼2007-08-14 11:04
                    回复
                      今天打此为止,曾经看了凤凰卫视的帝国斜阳湘军东征录,
                      觉得窦文涛讲解的非常好,那个时代的的那些事那些人,
                      通过他生情并茂,娓娓道来,变得活灵活。湘军并教科书上
                      统治阶级的帮凶,而太平天国只是一个虚幻的梦,要在当时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推行所谓的变了味的拜上帝教是根本
                      不现实的,况且太平天国还没统一全国,多如牛毛的‘王爷’
                      就已经腐朽。而湘军领袖们,气节非常高尚,为官很廉洁,比起
                      现在大部分的官员,他们更加勤政清廉。


                      23楼2007-08-14 11:50
                      回复
                        • 59.49.199.*
                        近代湖南人的可贵在于他们的对国家的责任感.当代湖南人的可贵应该在于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他们在寻找的突破点就是力图在参与全球性的新文化创造中扮演不二的角色.


                        24楼2007-08-14 15:19
                        回复
                          仇 亮 
                           
                           (1879-1915)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湖南省湘阴县人。原名式匡,字蕴存。1900年(德宗光绪二十六年)肄业于长沙求是书院。1903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士官学校,学习陆军。1905年,参加同盟会,被推为湖南分会会长。《民报》创刊编辑。1909年归国,在清政府军谘府任职。次年任山西督练公所督练官,赴太原。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他发动山西新军响应,围攻巡抚衙门,击毙巡抚陆钟琦,并与吴禄贞联合,谋攻北京,因吴被刺未果。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部军衔司司长。后到北京,主办《民主报》,反对袁世凯和进步党。“二次革命”时,到南京赞助孙中山讨袁,失败后由大连潜入北京,被捕遇害。


                          26楼2007-08-15 10:43
                          回复
                            杨守仁
                            杨守仁,原名杨毓麟,字笃生,同盟会会员,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其所著<新湖南>与邹容著<革命军>、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同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性著作.他极力主张暗杀,毕生致力于炸弹之研制,在革命党人中享有盛誉.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在英国利物浦蹈海殉国.这一事件和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湾投海而死一样,在革命党人中引起强烈反响.然而关于杨守仁蹈海的具体日期,各种著述却是众说纷纭.


                            29楼2007-08-15 1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