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广场吧 关注:65贴子:202
  • 10回复贴,共1

【广场介绍】上海文化广场历史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海文化广场概述】上海市“人民文化广场”筹建于1952年4月,由原逸园跑狗场改建而成,同年12月改称“文化广场”,是上海重要的群众性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之一。1969年12月,舞台、会场和部分展览馆毁于大修时发生的火灾,1970年恢复重建。1992年改组为文化广场实业公司。2005年9月文化广场改造工程启动,2011年9月23日,新落成的“上海文化广场”正式对外开放。上海文化广场曾在上海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担当重要角色,在传播主流文化、高雅艺术,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重建后的上海文化广场将集现代演出、艺术展示、文化体验于一身,以音乐剧演出为主线、各类时尚经典艺术为辅线,努力孵育并营建音乐剧发展的艺术舞台,引领文化休闲业态,以臻特色鲜明的地标性文化艺术中心。


1楼2013-05-31 17:17回复
    【文化广场的前世今生】
    逸园就是大多数上海人熟悉的文化广场的前身2005年,上海的老旧建筑被拆除改建。2010年,一座有2011个座位的的亚洲最大的地下音乐剧剧场已经建成。新文化广场将成为新世纪上海的一个新的文化地标。让我们从人们的记忆中去追溯文化广场的前世今生。


    2楼2013-05-31 17:24
    回复
      逸园有座跑狗场,逸园不仅仅跑狗
      跑狗场是法国人创办的,在上海是一个很大的赌场。如今原有的逸园跑狗场,已经几度变迁,文化广场也变身为亚洲最大的音乐剧剧场了。近代世界的赌狗业产生于英国,20世纪20年代,它跑到了东方,跑进了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1928年,一个名叫邵禄的法国商人,在法租界的这个地块上,开办了逸园跑狗场,这就是后来文化广场的前身。逸园跑狗场的英文名称是CANIDROME,它的中文谐音是“看你穷”。的确,当时因跑狗赌博而输的倾家荡产的大有人在。而对跑狗场的老板,那就是“看他富”了。仅在1983年,这个跑狗场的账面利润就达到360万银圆。由于人们都习惯性地把逸园叫成跑狗场,后来很多人就以为逸园只是跑狗。其实逸园的名堂很多,它还有旅馆,餐饮,舞厅,球场,露天电影等,是当时上海滩上很有人气的休闲娱乐场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租界收回了,赌狗业在上海被禁了,但逸园并没有萧条和破落,还是歌舞升平。逸园还有一个标准化的足球场,这是上海最早记录足球比赛的珍贵史料。



      3楼2013-05-31 17:25
      回复
        曾用名:人民文化广场
        五十年代初,当时文化广场虽然没有经过改造,已经成为了上海市当时重要的一个政治集会场所。在解放初期新生的人民政府,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大会场,把人心凝聚起来,发动和引领上海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将露天的逸园改造成能遮风挡雨的大型室内活动中心迫在眉睫。1952年4月,经陈毅市长批准,将把逸园改建成文化广场,当时最早的名称是“人民文化广场”。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文化广场”。1954年文化广场建成了能容纳一万五千人的大会场,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全上海最大的舞台。文化广场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大,二是简朴,三是多功能。改建后的文化广场,还开辟了7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展览馆,以及图书馆,阅览室等。尽管在文化广场的正式名称中,原有的“人民”两字被省略了,但是它的群众属性却是明明白白的。当时上海的人口总数600多万。而文化广场每次开会或演出,全上海差不多每四百人中,就会有一人来到文化广场。


        5楼2013-05-31 17:27
        回复
          亲历者的深情回望
          据文化广场退休的工作人员回忆,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除了毛主席以外,其他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来过文化广场,向上海人民作报告和上海人民见面。


          6楼2013-05-31 17:27
          回复
            从文化广场到人民大会堂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风靡上海的文化盛事,大多在文化广场举行。1955年,由世界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领衔的苏联莫斯科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来到上海。人们在文化广场如痴如醉地欣赏到了乌兰诺娃的高超演技。解放初期,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交流比较多,一出来要演出总归是文化广场,市府大礼堂那时候还算是小的,总工会大礼堂最多也不过坐两千人,文化广场可容纳一万多人了。1964年6月16日陈毅副总理,陪同正在上海访问的坦桑尼亚总统,在文化广场看了演出,大歌舞同样感动了外宾,当年的上海文化局局长孟波,就是这段往事的亲历者和知情者。陈毅副总理看了以后,他说中央也在考虑建国五十周年究竟搞什么节目。1964年7月13日晚,访问缅甸刚刚回到上海的周总理与陈毅一起观看了上海文艺工作者演出的大歌舞,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和陈毅连夜召集上海文化局孟波等领导,酝酿赶在国庆之际,在北京也上演一部类似的大型歌舞作品。艺术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在《党的文献》中登载了,1965年1月8日,周总理在《东方红》导演团座谈会上的讲话,周总理说“大歌舞的上演比较仓促,它是受了朝鲜的大歌舞的影响,在上海的大歌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我们饮水要思源,不能忘记朝鲜,上海的大歌舞是先导“。文化广场场地很大,柱子不少,坐在柱子背后或场子后排的观众看不见或看不清舞台上的演出,但是人们还是如潮水般地涌入文化广场,把观看演出作为自己盛大的节日。


            7楼2013-05-31 17:29
            回复
              不用柱子托起上海最大的屋顶
              在文革岁月中,上海的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凭借重建的机会想方设法,去追赶建筑科技的世界先进水平。很希望创造一个国内也很特别的,功能比较先进的建筑。提出换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中间的柱子全不要把它放到两边去,变成一个大空间,后来定下了顶棚用双向网架结构,就是六根管子接在一个接头上,就用钢球和管子焊接起来。它这个工程特点一个是全部焊接,超声波检验,超声波探伤。当时有五千多平方米,网架整体吊装,吊在高空,然后平移放在两边的柱子上面。当时这种施工技术,也是上海工人的一种创新。当时我们国家大型设备没有,好像史无前例,而且要求二十只吊点,速度要同步的,所以当时还是用计算机来控制的。经过83个日日夜夜的奋战,1970年10月,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文化广场建成了,和老的建筑相比,重建的文化广场中间,不用一根落地立柱照样擎起了上海最大的屋顶。观众座位从15000个,压缩要了12000多个。原先文化广场的两边都是漏空的,重建后成了全封闭式的建筑,从1971年起,没有了柱子的文化广场,从原先政治集会为主的大会场,慢慢地向以文艺演出,为主的大剧场转身。



              9楼2013-05-31 17:32
              回复
                “卖花姑娘”让文化广场哭声一片
                1973年5月,朝鲜平壤歌剧院,首次来到上海,在新建的文化广场演出了大型歌剧《卖花姑娘》,当年只能翻来覆去看几个样板戏而对文艺很饥渴的上海民众,像潮水般地涌入文化广场。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听到唱《卖花姑娘》这个歌曲。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中国发生了两件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件,一是四人帮的被粉碎,文革结束了,二是改革开放的兴起。
                1977年11月24日,上海教育界的干部和师生代表,一万两千多人在文化广场举行大会,揭批四人帮的罪行。


                10楼2013-05-31 17:33
                回复

                  没有工商执照的证券市场
                  1992年的夏天已经冷落的文化广场突然热闹了起来,人们涌向文化广场不是来看演出的,而是来炒股的,此时的文化广场,成为了上海临时的也是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当时的证券经营网点只有5,6家,大量的外地股票到上海上市,这个交易的管道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当时上海交易所就找到上海像文化广场那样能容纳大量投资者进行交易的这么一个场所。当时的时候把文化广场的椅子全部拆光,拆光以后拿了很多铁栅栏,全国各地几十家金融机构画地为牢,投资者进来以后就在这个地方进行股票交易。放在现在这个比较规范的市场来看,这是不可思议的,的少年时我们的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12楼2013-05-31 17:34
                  回复
                    上海最大的花市
                    当年上演的《卖花姑娘》和后来建成的上海最大的卖花市场,成为了一大巧合。1997年精文花市开进了文化广场。这个花市最后做的那么成功,不但是上海而且在全国,甚至是世界上都是小有名气的。文化广场的不断转型,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的上海人,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和诉求。花市尽管兴旺,但文化广场还是期盼着它的下一次华丽转身,这也正是建设文化大都市的上海的期盼。


                    13楼2013-05-31 17: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