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香笺吧 关注:115贴子:3,110

【周末档】(第四周)问世间情为何物---走进被埋没的奇才元好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5-10 23:40回复
    没发完前请勿插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5-10 23:41
    回复
      一,作者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 号遗山,太原秀容 (今山西忻州)人 ;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 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 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 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 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 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 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 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 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 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 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 中州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5-10 23:44
      回复
        二,作者生平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 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
        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 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 拓跋余)。后来,后来的祖先又随北魏孝 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 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 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 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 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官忻 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 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 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 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 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 )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 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 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 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 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 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 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 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
        元好问

        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 的阶段:
        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 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 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 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 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 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 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 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 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 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 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 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 的不良癖好。
        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 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 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 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 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 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 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 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
        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 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 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 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 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 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 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 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 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 等恶梦般的生活。
        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 ,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 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 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 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 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 。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 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 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 ,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 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 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 )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 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 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 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 渐转变。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5-10 23:48
        回复
          顶一个


          6楼2013-05-11 00:23
          回复
            《鹧鸪天》
            颜色如花画不成。 命如叶薄可怜生。 浮萍自合无根蒂, 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 海枯石烂古今情。 鸳鸯只影江南岸, 肠断枯荷夜雨声。
            作品赏析 【注释】: “薄命妾”即“妾薄命 ”,乐府杂曲歌辞 名,见《乐府诗集》卷六十二 。曲名本 于《汉书·外戚传》孝成许皇后疏“妾薄命 ,端遇竟宁前”(竟宁,汉元年号 )。李 白等曾用这个乐府旧题写过乐府诗,咏 叹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元遗山取乐府 旧题之意,谱入《 鹧鸪天 》词,也表现 了同样的主题。词中首先用“如花”写女 性的颜色”美,而以“画不成”加以强调和 补充描绘“ 美 ”的程度。作者在略一交 代“颜色”之后,即以逆笔用比喻的手 法,一连三句描述这女性的“薄命,三句 三个层次。“命如叶薄可怜生,”总写薄 命 ,用“如叶”形容其薄,扣题。因其命 薄,所以可怜,“生”,语助词。三四两 句,分别从两个方面写其“ 薄命”,第三 句,再取“浮萍”作比,写身如飘萍 。“无 根蒂”,即生活无定,且毫无社会地 位,“自合 ”,是说命运注定,语似平 常,而作者对这种命运愤懑之情,却暗 含其中。第四句又取“杨柳”作比,写其 送往迎来的身世。杨柳是离别的象征, 故人折柳赠别。杨柳还有“迎来”的一 面,这一句,意在显示这女性的身世 , 从以杨柳喻其送往迎来的特质看,她可 能是个妓女,这与上句的“无根蒂”正好 相合。词人把这位女性推到如此地步, 正是为了极写其“薄命”。“谁教”一词,用 得很好,它既表现了这女性对自己“薄 命”身世的哀怨,同时也表现了她的觉醒 ,这自然也是作者的觉醒 。其思想感情 较上句的“自合”显然浓烈而明朗得多 了。下片后三句转入抒情。言这女性命 虽薄,而情却深。“海枯石烂”,即言其 情深而执着。但是,由于命运不好,不 得与心目中的情人团聚,如同鸳鸯不能 成对,孤身只影,凄然于“ 江南岸”。这 里也是再次写她的薄命。是极痛苦悲惨 的 ,故结句乃有“ 肠断枯荷夜雨声”之 说。这一句是就前句意思加以渲染烘 托。夜雨淅沥,敲打着枯荷,形成了一 种极为凄凉的境界,身在其境的“鸳鸯只 影 ”,怎么能不“肠断”呢”这一句,绘形 绘声,再次为薄命人的悲惨遭遇传神写 照。 这首词,几乎句句运用比喻,把“薄 命”这样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写得有形有 色,化抽象的意识为具体的形象,这是 本词用笔的高招。另外,这首词似有其 寄托意义,寓有作者的自我身世之感。 从“鸳鸯只影江南岸”看,此词似作于词 人南渡之后,时值金朝垂危,国运和词 人命运皆如飘萍。作者思国念家,情缘 不断 ,正是词中所说的“海枯石烂古今 情”。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对元遗山的 这首词,似应当透过其表面形象,深入 认识其寄托意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05-11 06:58
            回复
              点绛唇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 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 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赏析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 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 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 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 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 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 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 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 妙。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 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 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 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 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 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 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 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 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 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 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 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 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 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 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 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 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 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 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 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 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 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 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 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 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 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 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 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 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 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 着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3-05-11 07:39
              回复
                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元好问词作鉴赏  由词题不知,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元好问自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乐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这里的“老尽”蕴含着作者对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不由不发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但更为悲壮。作者的一腔幽怨无人共语,有英雄独立的悲凉,《远目送归鸿》有稽康”月送证鸿,手挥王弦“(《赠秀才入军》和贺铸的恨登山临水。和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六州歌头少年侠气》(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上片言情,下片说理,英雄无奈,只好作自我宽慰语:“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功名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洗歌美酒,天伦至爱,才是人间乐事呀。所以词最后,作者发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的感慨。这也正是他在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理想行当国孝无恢复之谋的现实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失望情绪交织而构筑成情绪。


                25楼2013-05-11 08:44
                回复
                  青玉案
                  落红吹满沙头路。  似总为、春将去。  花落花开春几度。  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  镜中冉冉韶华暮。  欲写幽怀恨无句。  九十花期能几许。  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
                  元好问词作鉴赏  此词描写的是暮春景色,暮春时节,春花已泻,狼藉满路,大好春光已逝去,只有那多情燕子,追逐着春光,飞翔于花丛柳绿之间。而铜镜前人儿不知不觉已韶华暮,容颜已老。花开花又落,人生几度春,词人不觉发出“九十花期能几许”的哀怨。此景无可追,此情无可待,只能对红饮酒,独自品尝这孤寂的雨季。全词塑造一种低沉幽怨的气氛,使人读来,无限神伤。  上片写暮春时节的景象,最典型的就是落红满路。“落红”后三句,起首描写满庭的鲜花被风吹落,似乎是说春天即将过去,这不由使词人想到花落花开,年复一年,自然之则,人力难为。“多情”三句,面对这春光消逝的场景,只有多情的燕子,不管花开花落,仍在执着的追逐春光。“燕”子其实比喻对生活充满乐观精神的词人。燕之于人更显词人高古的奇思梦想。  下片由落红转入词人对人生的慨叹。“镜中冉冉韶华暮”后三句,“韶华暮”指青春年华已走到暮年。“欲写幽怀”表明作者曾经满怀豪情壮志,但“恨无句”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因而作者只能哀叹“九十花期能几许呢?一卮芳酒”后三句。面对时光消逝,青春已逝的局面,作者又想起自身的痛苦。功业难为,而时其发妻英年早逝,给他心灵都带来创伤。眼见落花纷坠,红消香断,作者饮酒不是在哀悼落红的早谢,也会想起早逝的亡妻。情怀忧伤,寂寞之至,难以言表,只能以一卮芳酒,一襟清泪,来面一窗暮雨。含意之深,非细品难为人知。  这首暮春词原用贺铸的《青玉案》词原韵,但婉转曲折的笔调,幽怨难言的情怀,都非贺词所能比较。因而可套用况周颐的话来说:“有难状之情,令人低徊欲绝”(《蕙风词话》)。


                  27楼2013-05-11 08:46
                  回复
                    鹧鸪天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  春风都属富家郎。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元好问词作鉴赏  这首词主要是写别情。“候馆”是行人寄住的旅舍,昏灯凉雨是此时与他作伴的凄凉景物。“小楼”是居人所在的闺楼,明月照床衬托出她静夜无侣的孤栖境况。两者对举,构成一种典型的伤别怀人的抒情背景,由此决定了全词的情调氛围。“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分别借用苏轼《蝶恋花》和贺铸《采桑子》词原句,巧成对仗。在这里,多情的是人,无情的是前边两句所描写的环境中的自然之物。这种萧索的时令和孤独的环境,最容易唤起人的离愁别绪。“今夜还如昨夜长”一句,看似说得无谓,却告诉读者两层意思:一是受着相思的煎熬,耿耿难眠,故觉夜长;二是夜夜相思,不止一天了。  下片不再怨天,却转而尤人。“金屋暖,玉炉香”,与候馆、小楼清境相对,不仅标明是富家器物,而且又有金屋藏娇典故潜在的暗示,使人想到富家男女终日厮守,这和词中主人公的孤独况味形成强烈的对比。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谓将象梅花那样熬过寒冬,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然而海棠开时,梅花也就凋零了。在自我宽慰中,希望与悲感交织,一线亮色中仍不免忧郁的灰青。  这是元好问以“鹧鸪天”词调所写“宫体八首”的第一首。元好问于词,似有集大成之意。这八首宫体词,并不像过去的宫体诗那样,偎玉倚香,剪红刻翠,不过偏重于写男女相思之情而已。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几点令人称赏。在构思上,打破了柳永等人写羁旅愁思常用的今、昔、今的三段式,目光专注于眼前情景,把回忆的画面处理到幕后。这样就避开了往日相依相偎耳鬓厮磨的一般化描写,少了点曲折,却更显得单纯恳挚。其次,词的结尾以景结情,语淡情深。景又不似实景,乃近于诗的比兴,置于结尾,淡宕涵浑。其三,这首词擒离词造语,素朴清新,力避绮靡甜腻字面。若“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数句,直是乐府民歌之俊语。凡此诸方面,构成了质朴清纯的风格,依稀晚唐小词风味。


                    29楼2013-05-11 08:48
                    回复
                      鹧鸪天  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元好问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忧国忧民,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其《饮酒诗》说:“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憔悴”、“可怜”,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辞。渔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原却不去饮酒,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  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饮酒了(像阮步兵那样)。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30楼2013-05-11 08:48
                      回复
                        清平乐·太山上作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  涧风来号万窃,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元好问词作鉴赏  蒙古灭金之后,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不愿为官。公元1236年3月,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间写风。风不可见,借物可知,一“号”一“啸”,表现生动。“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醯鸡”也典出《庄子》的《田子方》篇中。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也有这种感受。下句“醉眼千峰顶上”,就写出了如同井蛙脂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当身之所处,眼之所见,心之所感,泊于笔端,于是便有“世间多少秋豪”的顿悟之句。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部意。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是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本小,而百安其为小;泰山本大,而百得其为大,因而大非大,小非小,甚至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了。词人借用此句,本意是要说,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词人此刻正当故国沦亡之时,心情悲伤、惨淡。“世间多少秋毫”一句,实是以旷达掩其苦闷,与上片末句“长松悲啸”意境相同。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风格清脚沉郁,显得自然而精炼。


                        31楼2013-05-11 08:49
                        回复
                          玉楼春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  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元好问词作鉴赏  借咏史以抒怀,本是诗人家数,昭君出塞,又是传统的诗歌体裁。但元好问推陈出新,突破了体裁和题材本身的局限,拓宽和加深了同类作品的内涵。  朔风惊沙,白雁掠霜,词人面对荒凉萧瑟的北地风光,俯仰千古,引入昭君出塞的历史画面。“白雁”在这里,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渲染了情境。白雁一声,报道了霜天的降临,照君就是在这揪心的悲秋时节出塞的。“琵琶肠断”两句,是悬想昭君出塞的情景。后代传说,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则更把昭君的形象诗意化了。“紫台”,即紫宫,指长安宫廷。  诗人思想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下片,过片两句说昭君当初寂寞宫中,无人过问,直到决定嫁给呼韩邪单于。“旧爱”句言昭君一向顾惜自己的美艳容颜。“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引自《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因此而致远嫁匈奴,故翻自恨其有此“玉颜”也。元好问不像前代诗人或后世戏剧家那样。停留在同情和怨愤的情调,而是透过一层,把目光转向那些没有出塞、因而也不被后代诗人注意的千百宫女。言“深宫桃李,自不只谓昭君一人,不妨理解为:广大闭锁深宫的女子,虽然艳如桃李,却只能空自凋谢。年复一年,花开花落,她们只能伴随着迟迟钟鼓、耿耿星河,终此一生。她们并不比王昭君更幸福,而是同样可悲。结尾两句,词人笔锋又转。从黛青的远山,想到昭君含愁蹙恨的双眉;因为有了前两句的铺垫,昭君就成为当时及后代所有宫女的代表,”万古春山颦不尽“,揭示了昭君悲愤之深,也揭示了这种悲剧的历史延续性。作者所指斥的不是一个汉元帝,他所同情的,也不是一个王昭君,他凭着诗人的直觉意识到,宫女的悲剧乃是封建专制王朝的一种社会病,后人复哀后人,此恨绵绵,有如万古春山。  词作的艺术成就,是得力于作者对历史的宏观把握和深刻透视。从表现来看,作者深广的忧愤和沉重的悲凉,并不靠夸张的叫嚣和慨叹,而是借玉言桃李、青山眉黛这些词的传统意象表现出来的。浏亮宛转的音节,却能造成沉郁顿挫的氛围;绮丽温润的字面,却能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可谓寓刚健于婀娜,变温婉成悲凉。


                          33楼2013-05-11 08:51
                          回复
                            人月圆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元好问词作鉴赏  元好问以哀乐中年,遭遇国难,既不肯随风偃仰,又无力回天,一腔怨愤,往往寄托于词。这种强烈灼人的情感,又往往通过放浪潦倒狂笑的形象表现出来。清醒而作醉语,悲凉而作快语。更增其悲慨。  词的起句,系借用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的原句。玄都观,在长安朱雀街西第一街。元好问十九岁时曾去长安应试,但这首词情调苍老,不可能出于少年元好问之手。在这里,玄都观不必落实于长安,元好问只是借用这一句,表达其旧地重游感慨沧桑之意。“清泾浊渭”两句,字面出杜诗《秋雨叹》“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然杜诗亦有所本。“清泾浊渭”语本《诗经·谷风》:“泾以渭浊,是是其泪。”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去马来牛”,杜诗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小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杜诗这两句用典,只取其江河水涨本义,以说明“阑风长雨秋纷纷”的结果。元好问加上“凭君莫问”一句,意旨顿别,化实为虚,变成了“管不得许多黑白是非。”那样的牢骚话,自是有感于世事不堪闻问而发。不必究其指何种事,含蓄些更有深味。  整个下片,隐括了一段历史故事。谢安是东晋名臣,不甘局促江左。淝水大捷后命将率军北进,一度收复河南失地。因位高招忌,被迫出镇广陵。太元十年,谢安扶病乘肩舆入西州问,不久去世。羊昙感念旧情,行不由西州路。尝大醉不觉至州门,左右告之,昙悲感不已,以马鞭扣扉,诵曹植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因恸哭而去。这一历史故实,宋金词人多用。在元好问这首词中,既对怀抱王佐之才而赍志以殁的谢安寄予深切的同情,又间接表现了他对国土沦亡志不得伸的怨愤。  这首词的主要特色,用清人刘熙载的话说,就是“疏快之中,自饶深婉”。字面意思若潦倒颓伤,而神州陆沉之痛,荆棘铜驼之悲,有见于言外者。“”花落水空流“一句,一个”空“字,无限悲凉。使人想到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凭君莫问“,”一醉都休“等句,以退为进,愈扫愈生,传达了作者沉重的失落感,和无可言说的悲哀。


                            34楼2013-05-11 08:51
                            回复
                              木兰花慢·游三台
                              拥岜岜双阙,龙虎气,郁峥嵘。  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  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  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  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  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  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元好问词作鉴赏  一般的怀古词,往往是词人先将目睹之景物摄入笔底,然后再追昔念旧,抒发感慨。元好问毕竟是个不愿“俯仰随人”的词家,他避开前人之蹊径,先逆笔蓄势,浓墨饱蘸,涂抹出邺城往日之壮景。笔力劲健,横空而出,首句就突兀不凡,极力渲染了邺城的五都气象(曹操为魏王时都于邺,然而,北周大象二年,即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自居大丞相总知中外兵马事的杨坚,兵败,坚焚毁邺城。千年名都,化为废墟)。继而,又以“想”字领起以下几句,既补叙了上文画面的现实根据,即来自主观的推想,又以细小景物的工笔描绘,弥缝了壮观画面的疏旷,使画面更为秀丽壮美。“台城”一词的叠出,既加强了表述语气,又使词意腾挪顿宕,由推想中的主观意象,自然地过渡到眼下的耳目所及。“为谁西望”的问句再次蓄势,如大坝截江,激流回旋。词人对这一问句不作正面回答,以“哀弦凄断”委婉地透露出个中消息。追念古昔,恰恰是为了寄慨当前。魏武帝曹操酷爱音乐,当年,这里必定是管弦齐鸣,不绝于耳。而今,尽管弦音犹在,但它分别弹奏的是哀怨凄惋的亡国之音。蓄势于前,力见于后。因有前面的铺垫渲染,故而逼出上片的末尾二问句。“只道”一词使词意再次转折,进而否定了壮丽景观的客观存在,也为下片的荡开笔势、抒发吊古之幽思又设伏笔。  “争教天地无情”,则吐露出词人的一腔心事,他既为随着岁月的迁延江山易色而叹惋,又为金王朝的一朝覆亡而怅恨。魏武帝曹操曾被誉作“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为统一大业戎马倥,尽艰辛。他自建安九年击败袁尚等军阀,夺得邺城,至建安十八年受封魏出,建魏社稷宗庙,整整经历了十年。词人将曹操一生业绩,浓缩在“风云奔走”寥寥数字中,极具概括力,暗示出“经营”如画江山非易,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曹操墓地的正面描写。以西陵杂草丛生的荒冷场面,与开首所描写的邺城的繁盛景象进行强烈对比,以抒发难平之“遗恨”,下语深沉凝重,有力透纸背之工。吊古往往意在伤今,与其说是曹操“遗恨几时平”,倒不如说词人自身。随着笔势的转折腾挪,词意亦渐趋显豁。此时,虽金之已有五年,但他的爱国之心并泯灭。他要将对故国的追念和痛悼的深情,融注于笔端,“泪水和墨写《离骚》。”这正是词作中时隐时现的作者秉笔之旨。


                              35楼2013-05-11 08: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