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纹身吧 关注:61贴子:772
  • 4回复贴,共1

纹身技法专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4-20 11:10回复
    《关于针》
    ,一般约为20-30度,刺入时是挤入皮肤,相对刺入较难,但针点较大,表现色彩较为饱和,比较合还有,因为它是钝针,做彩色比较饱和,但针距太小,不是很好刺入,我们可以用下面介绍的那种窍门将针距散开,散开到像树杈一样,在做小面积的彩色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收拢圆针:这种针一般时是锐针,针与针的间距较小,沾色料的量较小,刺入比较容易,上色较快,相对来说,不容易皮损。合适各种割线或者小面积的细节塑造,割线时,如果是那种从头至尾一样粗细的线条,需要用割线机,如果是需要粗细变化的线条,建议使用打雾机,那样便于重复的修饰。做小细节时需要用打雾机,还有一个小窍门,因为收拢针的针距比较小,并不是很好上色,如果重复多次,还是容易皮损的,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打火机将针尖的焊锡稍微烧一烧,然后马上在碘酒中淬火,这时你会发现针尖已经散开了,散开的度就是你烧的时间的长短,需要自己控制。针尖散开了,针距就大了,就更容易刺入,沾色料的量也更大些,这样上色也更快,皮损也更小了。收拢针中一般3针5针最好上色,割线常用。5针也非常适合上白色高光,当然记得是用打雾机来上。7针的排列最紧密,大家可以试一试,同样力量和频率的机器收拢针中只有7针最不好上色,所以,我用7针时一般都会将其烧开。9针11针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割粗线的,再粗的线就用9针散开来割,再要更粗的线,就可以用叉排5针或者7针用做图腾的方式来割线了。 二.排针: 1.单排针:这种针型有钝针也有锐针,以前的老品牌一般都是钝针,后来有的品牌开始做锐针。还有些品牌的针为了加大针距,将针做成扇形排列。这种针因为针型的排列呈竖排状,相对来说刺入较为容易,特别是锐针做的单排,扇形的更加好刺。但就是因为它的好刺,就需要谨慎,初学者运用不恰当容易造成皮损和增生。皮损的主要原因是手法不正确,排针都不能竖状重复纹刺,因为那样会像刀一样将皮肤划开,最好用横推的方式,尽量不让针点重复,这样皮损将会降低很多。增生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锋利,让它很容易刺得很深,自然就造成的增生了。此种针型适合一些彩色文刺,听说很多纹身师用扇形锐针刺彩色作品,因为它容易刺入,色彩的厚度很到位。我尝试了一下,感觉是很不错。还可以用来做一些特殊表现,比如长而飘逸的毛发,图腾的边缘修饰,这反而利用了单排的竖状,纹刺时却正是要竖着,只是需要非常注意,不能重复多次。 2.双排针:这种针型一般都是钝针,属于老针型。这种针也是从手针演变过来,因为手针都是自己捆扎,而排针只能捆成这样。听说日本的手针捆扎出三排甚至四排针。这种针的好处就是每次刺入面积大,但缺点很多:针距较小,刺入细密,较难上色,所以需要重复纹刺,自然就容易皮损。手针因为力度较大,频率非常慢,所以这种针很好用。但机器用,表现不出色,已经被淘汰。 3.叉排针:也叫交叉双排针,这种针形是根据单排针和双排针改良过来的,是二者的综合,具有两者所有的优点。它针距大,沾色料的量大,更容易刺入,刺入面积也大,皮损较小,是适用范围最广泛的针型。它有钝针也有锐针,还有平口和弧形的区分。平口叉排针是指针尖齐平,这种针型在针数很多,比如9针以上的针,刺入皮肤时会产生一种现象,就是两边的针刺入较深,中间的刺入较浅,特别是刺大面积的板雾时会发现很难刺均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皮肤在被压时会产生向下的弯曲。平口针适合做质感的塑造,不需要均匀的雾面,以及小面积的上色,善于利用的话,它的角针可以刺出比单排针更飘逸的毛发。弧形叉排针就是指针尖呈弧形排列,这种弧形刚好能符合皮肤向下弯曲的弧面,这样就能刺出深浅一致的雾面了。弧形针合适大面积的板雾,色阶过渡,一般的纹刺都是可以胜任的。现在我一般将叉排5针和叉排7针使用平口针,叉排9针至39针都是使用弧形的。这样小面积的质感塑造就可以用小排针,大面积的雾面就用大排针。 好了,现在基本的对针的认识就这些。随着发展,肯定会出来更多类型的针,需要大家持续努力的钻研,我也会及时的认知和补充。


    2楼2013-04-20 11:29
    回复
      《关于线条》
      ,要先清楚线条的作用。线条可以清晰轮廓、强调物体、表达层次、塑造体积、表现质感。而现实中存在线条这样的具体事物吗?可以明确的说:不存在!所以我经常建议一些没有绘画功底的纹身师在表现写实作品时不要使用线条。为什么很多画面中会有线条呢?因为线条是一种绘画方式,善于运用者可以更好的用它来表达心中事物的影像。比如在写实画面中对于主体的强调可以用粗黑的线条作为其轮廓,在背景的处理上用简单规律的线条来衬托,在质感表现方式上用线条表达独特的机理。以上说的是写实中的线条。因为需要非常好的美术基础才能运用自如,我不多费口舌,还是那句话,写实作品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使用线条。现在来说说传统作品中的线条。中国国画中的白描十八法就将其中道理阐述得很清晰,并且运用得出神入化,足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我总结传统作品中的线条有十要素:繁、简、软、硬、粗、细、深、浅、虚、实。这十要素中繁简软硬是整体感受,而粗细深浅虚实是具体的表现方式。繁简,是指整幅作品中的线条排布密度。比如主体线条粗矿简单,就可以将背景的线条细密繁杂,如果主体线条繁杂,背景线条就需要简单。这样才能形成对比和相互衬托。也有的整幅作品的线条都简单,或者都很繁密,那这幅作品所表达的视觉感受将是完全不同,当然这也是一种创作思想的体现。软硬,是指作品中的线条给人的视觉感受。比如曲线流畅,变化均匀,波澜起伏,这样的线条给人柔软而舒缓的美感。而棱角分明,变化剧烈,平直干脆,这样的线条给人坚硬而有力的强势。这两种线条可以单一出现,亦可相互映衬,每种方式都可以表达出不同味道。粗细,是指作品中线条形状的粗细。比如近处的主体轮廓可以用粗线条来强调,或者转折突起部分粗线表达,或者用粗线来概括黑色的背景。而相反,远处的背景事物的轮廓、凹陷、平直、细节、均匀度的表现,这些都是可以使用细线条的地方。这两者之间的变化在纹身作品中的作用最为重要。(纹刺方法:1,细线可以用割线机装收拢3、5针,均匀移动刺出来,最好用埋针,这样线条均匀流畅;2,一般的粗线可以用收拢7、9针装割线机,埋针刺法,慢慢移动,一步到位;3,再粗的线,可以将收拢7、9针散开后装打雾机,悬针或者埋针刺法都可以,来回修饰,慢慢将线条涂实,因为打雾机频率慢,力量大,这样出来的粗线不易愠色和增生;4,甚至可以用叉排5、7针装打雾机做更粗的线条;5,如果是粗线变化的线条,最好用打雾机装针,来回修饰出变化。)深浅,是指作品中线条颜色的深浅。比如近处的重要事物用深色线条,远处的次要背景用浅色线条;一条线由近致远,那颜色就可以由深变浅;清晰的线条用深色,模糊的线条用浅色。(纹刺方法:1,可以用移动的快慢来表现深浅,因为移动快,刺入的针眼就密度小,自然色料颗粒的密度也会减小。适合单根线条或者小范围的线条深浅变化。2,可以用针刺入皮肤的深浅来表现,因为刺入浅,色料颗粒在皮肤中的厚度就薄,自然就会变浅,但需要注意,如果刺入太浅,表皮层上层的色料会被代谢掉。只适合单根线条的表现。


      3楼2013-04-20 11:30
      回复
        针的频率与手移动快慢间的关系所在
        针的数量与速度频率成正比,针数越少调速越慢,反之,则调速越快,当然有时亦需视不同需要而定。另外,色泽呈现除针数与速度以及刺入深浅影响外,同样与前段文中提到的,纹身机可以在弹片与电磁线圈接触之柔软度上做个适切的调整,也可以在颜料浓度上做个适切的稀释。从这点方向我们又可引申出针刺入皮肤的另一个重要关键---针点的分布。
          以刺完成一块色块来讲,理论上最好的现象是针点的平均分布,也就是这块色块是由许多小针点聚集而成的大色块,当色块是由一点一点小伤口形成时,自然对於皮肤破坏的程度会很低,最好的纹身伤口应该是比擦伤来的轻微,因为擦伤是整块皮肤面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想到要如何达到这种效果,於是我们就该理解纹身机刺入皮肤时,出针的频率与手移动快慢间的关系所在?
          假设,一秒时间纹身机出针十次,那刺入皮肤於同一个点上不移动,会在同一个点上刺了十下,而形成一个大点,若是手以一个速度呈直线移动,则会形成直线排列的十个点,并且点与点间的距离会随手移动的速度越快而越大,越慢则越小,直至点与点间无距离密集连接成一直线,这就是针刺入皮肤的另一个重要关键。由此了解,我们便可晓得出针的频率与手移动快慢,需要依图形的需求而有所变化与相互的搭配,只要知道这种基本的原理,就更能从刺出来的效果中领悟出该如何调整修正自己的步伐了。这也是笔触运作习惯与针触运作习惯的不同之处,纹身机除割线外,在打雾每接触於皮肤时,除非必要都不能停顿於同处,所以会有一个不断前后左右或旋转的移动动作,很多纹身师都经历过这种过程上的疑虑?一些纹身初学者常问;到底前后动作好,还是左右、还是画圆,倘若我们明白了针的频率与手移动快慢间的关系后,就会了解这问题并非绝对,这跟画图需有顺势的笔触不太一样,只要你能将针点平均分怖,那甚麼方式倒不是重点了,因为甚麼方式都有纹身师在用,应该是个人习性,也可自己变换方式,看自己不同手式下会不会有不同的效果,总之,手式没绝对,以效果择之。
          针的尖锐度会影响色块的呈现,以同样大小色块而言,越尖的针,针点越小,颜料每点渗入较少,聚集呈现出的色块质感较轻,以很轻微的力道就能刺入皮肤或刮伤皮肤,所以在刺浅雾的过程中的控制必须非常小心,当力道运用的不好时,深浅容易不一,部分会太深部分会太浅的呈现出斑点状或斜现状,反之,较钝的针,针点较大,颜料渗透多,聚集呈现出的色块质感会较重,而钝针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力道才能刺入,不会轻易刮伤皮肤,但在刺雾时却有针点过大的顾虑,控制不好一样也会有斑点状不均匀的现象产生。
          我们知道了针的尖锐度有这种影响,就能推测出运用的方法,以”浅雾”论,较尖锐的针有针点小的优势,只要我们避开它容易犯的缺失,自然能刺出漂亮的浅雾,轻微的力道就能刺入皮肤太深,我们就想办法让它不易刺入太深。而以钝针而言,有不易刺入的优势,我们就得避开针点大的量感。这样由针的尖锐度来开始进行联想,就可推论出针的粗细、数量多寡与排列方式之不同,所刺出呈现的效果就会不同,接下来我们以现有的纹身技法中,针的不同种类来做个分析。


        4楼2013-04-20 11:30
        回复
          针与皮肤的关系
           当开始要进入纹身艺术的领域时,最直接想了解的当然是针与皮肤的关系!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个关键问题!我们都知道纹身是利用针破坏皮肤形成伤口,颜料经由伤口渗入皮肤层下而沉淀於皮肤内所显现出的图形。那针刺进去的深与浅往往就是大家共同的疑问与深究,但以纹身师的刺法来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种形式:
          *深层皮肤层的刺法:运用这种方式的纹身师,刺时针刺的较深,约2mm以上甚至有快到5mm的深度,他们会将颜料尽量刺进深层皮肤层,这种表现方式颜色的呈现会很厚实感,但由於皮肤要承受较深较大的破坏,表皮层会因此损坏严重,以致后来形成伤口的”结痂”,这层结痂的皮肤是会代谢再生的,换掉这层皮肤上的颜料也会因此而掉去,这种刺法要的是底层的颜料沉淀,也就是说,复原换掉的皮肤是会耗损掉一些沉淀於较表层的颜料,因此,刺时必须够深,颜料必须够重,倘若深度不够或颜料量渗入不够多,那皮肤经结痂、复原又换肤后,会发现全部都掉光了,或者是深浅不一的不均匀,所以必须够深与颜料渗入够多。这种深层皮肤层的刺法通常都会运用於彩色作品或单黑色作品需要很黑很重的颜色时。但有的纹身师在浅色表现时也一样用这种方式,只不过他们将颜料稀释成很淡的颜色而以同样的方法用之。这种刺法的优势是色泽均匀、厚实有很好的重量质感,缺点是色泽的呈现会因隔著一层没有颜料沉淀的新皮肤,而使之看起来有种蒙蒙感。
          *浅层皮肤层的刺法:这种刺法深度几乎都在3mm以下,特色是伤口复原时只会脱一层薄薄的皮,因为皮肤表层受破坏小,哂眠@种方式的纹身师,用针的方式有点像素描画画那种”笔压”的感觉,会著重於针与皮肤的触感来衡量适合的深浅,其颜料多半沉淀於浅层皮肤层,这种方式必须很小心,若皮肤破坏太过严重而万一结痂时,复原以后可能甚麼颜料都没有了。这种刺法的优势是色泽的呈现很表层,复原后看起来与刚刺好时的差别性很少,没有深层皮肤刺法的蒙蒙感,缺点是颜色不够厚实,重量质感差,这种浅层皮肤层的刺法通常都会运用於单黑色的作品,因为黑色本身有最深色的优势,不需要刺的太深,呈现度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发现这两种刺法的纹身师都会成了习惯,以自己主张的其中一种来用,因此初学者若在不了解的状况下,看了这两种不同的刺法时,常常会乱了方寸,不知如何是好?当然,每一种有每一种的优势,重点要在於了解它的关键处,少数资深优秀的纹身师会运用两种不同的刺法,深知其中之优缺点,而取其优的运用自如,其实严格讲起来,深浅并无一定,端看自己从经验中与观感中去深究出可以运用的方式,或许可以创造出更新的表现方法,不果如何,要记住一定要深究其因,而不可以宝贵皮肤随便胡来试验。


          5楼2013-04-20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