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梅花桩吧 关注:159贴子:407
  • 4回复贴,共1

八卦掌十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极拳十问》和《心意拳十问》已经发表四年多了,很多同道研究者和练家都问我为何不写《八卦掌十问》。一是目前练八卦的人越来越少,能坚持每天都转掌的人就更少了,写完了给谁看?二是与太极、心意相比较,八卦的内容少了点,套路都是近几十年后编的,器械也不多,内功心法就更少了。不过,我还是收到不少信函和电话垂问有关八卦门的事儿,只能在此勉强作答。
一、学八卦门的功夫,必须要先练转掌吗?
答:这是一个不容含糊的问题,必须要练习转掌!转掌是八卦门的体用根基,用法先不谈。先说一说“体”,都知道转掌源于“转天尊”,丘处机当年绕走不停是为了息心定意,其实丘真人没往里面说。南怀瑾先生在《如何修证佛法》一书中说:“初学打坐,盘着腿也是熬不住,”“后来为了降伏这两条腿,住在一个庙子里,一个人关在藏经楼阁上练腿,那也是炼心,盘起腿来硬熬,心里求菩萨帮忙,大概熬了五六天,那真痛苦!”南先生何等的天赋、何等的智慧,练腿尚且如此吃力。腿如此难练,却又为何非练不可呢?南先生在《药师经的济世观》里已有回答:“功夫到了,手心脚心发红,人的生命在下部,精从脚底生;人的衰老死亡,从脚底开始,越老两条腿越走不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也说:“如果气机没有到达两腿双足而畅通四肢的神经末梢,等于一株枝叶枯落的枯木,虽然干身尚未朽腐,那也只是‘不亡以待尽’而已,毕竟未能恢复生机。如果两腿双足的气脉轮转通畅以后,腰杆自然挺直,臀部肌肉收放有力,走起路来脚踏实地犹如凌虚步空。”
  再说一说转掌的“用”,武学的源起是用于技击,修炼转掌自然也是为了应用于技击。一般武学的肢体语言范畴是以人的中线为轴,左右各45度,换言之技击的进攻与防守主要是在这90度的范围之中进行的,这是由于人类生理局限而自然形成的运动方式。八卦掌就是充分利用这种局限,将自身训练出了弧线运动习惯,一出手就找对方的死角,以我的中线90度攻击角度产生最佳的发力效应,击打对方中线90度以外的面积,使对方难以防守,形成人背我顺的态势。很多练八卦的有个思维误区:以为自己永远围着对方转圈,把对方转迷糊了再打。错矣!你动,人家也在动,在对方调整与你相对角度时,这才正是你进攻的最好机会。
  转掌的整体轨迹是弧线,但其实每一步都是直线,我喜欢在雪地和冰上转掌,转过百圈,就会发现树周围雪地上的圈是由七八个切线组成的。


1楼2013-03-07 09:07回复
    二、转掌为何以拧颈带全身?何以避免“翻蹄亮掌”?为何要以身带步?
    答:人们转掌时多以拧腰为主,错矣!腰乃修炼之首要之处,黄庭、气海、关元及带脉均在此处,着力拧腰,气机必然憋死,带脉阻断,功夫越练越对身体有害:或面黄肌瘦,或面青唇紫,或血压升高。拧肩就更错了,八卦掌转掌时的双肩与太极拳行功走架时一样,要松开,所谓“背紧胸空”,双肩必须松,胸才能空。倘若着力拧双肩,肺及心脏必然受压迫,功夫没练成,倒弄出个肺气肿或心脏病之类的。


    2楼2013-03-07 09:11
    回复
       转掌能练出多种功夫,很重要的一项是培养拧转中轴的展放功能,中轴者骨为脊柱、气为中脉,旋转中轴是八卦掌发劲的根本,其实太极拳也是旋转中轴进行运化和发力的。


      3楼2013-03-07 09:14
      回复
        1990年我到与朝阳临近的人称“小江南”的地方采访时结识了这一支脉的传人,对佛门八卦掌的练法有了一定了解。北京有一支也属佛门,转掌时要默诵“六字真言”和“金刚诵”,与承德那一脉基本相同,但在转掌的间架上又有不同。
          有很多前辈练了几十年,还是不能避免“翻蹄亮掌”,原因就在不会以身带步,用丹田走转,还停留在用腿转圈的阶段。且习惯于五趾抓地,双脚不会放松,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凡练习内家拳五趾抓地者,皆错矣!不可能练出轻灵松整的功夫。初习八卦掌者走一走我师傅所说的“蠕步”是必经之路,但不可局限在这个层次上,要将涌泉和丹田之间练通。才可将气提起,以丹田走转,如陆地行舟。


        4楼2013-03-07 09:15
        回复
            形意和八卦门内的人都知道:不站三年桩,不教形意拳,不转三年掌,不教八卦掌。程庭华教李光普,就是这个规矩,李光普在奉天授徒时,也是这么要求的。拧身转掌时间过长,气血自然滞留不畅,倘若不练一练掌法,疏通气血,岂有不致病的!师傅不教掌的原因,一是要靠学生吃饭,东西都给你了。谁还来交学费!二是怕你的功夫没到,学会掌法后到外面滥用,失手会丢了老师的脸。总之都是为了卖方市场考虑。
            我觉得初习八卦掌最起码要会一个“青龙返首”的换掌式,转掌的时间不宜过长,36圈后就用青龙返首换式。练完转掌后再走一走八大掌,或是八个单换掌之类的。转掌时选的树一定是小树,小树为少阳,宜于修炼内功,老树有枯枝,有风的日子里容易落下伤人,当然小树最好是松树,有弹性,宜于操掌。操掌可用小树,也可使用传统的颤板。转完掌后不宜抖大杆子,否则气血上涌,必须马上练习掌法,平衡气血。因此我主张:习练八卦掌者,在最初的三年时间里,最好能转掌和掌法同时练习,不一定学全八八六十四掌,但最起码要学会八大掌。
            然后再修炼八卦桩法、抖大杆子、操掌及各种器械,有兴趣参加竞技比赛或是表演者,也可以学会一套八卦连环掌的套路。
          九、什么是八卦掌的内功心法?能否公之于世?
          答:董公海川自称得“仙传”,仙者丹道也!八卦掌的内功自然是源于转天尊。先要在运转中调息,三步一吸、五步一吸或八步一吸,息息归脐。至脐下有热感后,再安神于玉环穴,恍兮惚兮间,阴跷起火,两肾如汤沸,此是初验。转天尊内功心法原本至简,发展到明清时被丹家增益了层次和多称练法,其实仍不外乎“神气”二字。
            值得注意的是,宋派八卦掌传人的著作中提到董公进京后,曾与安定门外黄寺里的密宗僧人有过交往,并相互研讨过功夫。董公仙逝后。宋长荣和樊志勇等仍经常到黄寺向藏僧请教,因此在董公晚年,或是经八卦掌第二代传人之手,而创立的八卦掌佛家内功真有可能在小的范围内传承,这与当年我到承德发现的八卦门的另一分支的情况有些近似。这一派八卦门的内功与密宗的空乐大手印有相通之处,先要将自己的身体想像成转经筒,体内虚空,仅有中脉如修竹般连接顶轮和海底轮等七轮。转掌时念金刚诵或六字真言,由脐轮带动七轮同方向旋转,修此派内功必须给合拙火定的七支坐法,否则收效甚微,或者出现偏差。修炼内家拳的内功心法必须有明师指点和看护,如果没有明师在侧,最好不要盲目自修。
          十、修炼八卦掌究竟能够达到什么境界?像传说中董海川那样的轻功是否真的能练成?
          答:在我少年时,就听说,李光普转掌时,双脚能离地凌空走转,后来又听说这种功夫叫“八步赶蝉”。20世纪90年代初我请教了武林名宿安仕发和家师常春先生。二位老先生认为转掌时并不能真的凌空,只是李光普转掌行功的速度太快,又兼身着长衫,生风鼓荡,才有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其实仅靠练习身体自身的筋骨之力是不可能练出传说中的轻功的,即使是奥运跳高世界冠军和NBA明星那样异乎常人的身体素质也不行!除非脱胎换骨、改形换质不可。只有丹道的气化功夫和密宗的大圆满虹身修持能够臻于此境,听说巴蜀地区有人结合时轮金刚法门修炼转掌,或许可以成就升化的境界。
            以近代被很多练家肯定有轻功成就的董海川和杜心武二位前辈为例,董公的功夫出自道家,应该精通转天尊和内丹;杜公自幼得道家真传,后又入龙门派,曾言:二十年后可练至身外有身。要改变肉身结构,仅修炼内丹还不够。2007年11月我到罗浮山访道,与东坡亭的玉真子等道友结缘。问及住山的好处,他们说在洞天福地修炼的功效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而且山上又多产仙草奇果,都是极佳的辅助丹药,有一种“鸡蛋梨”,我吃后就感觉很特殊。难怪葛洪要在罗浮山上修筑洗药池了。也许,道家的飞升功夫真需要在“法、财、侣、地”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才有成就的可能。
            武式太极门有太极提纵功法,循经运气,我也练过一段时间,但收效甚微,看来轻功靠内气运行很有局限,绝不可能练成传说中的境界。不过我相信陈撄宁先生所言:“幻躯可弃而勿弃,保守元灵,千烧万炼,忘其神如太虚,而以纯火烹之,与之俱化,形骸骨肉,尽变微尘,此浑身而去者之所为也。”修炼到家,一定能够改形换质的。


          7楼2013-03-07 09: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