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零时,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正式开始。据阿里巴巴集团实时提供的数据,零时开场10分钟后,支付宝的交易额突破2亿5千万。 数据显示,从11月1日开始,有近2000万热情的消费者将心仪商品收藏或添加到购物车,就等着11日零时的到来。 不过“双11”之后,不少消费者发现自己疯狂抢购的商品,实际并不便宜、甚至更贵,不由得令人沉思,为了“双11”一天的疯狂购物,是否值得一个月的煎熬等待? 朋友在一个月前就打算买一个笔记本电脑,原价是4136元,双11当天价格竟然是4230,节日过后又变成4175,验证了商家先涨价在降价的原则,如果你不提前看好一样产品。节日当天买了东西不知道多花了钱还是少花钱了 消费者的热情被无情的打击着,不难看出现在的商家大部分只求利益最大化,在这环境当中是否有助于网络平台的市场。 为什么我说大部分呢,因为我亲身买了一样东西,一个智能阻鼾器,原价是3百多,"双11"那天是170多元。可见还是有真正响应号召的,但是毕竟是很冷门的东西,不像衣物,鞋帽这些。商家也‘赔’不起啊。天猫上全场半价,号召起来,商家利益有么?当然有了,赔了卖谁参加啊。但是利益小了,卖出100件还没平时10件卖的利润多?何必呢?当然要找其他方式了。 有消费者拿京东送出的1010元礼券算了一笔账:这1010元礼券共包括16张,分别在办公用品、汽车用品、手机配件、音像图书、服装、家电等品类中使用,且必须每个品类购物满一定金额才能使用一张,大部分为买满200元可抵扣40元。如果要真正将这些礼券用完,起码要在商城持续消费8000多元。 双11过去了,又听到双12的声音。商家贫惫么? 您不疲惫,我们已经疲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