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像花期吧 关注:15贴子:8,515
  • 5回复贴,共1

〖经济〗中国人有可能过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生活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人有可能过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生活吗
  
  
  柳鲲鹏
  http://quantum6.vip.bokee.com/
  2007-2-27
  
  关键字:综合发展 精神生活 精英阶层 以德治国
  
  我们的发展目标 1
  我们需要多少资源 1
  认清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 2
  “人均”的说法有一定的误导 3
  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3
  使用新的评价方法 4
  精英阶层的觉悟和提倡“以德治国”的必要 5
  
  
  
  我们的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既定的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205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什么概念?简单而笼统的说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目前的约1000美元达到8000美元 。这个数字代表的水平,是参考现在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情况确定的。毫无疑问,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用多个指标来衡量的。我们能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看这些指标能否实现了。
  对于指标的实现来说,有两大类:一类是主观性的,只要主观努力,就可以实现,比如教育、医疗问题;还有一类是客观性的,不是单靠主观努力所能实现的,受客观条件限制,如资源性的土地、矿产等。显然,要想达到我们的目标,以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主观性的指标是不成问题的;而对于客观性的是否能够解决,就要认真分析了。
  
  
  我们需要多少资源
  说起中国的环境破坏问题,每个人都痛心疾首。可是如果说我们的环境还要恶化几倍,说会变成人间地狱,也不是太过分吧?这个我们不谈了,也许将来科学发达了,可以找到有效的办法,来保护或者恢复我们的环境。如果没有找到办法,那只有听天由命了。至少目前,我们的环境不要再继续恶化就很好了。
  中国现在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是十分惊人的,以至于有“用子孙资源来获得眼前发展”的说法。而新政府上台以后,为了石油矿产全世界到处奔忙,也的确是一个事实。我们消耗资源是怎样一个惊人的情况?一起来看一些数据。
  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3.9%,但石油、煤炭、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都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要达到那个目标,这些资源的消耗量要达到8倍的样子,显然是不可能的。
  发达国家GDP达到1万美元时能源消耗是人均4吨标准油/年。即使不考虑增长,到2050年中国人口以15亿计算,将需要60亿吨标准油。这是世界目前能源生产能力的60%。让人沮丧的是,以目前来看,这个资源的巨大需求,那个据说是万能的市场是无能为力来满足的。到时候不引起世界大战就烧高香了。
  看了上面的分析,任谁都明白,在涉及到资源性的指标上,中国根本不可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这自然就意味着,目前的“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完全成了空中楼阁。
  问题出在哪里?
  
  
  认清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
  在所谓正统的社会主义看法里,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要高于资本主义,所以自然的认为社会主义的物质财富要多于资本主义。据说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理论家们喋喋不休的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一下这个说法需要有一个前提。什么前提?就是假定资源可以无限的供应。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这样社会主义的物质财富是否多于资本主义,就不见得正确了。
  令很多人困惑的是,资本主义的物质财富要明显多于社会主义。这是为什么呢?在这些人的想法里,既然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比资本主义差,那么在物质财富上至少应该差不多。撇开历史原因不谈,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贪婪天性导致的,为了自身利益疯狂剥削别的国家。而社会主义本身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天然反对剥削,不论是对国内还是对国外。也就是说,除非真的出现无限的资源的好事,否则社会主义在物质财富上,永远无法超过资本主义。那些试图通过物质生产来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做法,出发点就是错误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的。
  



1楼2007-03-13 11:42回复
      经济学上有一个边际效应的说法。简单的说,同样的物质财富增加,对人们的满意度影响,会随着人们占有物质财富数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举例来说,同样的一块面包,送给穷人会创造巨大的满意度,送给富人则没有任何效果。想使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水平保持相同的增长幅度,只有让物质财富量保持类似指数形式的增长——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再增长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发达国家需要疯狂的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来支持自己的贪婪。这样的结果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宝贵资源低价卖给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国家把高消耗、高污染、苦力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既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没有贪婪的本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财富只会少于资本主义,那是不是说社会主义本身没有了优越性而失去了本身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当然不是,是因为理论家们搞错了。是哪里搞错了?
      
      
      “人均”的说法有一定的误导
      人均,只是一个平均数,即总量除以总人数的一个结果。但是对于社会中各人真正享有的数量,是无法反映的。所以经济学上还有一个基尼系数,用来说明社会中的财富分布情况。这也就是为了弥补人均衡量方法的不足。很显然,如果一个社会的大量资源被少数人掌握的话,人均的衡量方法就完全失去了意义。至少这个时候,财富分布情况更具有意义。
      在分析当代的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个粗略的80/20规律。比如,可以粗略的认为,一个社会中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说粗略的认为,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这部分资源的消耗,是过量的浪费,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存在一种以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四分之一的资源消耗量来达到他们的生活水平的可能。办法就是降低这20%的不必要的浪费消耗。既然我们无法达到西方国家的资源消耗水平,那么这个办法就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说,如果我们国家能够成功的让20%的人不要浪费这80%的资源,那么我们就可以成功的达到我们的既定目标:让绝大多数中国人过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而且资源也是可以允许的。
      这里就出现一个矛盾,恰恰是这20%的人,即社会精英,占据国家或社会的主要管理资源。如何能够让精英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而拒绝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首先就取决于精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只有当国家管理阶层能够自行制定并遵守节约的制度,那么这种发展才有可能。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等来看看其他问题,最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讨论了半天,现在突然提出这个问题,显得十分荒谬。可是那仍然有讨论的必要。如果注意一下前面的讨论,全部是围绕物质财富的发展的。难道人的发展,只有物质财富的部分么?当然不是,还包括精神财富。
      精神有用么?当然有用。比如对于打仗,都知道士气比武器更重要,看看红军、志愿军的装备,那不是一般的差,还是照样打败了敌人。实际上,发展首先是以精神为前提的。新中国成立后,物质条件极差,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无一不是靠精神的强大来解决的。同样的,如果没有精神方面的发展,人只会沦为财富的奴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归根结底,国家、社会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人的综合发展上。很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所理解的发展被简单的看作是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发展。这种想法,实际上就是中国唯利是图社会风气形成的根源,对于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和道德的破坏是非常彻底的。要想改变这个风气,必须从发展精神方面着手。
      现在,我们知道,精神的发展,是发展的另外一方面。那么,在衡量我们的发展目标方面,需要做什么改进呢?
      
      


    2楼2007-03-13 11:42
    回复
        使用新的评价方法
        如前所述,既然以前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发展评价,那么对于生活水平,就要加入精神方面的一些指标。本文也仅仅是出于抛砖引玉的目的,提出一些评价方法,供大家研究。
        先看看这个公式:国家人均生活水平=国家中个人生活水平的总和/国家公民数量。从这个公式来看,想使得到较高的国家人均生活水平,只有这个国家公民的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比较高才有可能。这个道理问题显而易见,不需要更多的分析。我们这里专门分析国家中个人生活水平的衡量方法。
        个人生活水平,也就是个人生活品质,说到底,是个人对生活的一种综合感觉,是一种主观判断和体验。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边际效应我们就不重复了。对同一个人来说,同样数量的物质,如果使用的方式不同,就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这个时候,如果按照物质占有的数量来看,就会认为生活水平没有差别,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差别是巨大的——这也正是我们可以改进的要点之一。
        长久以来,我们往往陷入了只注重眼前利益的泥潭,忽略了人们对自己后代有时更加关心。以至于有人认为“只要解决温饱问题”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个社会是否成功,归根结底,是为后代的发展做了什么,而不是自己享受了什么。可以说,人们对后代的关心,远远超过自己的现状。例如对一个家庭来说,如果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学习很好,那么虽然自己现在生活很穷,但是其对生活水平是感到较为满足的(很遗憾的是,教育的产业化高收费,让这种情况的满足消失)。


      3楼2007-03-13 11:43
      回复
          需要强调的是,衡量生活水平,必须在同时代的背景下为准。不能闹出类似刻舟求剑的笑话,总是跟以前比。如果非要跟以前比,那么也只是提醒人们,如果发生变化,可能造成的情况是什么。比如以前的“忆苦思甜”,从本质上看,不是为了同以前的相比,而是向人们提醒将来生活的一种可能的变化。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一个公式:
          个人生活水平=物质数量×利用效率×产生效果+
          对后代的个人预期生活水平×对后代的国家预期水平+
          精神生活水平+
          集体生活水平
          这个公式,只是简单的表达了个人生活水平的组成,对于其中的复杂关系,实际上是无法准确的表达,起码不同人有不同的侧重。其中的前两项,是容易理解的,也不必多说。对于精神生活水平的衡量,可以简单的认为由受教育水平和业余文化活动来衡量。而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这里也特别加了集体生活水平,主要由自己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有关。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意义,所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这后面的两项,都包含一个重要的道德水平——如果可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认为道德很好,并以此为荣。
          看了上面的公式,我们就很容易发现我们的改进内容。目前人们只注意物质数量,其他的因素都忽略了。同样的,即使在目前的物质情况下,我们还有很多的办法,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果国家能够有效的改变目前只追求物质数量的情况,那么我们的生活水平可以迅速得到很大的提高。
          


        4楼2007-03-13 11:43
        回复
          ......


          7楼2007-03-13 12:08
          回复
            • 218.13.70.*
            别跟我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到如今他们的区别也仅仅实在人们的意识里。社会主义有多好,暂时还没看出来。


            8楼2009-10-11 16: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