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双阁吧 关注:67贴子:2,027
  • 7回复贴,共1

【听雨素材】佛曰:我来普渡众生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昨天介绍了九天,其中提到佛教的三十六重天,今天就介绍一下佛教吧。
佛教么,是从印度传入中国,这点大家都知道,但是在传入中国后,很多方面已经被中国的文化所同化。
佛教的最主要任务无非就是释迦摩尼佛,以及观自在、普贤、文殊、地藏王四大菩萨、以及天众、龙众、乾达婆、阿修罗、夜叉、迦楼罗、摩呼罗迦、紧那罗八部神众等,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人物



1楼2012-08-01 18:47回复
    首先是观世音。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自在菩萨像在公元前多示现为男身,传到中国后,因为传说救苦救难,很多闺中女子竞相参拜。封建时代认为不雅,加上观音有众多法像,因此人们将观音像塑为男身女面。但宋朝之后按中国古代仕女形象而创作出来的观音菩萨像却成为主流。观世音[1]是佛教的大菩萨,主慈悲,故称“大悲观世音菩萨”,无量劫以前,就成佛了,号“正法明如来”,见众生苦难,倒驾慈航,做了菩萨。观世音菩萨以后还会成佛,佛号叫: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观世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菩萨,
    大慈大悲观世音(14张)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又作南无观世音、师子无畏音、大慈柔软音、大梵清净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众生乐、济度生死岸等。因观世音菩萨曾经发愿,任何人在遇到无论任何灾难时,只要一心虔诚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时,即会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度——“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此,名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3]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  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嗔爱恶的烦恼,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这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受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  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世音菩萨法门的自修而言,而《法华经》(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3]。
    


    2楼2012-08-01 18:53
    回复
      十二大愿:
      第一:广发弘誓愿:广发弘誓大愿心,度尽众生消烦恼。  第二:常居南海愿 :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观世音。  第三:寻声救苦愿 :为人诸病卧高床,诚念大士得安康。  第四:能除危险愿: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第五:甘露洒心愿:观音慈把甘露洒,烦恼于是化成莲。  第六:常行平等愿:弥陀加持常有念,随似观音平等心。  第七:誓灭三涂愿:观音菩萨救苦声,愿度三涂除诸障。  第八:枷锁解脱愿:志心持念观自在,枷锁苦痛得解脱。  第九:度尽众生愿:有情众生誓愿度,旷劫精勤慈悲海。  第十:接引西方愿:虚空之中引净土,至心诚念观世音。  第十一:弥陀受记愿:观音精勤宏愿力,弥陀受记下世佛。  第十二:果修十二愿:十二大愿弘誓深,有情共证无上道。
      


      4楼2012-08-01 18:55
      回复
        送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5楼2012-08-01 18:56
        回复
          普贤菩萨,曾译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许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化身,密教是由金刚萨埵所开创。另一说金刚萨埵为大势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所示现。
          时有十佛刹微尘等他方诸佛。为欲庄严毗卢遮那道场众故。示菩萨形来在会坐。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藏菩萨。维摩诘菩萨。善威光菩萨。灭诸盖菩萨。宝手菩萨。大慧菩萨。普贤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普贤菩萨,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 ,或
          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11楼2012-08-01 19:23
          回复
            帝释天
              梵名:Sakra-devanam-Indra
              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
              译曰:释迦是姓“能”的意思;提桓是天的意思;因陀罗是帝的意思;合起来即能天帝、天帝[1]
              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
              又作:天帝释、天主
              异称:因陀罗、憍尸迦、娑婆婆、千眼等
            生平
            护法神帝释天
              本为印度教之神[2],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3]。此类记载系印度自吠陀以来,至佛教时代,将其因陀罗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佛经上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释尊从忉利天一级一级地下来。下来时,帝释天在释尊的左前方,手执宝盖,和右前方的大梵天,一起侍候着释尊,为释尊引路。
              释尊成道后佛教产生,因陀罗成为释尊之守护神,称为帝释天。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之 侍从。
            佛教中之地位
              其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乃十二天之一。镇护东方[4],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他曾率诸天神以牛头旃檀树为佛陀及诸罗汉建造重阁讲堂,并奉献床榻卧具及各种饮食供养佛及弟子。帝释天常常和诸天在他的居所须弥山善见城相聚,商讨天下善恶诸事。 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5],加上中央的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帝释天以人间百日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十万岁。传说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曾三十多次转生帝释天。
            主要职责
              作为护法神,他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如佛陀在树下修道时,恶魔进攻扰其禅思,帝释即吹响贝螺,保护佛陀;佛陀涅盘时,帝释天又显身,念诵颂诗;他还保护佛陀的舍利。有关帝释天的佛传故事常常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当中,其中帝释天往往手持宝盖,与大梵天随侍在释迦的左右。
              帝释天于每半月之三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万民之善恶邪正,若闻世间众生恶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则愁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增益。若闻多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则皆大欢喜诸天众增益,阿修罗众减损。又若多修德精进不怠者,则敕伺命增寿益算,反之,则不复营护之,或夺其命。


            13楼2012-08-01 19:45
            回复
              在佛教庞大的护法军团中,共分为八个方面军,这八个方面是: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这八个部分因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统称为“天龙八部”,又称“龙神八部”或“八部众”。
              天众:即二十诸天以及其他天神。在佛教中,天神并没有超脱生死轮回,仍有堕入恶道的可能,因为他们仍和人、畜生处在同一个大的等级上。佛教有“十道”之说,前四道为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四圣”,这四圣皆超脱了生死轮回;后六道则为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诸有情”,亦称“众生”。天为“六道”之首,但还得小心翼翼,努力护法,否则就有被开除“天”籍,落入“三恶道”的可能。
              天众中的天神,著名的如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陀、阎王等。二般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两侧。
              龙众:职掌兴云布雨的龙王。作为佛教护法神的龙众,有人大龙王、十六龙王等。龙王们兴云降雨,泽布苍生。据说龙众的天敌金翅鸟也皈依佛门为佛法护持了。
              夜叉:又译作“药叉”,意指“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是于种能吃鬼也能害人的恶鬼。 由于夜叉出身于贵父贱母的家庭。因而具有善恶两面性,能飞善跑,还能遁行。既要吃人,又要护法、保护众生。
              乾闼婆:乐神和香神。同紧那罗一起奉侍帝释天,紧那罗唱歌,乾闼婆则奏乐。在中国佛教中著名的飞天就是乾闼婆的形象。
              阿修罗:又称“阿须罗”、“阿苏罗”,是一种非神、非人亦非鬼的丑陋之极的怪物。阿修罗为“六道”之一,意为“不编正”、“非天”等,据说阿修罗曾与帝释天发生过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所以佛家常以“阿修罗”代称战场。在中国许多石窟的门两侧,都雕有阿修罗的造像,一般都是三头六臂,双手持日月刀。
              迦楼罗:是一只巨大的金翅鸟,它的双翅展开竟有336万里、每天要吃一条大龙和五百多条小龙。在云冈石窟中有它的造像,在唐代壁画中,它已被人化为头戴鸟冠的猛土了。在中国神魔小说如《西游记》中,它是佛祖头上的护法神,《说岳全传》则干脆让它转世投胎变成了岳飞,所以岳飞又被称为大鹏金翅鸟。
              紧那罗:即“二十四诸天”中新增补的天神。因其头上长角,又叫“人非人”。紧那罗是奏法乐的天神,普陀山普济寺中所塑紧那罗形象为马面和鹿面,半**,持乐器。
              摩睺罗伽:即大蟒神。普济寺中摩睺罗迦的塑像为头顶;条蛇的贵族,或是蛇面,手持笙或腰系花鼓,手持鼓槌。
              天龙八部队伍庞杂,良莠不齐,但就保护佛教而言,还是忠心耿耿尽心尽职的。他们有的面善心喜,有的横眉怒目,这些都是他们所现的“相”而已。犹如世间芸芸众生之相,是相非相虽幻亦真。你若无不良的心行,他也不起憎恚的言行;如果你实践爱心善行,他们却对你歌颂赞叹。为此,他们的威德也受到了高度的赞扬。佛教经典里,专门有对“天龙八部赞”的颂扬:


              14楼2012-08-01 19:47
              回复
                封楼,走人


                15楼2012-08-01 19: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