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精神吧吧 关注:15贴子:71
  • 2回复贴,共1

开放式传媒帝国的掌舵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记北京普乐通传媒集团董事长孔令伟
第一部分 微山湖畔的少年读书郎
第二部分 山东大学的新闻传播新秀
第三部分 北京城初来乍到的绩优报童
第四部分 新闻学院的高材生身担两报编辑
第五部分 创新商业模式的初探
第六部分 三刊一报的策划运营管理
第七部分 平媒向互联网的华丽转身
第八部分 开放式传媒帝国的雏形
第九部分 网络艺术品市场的探路者
第十部分 出版业和连锁店的崭新运作模式
第十一部分 电视频道的快速并购
第十二部分 开放式传媒帝国的新航向
第一部分 微山湖畔的少年读书郎
山东以南,江苏之北,湖光山色相映,近山远水相连,那一大片人间仙境,就是举世闻名的微山湖。微山湖上,到处是青山,秀水,绿岛,森林,荷花,芦苇……登临高坡,驻足远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晨曦初露,浮光跃金,白帆点点;夕阳西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初春时节,湖水清澈碧澄,渔帆点点滑过湖面。盛夏时分,接天荷叶,争奇斗艳,缕缕馨香,沁人心脾。金秋节令,蒹葭苍苍,菰草金黄,摘菱采莲,渔船穿梭。严冬降临,寒霜百里,寂寥无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微山湖一带,气候温和,水面辽阔,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十万亩荷花更是微山湖的一大奇景,游湖赏荷,寻古览胜,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微山湖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自古而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其中历史遗迹有:微山岛三贤墓、两城伏羲陵、鲁桥仲子庙、马坡梁祝墓、古木兰寺等。三贤墓坐落于微山岛上,三贤墓即殷微子墓、春秋目夷墓、汉张良墓;微山湖即由微子而得名。微子名启,殷纣王庶兄;纣王无道,微子数谏不听,愤而出走,死后葬于微山岛,人称微子山,或微山;微山湖形成之后,又依山名取名为微山湖。
美丽动人的微山湖,催生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善战的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传奇,孕育了“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的名曲,也诞生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孔令伟先生。
这个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界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苏北农村的淳朴、微山湖的灵山秀水,共同哺育了孔令伟先生。他的家,就坐落在微山湖边,孩子们经常在微山湖里划船、捕鱼、采莲……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给予人们的活力和灵气。但是,小时候的孔令伟,却没有同样的福份,经常只能隔着窗户,遥望那微山湖上的好山好水。
原来,孔家一脉单传,就这么一个宝贝孙子,其爷爷担心他跑出家门到湖边玩水,万一出了事有个好歹怎么得了。为了安全起见,爷爷一狠心,将孙子牢牢锁在自家屋子里。爷爷虽有不忍,耽误了安全,不得不狠心委屈这个宝贝孙子了。
童稚之年的孔令伟,本来应该充满幻想,与少年朋友们一样投身在大自然的怀抱,现在却被爷爷关在家里,是在是郁闷。经过短暂的几天之后,孔令伟找到了解闷的妙招。原来,孔门诗书传家,祖辈都是读书人,家中藏有古籍两大箱,将近二百本。孔令伟百无聊赖之际,见到了这么多的古书,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翻开了一本又一本发黄的古籍:《大学》、《论语》、《中庸》……
起初,孔令伟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诘屈聱牙犹如天书般的古典,但是,随着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诵读,没成想孔令伟是越发喜欢上了这些书,甚至为之着迷。在他被反锁的小屋,不时传来一阵阵童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
还有,你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案而后能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经年累月,长期诵读,反复体悟,孔令伟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潜移默化,再到无师自通,这种无数次反复、海量的外部刺激及内化于心的过程,让那些别人看起来令人生畏的旷世经典,在孔令伟心目中逐渐扎下根来,慢慢熏陶,使他的身上深深烙上超凡脱俗、清逸飘洒的书卷气,直到后来他成长为普乐通传媒集团的掌舵人,这种浓重的书卷气一直伴随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与其他商界老板有着鲜明的区别……



1楼2012-07-14 13:10回复
    此后的一段时间,孔令伟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北京城的大小工地,形成了自己固定的销售渠道和模式,这使他在大批“报童”中鹤立鸡群,也使他深深感悟到底层群众的生活疾苦,了解到民众的心声。
    孔令伟非凡的销售业绩,以及他撰写的对销售工作的出色总结、对市场的调查报告、报纸发展的建议,让《新京报》的主编对这个年青人格外刮目相看,让他如愿以偿地进入报社实习。
    第四部分 新闻学院的高材生身担两报编辑
    事实上,2003年9月刚到北京,孔令伟就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在他喜欢的传媒学领域进一步深造。他一边继续发扬光大在山东大学的勤奋好学精神,一边在人大这样的高等学府潜心钻研。他的学习成绩全系第一,论文质量也是第一,成为新闻学院的高材生。
    同时,由于销售《新京报》的出色表现,他还兼职担任实习记者。刚进入新京报报社时,他的职责只是蹲守在电话机旁等候新闻线索,此刻的他丝毫没有感受到命运的垂青,与他同期进入的其他同事都选择了默默接受,而他却坚信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决定凭自己的能力迎接挑战。
    孔令伟一步一步做好最基础的工作,还把每一天的文字编辑等工作环节做到最好。很多编辑表面上文笔出色,动辄下笔千言,但笔下却空洞无物,没有灵魂,在花团锦簇的辞藻中没有实质性内涵。而孔令伟,是一个具有洞察力的笔者,他对所要表现的事物观察得十分透彻,从眼花缭乱的表象入手,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内在精神。纵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可能大不相同。孔令伟就是凭着自己对生活突出的观察思考和文字表现能力,在这个岗位上同样将工作做得十分优异。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他终于从一名青涩的实习记者,成为新京报强档新闻版面的责任编辑。
    在新京报任责任编辑一年中,孔令伟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工资待遇有了提升,人际关系也都很好,他已经完全掌握了报纸编辑制作的技巧,但是,一股难以言状的单调枯燥笼罩着他,他感觉生活日益乏味。每天例行公事的策划选题、赶新闻、上新闻,日复一日的重复已经使那份原本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的工作变得多么无味,以至于领取丰厚的薪水成为唯一的目标。他要设法改变这种生活。
    就在此时,京城另一家很有名的报纸《京华时报》主编,也是十分欣赏孔令伟的才华,主动邀请他去担任责任编辑,并希望他在那儿长期任职。但孔令伟自有主张,他要寻找更有挑战性的平台。
    2005年初,寻寻觅觅的孔令伟,将自己探索的目光投向了《北京青年报》。这是一份有50多年办刊历史,以青年视角反映时代特征,面向社会各阶层、思想理念较为前沿的综合性日报,在北京订阅量第一,广告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单一报纸前三位。2004年底,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H股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主流媒体。孔令伟经过重重严格的笔试、面试、复试,顺利地成为北京青年报要闻版编辑。
    就这样,孔令伟一边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进行深造,一边又先后在两家报社担任编辑工作,紧张而富有成就的三年时光很快度过,迎接他的又是怎样的挑战呢?
    第五部分 创新商业模式的初探
    2005年年初,不安于现状的孔令伟又把目光瞄向新的领域。文化人出身的孔令伟,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他决定尝试着进入娱乐圈。一家广告公司下属的杂志《音乐速递》此前做得并不好,孔令伟接手以后,经过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对新的网络特征的深刻领悟,对时代脉搏的及时把握,他创新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一刊、一会、一网”。一刊就是《音乐速递》杂志,做成音乐标准刊。一会是指音乐峰会,由广告公司承办、杂志社主办的峰会,参加的人都是一些比较活跃的歌手、明星等。一网,就是音乐速递网,当时很多杂志还没有网络的理念,不知道引入利用网络,但孔令伟自己注册设立了网站“音乐速递网”。
    


    3楼2012-07-14 1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