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若明灯吧 关注:68贴子:6,179

丿亮若明灯灬【汉祚千秋】古代的天然染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娘~
豆瓣上看来的,觉得挺有意思的~~制蓝和制红技术~~


1楼2012-05-17 08:59回复
    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的方法,称为“草木染”。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应用矿物颜料的同时,也开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人们发现,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茎、叶、皮都可以用温水浸渍来提取染液。经过反复实践,我国古代人民终于掌握了一套使用该种染料染色的技术。到了周代,植物染料在品种及数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收集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秦汉时,染色已基本采用植物染料,形成独特的风格。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
    


    2楼2012-05-17 08:59
    回复
        以自然动、植、矿物所进行的染色,通常是较不耐日晒、水洗、激烈的酸碱变化,尤其对现代以化学合成药剂为主体的洗衣粉或漂白剂等更为脆弱。因此在清洗时,注意不要使用一般的洗衣粉或漂白剂。至於不耐日照的问题,这也是传统自然染色材料之所以被时代淘汰的原因之一。日照过久会褪色的问题,是自然染色材料的特色之一,也是弱点。但是一般正常的使用,除了尽量避免酱油、芒果、茶叶等汁液的喷溅外,也要避免当作擦汗手帕来使用。汗水是属於酸性的,容易使色彩变色。万一有沾染变色的情形时,尽量以中性洗碗精沙拉脱加入清水稀释后,进行漂洗,但不要搓揉。洗后多少会有褪色的情形,还不至於影响色相的变化。洗后的晾晒,请以阴乾,不要直接让太阳晒到,太阳的紫外线会加速色彩的褪色。使用熨斗时,也请采低温快速熨烫的方式,久置和高温除了会让纯蚕丝的纤维变形和受到破坏外,也会变色。尽量不使用衣架吊挂,仅可能采用平铺不摺叠的方式放置衣柜。但如果需摺叠的话,过一段时间后,摺叠处必须稍加移动换位,避免摺叠处过量氧化而有褪色的情形发生。一般的衣架大都是铁质或是木质的居多,容易继续和蚕丝上的自然色素继续反应,因而产生褪色。


      3楼2012-05-17 09:00
      回复
        【蓝草】
          蓝草在中国被使用於染色的时间是非常早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就记载了:少妇思念被徵召服劳役的丈夫,以致於无心采收蓝草「终朝采蓝」,连很容易采收的蓝草,采了一早上也采不满一篮子。《诗经》的记载内容逼真地纪录了实际的采蓝活动,《诗经》是出现於春秋战国时期,经长时间在各地所采集到的民间诗歌或是贵族的吟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诗经》区域,约略是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的中下游区域,这块区域间,所存在的蓝之品种有菘蓝和蓼蓝。菘蓝和蓼蓝的采集并不是很困难的,尤其所使用的染色部位为叶片,更不必像茜草是使用根部,而需要耗费大量劳力去挖掘。
          另外在《荀子》的 〈劝学篇〉里也有:「青出於蓝而青於蓝」之记载,现在的诠释仅是说明衍生义,未说明其本意或是引用处的居多,其本意是青这个颜色是由蓝这种植物所提炼或染出来的颜色,其染出的色彩却比蓝这种植物的本色还要蓝。蓝字的部首是由草部来构成的汉字,因此其造字初期是和植物的表达有关的,因为时代的推移,形成了衍生义盖过了本义的现代意义诠释。
          台湾早期的蓝草种植大都是以山蓝为主,山蓝又叫做大菁,曾经也是早期销往大陆的台湾产品。主要采集地区分布在北部的阳明山、坪林和猫空、三峡一带山区,中部地区是在苗栗、日月潭、埔里、溪头、阿里山、奋起湖等山区,目前尚可发现其踪迹。在清末民初之际,因为茶产业的兴起,加上化学合成染料的进口,导致山蓝的产业迅速萎缩,以致於消失。也因为经济价值的消失,大菁被野放至以上区域,近年来台湾各地所推广的蓝染活动,就是以这些被野放的大菁作为主力的。
          蓝的染色使用,在国外也出现的很早,如印度在西元一世纪时,在一份航海的纪录文件中,就出现有利用海上运输蓝靛的纪录了。在南美安地斯山纪元前3-4世纪间的印加人的遗迹中,出土有染上蓝之棉布。纪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的debe所出土的木乃伊之裹尸布里,就检验出含有蓝之色素。早期的埃及称蓝为「indicum」,也存在於纪元200年左右叙利亚地区所发现的盾牌上,被当成涂料。欧洲的商人早在13世纪时,就已经引进欧洲各国,在当时的英国还曾经把蓝靛当成是「恶魔的药」,立法限制使用。15世纪后,蓝靛也被当成是绘画的颜料之一。蓝靛就是靛花,靛花就是国画颜料中的花青。蓝素溶在水中时,是呈现绿色的状态;当出水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后,才改变色相为蓝色。而靛花则是靛水经过搅拌起泡后,让泡沫上的蓝素充分地接触到空气的氧才由绿转成蓝的色相。将变蓝的泡沫集中,乾燥后,就是一般国画颜料的花青。蓝所染出的色相,按照宋应星的说法有翠蓝色、天蓝、月白、草白等四色。这四色直接是以蓝靛的深浅控制,所染出的色相,并不混合其他的染材进行重复染。
        


        4楼2012-05-17 09:02
        回复
          ❤【中国古代的制蓝技术】
            关於中国古代文献中,关於采蓝的古文献出现得很早,在《诗经》中就有明确的采摘记载,另外在《荀子》的〈劝学篇〉里亦有「青出於蓝」之说法。至於种植和处理技术上的记载,以魏的贾思勰《齐民要术》和宋的宋应兴《天工开物》、明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较为齐全。其主要的说明如下:


          5楼2012-05-17 09:11
          回复

              《齐民要术》以蓼蓝制靛的方法: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普彭反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蓝十亩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叉倍矣崔寔曰榆荚落时可种蓝五月可刈蓝六月可种冬蓝冬蓝木蓝也人日用药也。」
              《天工开物》以菘蓝制靛的方法是:
              「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壹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近来出产,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晒乾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缸。」
              


            6楼2012-05-17 09:11
            回复
                《本草纲目》制靛的方法是:
                「染材,〔别录曰〕蓝实生河内平泽。其茎叶可以染青。〔宏景曰〕此即今染襟碧所用者。以尖叶者为胜。〔恭曰〕蓝有三种。一种叶圆茎二寸许。厚三四分者。堪染青。出岭南太常。名为木蓝子。陶氏所说。乃是菘蓝。其汁抨为淀甚青者。本经所用。乃是蓼蓝实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为淀惟作碧色尔。〔颂曰〕蓝处处有之。人家蔬圃作畦种。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许。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实。但可染碧。不堪作淀。此名蓼蓝。即医方所用者也。别有木蓝出岭南。不入药。有菘蓝可为淀。亦名马蓝。尔雅所谓葳马蓝是也。又扬州一种马蓝。四时俱有叶。类苦买菜。土人连根采服。治败血。江甯一种吴蓝。二月内生。如蒿。叶青花白。亦解热毒。此二种虽不类。而具有蓝名。且古方多用吴蓝。或恐是此。故并附之。
                另外在〈草部〉蓝淀项目里,记载著:染材,〔时珍曰〕淀。石淀也。其渣沉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乾。谓之靛花。亦青黛。见下。」
                以上的古法均是属於生产性的制靛方法,主要是将蓝叶制成固体的靛状,方便搬运、保存和贩售,现今的大陆或台湾也尚有少量贩卖蓝靛。


              7楼2012-05-17 09:12
              回复
                【茜草的种类】
                茜草的染色种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1. 东洋茜(Rubia cordifolia L)又叫做中华茜草。
                2. 西洋茜(Rubia tirctorum L.)。
                3. 印度茜(学名:Rubia cordifolia Linn.在印度被称之为Indian medder)。
                根据大陆的文献的说法,将茜草分成四类:
                1.长叶茜草(Rubia cordifolia L.)
                2.中华茜草(Rubichinensis Reg.et Maack)
                3.狭叶茜草(Rubia truppeliana Loes.)
                4.黑果茜草(Rubia codifolia L.)
                【古文献的记载】
                1.诗经:「缟衣茹藘」
                2.考工记:「一染縓再染赬三染纁」
                3.唐诗里李商隐的〈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茜袖捧琼姿,皎日丹霞起」、
                李群玉的〈黄陵庙〉「黄陵女儿蒨裙新」
                4.宋朝苏轼的〈浣溪沙〉「相挨踏破茜罗群」
                5.清朝曹雪芹的〈桃花行〉:「茜裙偷傍桃花立」
                  染出色相也会因其叠染的次数,会出现《考工记》里称呼的:縓、赬、纁、朱、绛等色相。有时候也会直接以植物名来命名,叫做茜色或是茜红色等。
                


                10楼2012-05-17 09:18
                回复
                  【苏方】
                    苏枋又名苏方、苏芳、苏木,是属於常绿豆科小乔木,树干有小刺,羽状复叶、黄色花,学名为Caesalpinia Sappun L.。其得名是因为印尼语的译音,印尼语sappan的意思为红色的树木,其现在的英文名是巴西英文字Brazil的小写brazil(巴西红),苏枋所含的红色色素因此就叫做Brasiln。原产地为印度、马来西亚。苏枋被当作染色材料,早在唐代时,就因为南洋的贸易而从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地被引进中国。引进的地点是在福建的泉州,一上岸就被当作是官方用品专门保管处理。目前主产地为广西、云南、台湾、海南岛、四川等,苏枋还具有促进血管收缩、抑制中枢神经、抗菌等的药用价值,因此还残留於中药店里。
                    苏枋的心材色彩呈现带有红色感觉的黄色,在欧洲曾经被用来作为红葡萄酒的染色用。苏枋是使用其树干的中心部,加上明矾的媒染,即可染出唐朝以来四品大官所穿的官服,其色彩被称之为绛色或绯色、红色、赤色、朱色等。明矾是较为安定的药剂,没有环境影响的问题;且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影响,请放心使用。另外,如果使用二氧化铁来媒染的话,就会得到偏紫的红色色相染色效果。
                  


                  11楼2012-05-17 09:19
                  回复
                    《本草纲目》里的红花记载,如下:
                      红蓝花:染材,释名红花。(开窦)。黄蓝。〔颂曰〕其花红色。夜颇似蓝。故有蓝名。〔颂曰〕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东月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花下作梂汇多刺。花出梂上。圃人乘露采之。采以复出。至尽而罢。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暴乾。以染真红。又做胭脂。〔时珍曰〕红花二曰八月十二月皆可下种。雨后布子。如种麻法。初生嫩叶苗亦可食。其叶如小蓟叶。至五月开花。如大蓟花而红色。侵晨采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栗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晒乾。或捏成薄饼。阴乾收之。入药搓碎用。其子五月收采。淘尽捣碎。煎汁。
                    


                    14楼2012-05-17 09:28
                    回复
                      【黄蘖】(黄柏、檗木、檗皮)
                        黄蘖为落叶乔木,卵状椭圆状叶片、对生且是奇数羽状复叶,属於柑橘科。黄蘖的树干外皮厚实,内部则是黄色的,雌雄异株,树干外皮相软木状,果实呈现黑色。学名为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黄蘖也叫做黄柏、黄波罗、黄伯栗,又称为黄檗、檗木、檗皮。黄蘖是属於山椒科落叶乔木,生长於山地杂木群中,中国华北和东北都可见其踪迹。黄蘖的蘖字,有时也写成黄檗,其枝干是染黄的材料。黄蘖外形类似银杏树。染色的部位是树皮,黄蘖的树皮有两层,第一层没有色素,染色的部位是取第二层的树皮,染出色相是黄色。在中药店大都是被当作是整肠和胃药使用,黄蘖也叫做黄柏、黄波罗、黄伯栗,又称为黄檗、檗木、檗皮。是植物染色材料中,唯一含有盐基性色素的染料。
                        中药的名称为黄柏,含有的黄色色素是古代制纸时,染纸的材料。因含植物碱的缘故,也是很好的纸张制书防虫蚀药剂。以黄蘖染色的纸张所写的经文,曾出现於敦煌的藏经洞。黄蘖的染色是使用其树干,以高温热煮法、明矾媒染即可,可得略带绿色感觉的沉稳黄色。黄蘖也是古代印度僧侣,在诵经修行时,含在口中,防困的药材。
                        《神农本草经》记载:
                        「案说文云檗黄也蘖木也司马相如赋有檗张揖云檗木可染者颜师古云蘖黄蘖也」
                      


                      15楼2012-05-17 09:28
                      回复
                        【姜黄】
                          郁就是姜黄,又叫做郁草、郁金、宝鼎香,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郁金和姜黄是同科的植物,姜黄有称之为宝鼎黄、黄姜,染色的部位是其块根。在《本草正义》中记载著:「又一种则坚实光亮,其色深黄,乃如郁金,为染色之用,不入药剂者。」另在《纲目》中也有:「郁可浸水染色」之记载。姜黄染色的部位是根部,染出的色彩是差不多的,都是黄色系的,姜黄是较为鲜黄,有萤光色,也是咖哩料理的材料。
                          「郁金」,「郁金」也是一种染黄色的染色材料,也就是郁金香草,但不是现今的荷兰郁金香。唐代学者张泌《妆楼记》:「郁金,芳草也。」可将妇人所穿的裙子染成鲜明的黄色,且带有郁金本身的香气,但缺点在於不耐日晒,容易褪色。用郁金香草所染的裙子称为「郁金裙」,唐诗中也有记载,李商隐《牡丹》诗:「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这是一首描述牡丹花的诗,写花丛绿叶在风中的姿态。传说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爱穿著以郁金香染成的黄色裙子,於是成为当时的流行色彩,不论宫中嫔妃、仕宦之家女子争相模仿。唐李珣的〈浣溪沙〉:「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里也有「郁金黄」的色彩名。
                          《本草纲目》记载:
                          姜黄:染材,〔时珍曰〕近日以扁如乾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形者为蝉肚郁金。并可浸水染色。述形虽似郁金。而色不黄也。
                        


                        16楼2012-05-17 09:30
                        回复
                          【五倍子】
                            五倍子是一种蚜虫寄生於染料橡树(Quercus infectoria 或Q.Lusitania)花蕾旁边或树皮上,树皮受到蚜虫的刺激而形成肿瘤状之突起。此树皮的肿瘤含有丰富的可供染色用之鞣酸,当鞣酸和铁离子结合时,就可将纤维染成蓝黑色的色相。五倍子古代称之为「无食子」、「栎五倍子」,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於《酉阳杂俎》文献记载里,五倍子的蚜虫也寄生於西域一带的柽树。
                            西域的五倍子是由现今的伊朗一带的波斯引进的,由波斯语直接音译为「无食」、「摩泽」。但是根据一些药书上的记载,五倍子却是生长於南方的越南、缅甸一带,不是西方的西域,如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五倍子和用蓝草深染的黑色色相是偏蓝色的黑色色相,这也和媒染剂的使用有关。一般传统的黑色或是叫做皂色的黑色染料之媒染剂,根据文献的记载都是使用叫做「铁浆」的媒染剂。铁浆的作法有两种,一是直接以生锈的铁块浸泡醋酸,三星期以上即可得到铁浆。另一种是以稀饭浸泡生铁块,一样可以得到铁浆,这是利用稀饭发酵后的酸性,其实是和直接以醋酸浸泡是一样道理,所得到的铁成分,叫做醋酸铁。醋酸铁媒染的染色效果是较偏向不带任何色系的灰色色相。如果是亚铁类的媒染的话,就较容易得到偏向带些许蓝色系感觉的黑色色系。
                            五倍子除了是中国古代的纤维染色材料外,也是染发剂和近代蓝黑色钢笔墨水的材料。五倍子染出的色相,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叫做「皂色」,皂即是黑色的意思,皂字和现在的皂字是通用的,但在古代的字书里都是使用「皂」字。根据三国魏张揖《广雅》的说明,皂和早是相通的,皂的色相是藉由早起看不见东西时的黑色状态来比喻的。
                          


                          17楼2012-05-17 09:34
                          回复
                            繁体变简体了,皂字本来下面是个十,不是肥皂的皂。。。


                            18楼2012-05-17 09:36
                            回复
                              【乌臼】
                                乌臼又叫做臼、乌臼木等,属於大及戟科木本植物,学名为Sapium sebiferum L.。叶片呈菱形,冬季变红落叶, 有微毒性,落叶也可以保存使用於染色。关於乌?的记载,曾出现於《天工开物》、《神农本草》、《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千金翼方》、《云梦漫钞》等古文献中,可用以治疗脚癣、疥疮、湿疹等。《本草纲目》里,《释名》里称之为「臼」,《本草纲目》说其「叶可以染皂色。乌臼木:染材,〔藏器曰〕叶可染皂」。乌臼种子呈黑色球形,可以榨油,亦有毒性,亦可治疮疥,但不可染色。《本草纲目》也说明乌臼「子可压油。然灯极明。」《本草纲目》已经说明染色部位是使用其叶片,和铁化合物媒染后,可产生灰色的色相,深染后可得到黑色的色相,适合棉麻类之被染物。
                              


                              19楼2012-05-17 0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