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樱儿吧 关注:13贴子:6,382
  • 14回复贴,共1

【论文】山东省海洋灾害问题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02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4.海洋灾害与海洋污损事故

4.1海洋赤潮

  2002年,我省加大海洋赤潮预防、控制和治理力度,在近岸海域全面开展了赤潮监测、监视工作,赤潮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沿海大部分地区未形成明显赤潮灾害。 

  2002年,我省建立了近岸海域赤潮监视网络,利用卫星遥感、船舶等技术手段,对全省近岸海域进行全方位赤潮监视监测,并在莱州湾设

立赤潮监控区,开展赤潮业务化监测和预警报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2年,山东近岸海域共发现赤潮4次,其中青岛浮山湾、威海近岸海域各发现1次,滨州近岸海域发现2次,赤潮种类分别为红色中缢虫、裸甲藻、夜光藻、中肋骨条藻等,累计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达1700万元。

4.2海洋污损事故

  2002年,全省共发生渔业污染事故27起,比2001年的47起减少20起,渔业经济损失6882万元。
 
青岛胶州湾发生的红色中缢虫赤潮图
 

4.3海洋自然灾害

4.3.1风暴潮

  2002年7月5日-6日,受第5号台风(威马逊)影响, 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出现4.0米左右的大浪,部分岸段出现接近当地警戒水位的高潮位。

  7月27日,9号台风(风神)中心在山东胶南附近登陆,受其影响,山东沿岸均出现3-4米的大浪,部分岸段潮位接近或达到当地警戒水位。

  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根据风暴潮警报提前做好灾害防范,两次风暴潮均未形成大的灾害。

4.3.2海冰灾害

  2002年度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较常年偏轻,但黄河口附近和莱州湾局部海域有短时冰灾发生。
 



1楼2006-12-21 22:09回复
    根据主要致灾因子,将山东省沿海发生的海洋灾害分为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和海洋生态灾害4类,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山东省沿海各类海洋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将山东沿海分为3个海洋灾害区: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沿岸风暴潮、赤潮和海水内侵海洋灾害区,龙口-成山头海岸侵蚀、海水内侵和海雾海洋灾害区,半岛南部-鲁南台风、暴浪和海岸侵蚀海洋灾害区.提出了山东省沿海各海洋灾害区防御海洋灾害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山东省;海洋灾害类型;海洋灾害区划;海洋灾害区


    2楼2006-12-21 22:13
    回复
      2.2海雾年变化
      山东沿海和近海绝大部分地区几乎一年四季均有海雾出现,但时间分布很不均匀,
      春、夏较多,秋、冬较少。全年以4一7月最多,除部分沿岸外,该4个月雾日之和占全
      年有雾日数的百分比均在60%以上,最多是青岛近海达80%。山东南部沿海及龙口以
      东的北部沿海,海雾季节变化甚为明显,春末夏初最多,秋季最少。雾多出现在6、7
      月,平均在sd 以上,多者超过半月。如石岛和成山角,7月雾日分别为17.6d和24.ld。
      9一10 月平均雾日最少,一般小于0.5d。龙口以西沿海雾的年变化与其它沿海不同,全
      年多雾期出现在秋末至冬季,春、夏则为少雾季节。如羊角沟、孤岛和马山子,1月至
      翌年2月,平均雾日一般为2刀天左右,5一9月的平均雾日均不超过0.7d。海上除渤海
      中部的多雾期出现在7、8月外,其余大部分海区出雾频率的分布与沿岸大体相似,也
      是春末、夏初较多,其余季节较少。
      3 风暴潮特征分析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
      海面异常升降现象。风暴潮是一种重力长波,周期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介于地震海啸
      和低频的海洋潮汐之间,振幅一般数米。它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它与相伴
      的狂风巨浪可酿成更大灾害。影响山东的风暴潮通常有温带气旋和寒潮引起的温带风暴
      潮和热带气旋(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热带低压)引起的风暴潮两类。
      一般风暴高潮位(st。rm tide)形成具有三个条件[5一61:(1)有造成强烈而持久的向岸大
      风的天气形势;(2) 有喇叭状港湾及浅海平缓海滩等有利地形条件;(3)正值天文大潮期
      间,海水潮位高。
      风暴潮通常按其强度分为3级:特大潮灾(1级),较大潮灾(2级),小潮灾(3级)。


      4楼2006-12-21 22:41
      回复
        50a来黄渤海h1沿岸共发生最大增水超过lm的风暴潮617次,超过2m的63次,温
        带风暴潮虽然次数高于台风风暴潮,但引起的灾害却小得多,山东沿海每年7-9月为天
        文大潮期,由于台风影响机率低,故台风风暴潮发生也较少,而温带风暴潮活跃期主要
        集中在10月到翌年4月,与天文大潮遭遇的机率更大,所以,山东风暴潮的危害以温
        带风暴潮为主,尤以渤海湾、莱州湾沿海受温带风暴潮影响最为严重(见表1)0
        山东各地由于地理位置、沿岸地形,港湾形状、风区长度、相对系统的位置等不同,
        引起沿岸增水的大小不同,产生的灾害也不同,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危险风向,找准警
        戒水位、潮汐规律对预报风暴潮至关重要。
        IPCC研究表明:我国沿海海平面近50a来呈上升趋势,平均以每年1-3mm的速率
        上升;特别是近3a来,上升速率有所加快,显然,海平面的上升对于风暴潮灾害有推波
        助澜之势,将是今后风暴潮灾害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5楼2006-12-21 22:41
        回复
          4 风暴海浪特征分析
          风暴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具有灾害性破坏的波浪。产生灾害性大浪的天气系
          统,即在长风区方向上能出现大风速的天气系统。由风场资料分析,这些天气系统主要
          是寒潮(冷空气),气旋和台风(热带风暴)。海浪因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从而对海港建设、
          海洋开发工程、海洋航运及海上作业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见表2)0
          风暴海浪通常按其强度分为4级:特大(1级),严重(2级),较严重(3级)、轻度(4
          级)。
          4.,冷空气引起的风暴海浪
          每年冬季,强盛的冷空气从北方南下,在山东沿海出现偏北大风。由于地形的影响.
          山东南部沿海与北部沿海的海浪差异甚大。北部沿海的海面冷空气到达之后,北风骤起,
          海面风力一般都在6级以上,有时可达9级,方向为西北或东北。数小时内海浪迅速增
          大,在龙口站可测到6m的单个波高,周期一般为5-6秒。寒潮引起的大浪,一般持续
          62 海洋预报23卷
          3天左右。从整个过程来看,海浪成长较快,而衰减相对较慢,时间较长。南部沿海近
          岸地带背风,风区短,波高较小,在离岸较远处,风浪成长与北部沿海相似。山东南部
          沿海几个海洋站多数在近岸,所以测得的波高不大,一般只有0.5m左右,仅当风向呈
          东北或东时,波高才稍大。寒潮大风每年冬季频繁来到,在山东沿海经常出现寒潮大浪。
          由于来势迅猛,是海上作业的危险海况之一。


          6楼2006-12-21 22:42
          回复
            4.2台风引起的风暴海浪
            影响山东沿海的合风仅限于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影响山东南部沿海的台风浪
            各年不等。多的年份可达10余个天气过程,少时仅1-2个,各个台风造成的破坏也彼
            此相差很大。
            台风从长江口外向北(或西北)移动过程中,对山东南部沿海的影响逐渐加强,波型
            由涌浪变成混合浪,再变成明显的风浪,浪高逐渐增大。离台风中心越近,海浪越大。
            强台风在山东南部登陆时,近海可出现最大波高为l Om以上的大浪,H,。亦可达到6m
            以上。海浪的平均周期一般可大于6秒且与波高的变化趋势一致,因为台风北上以后,
            在黄海移动较快,各海洋站观测的5级以上海浪通常可持续3-5日。台风浪的方向,通
            常台风到达之前为东南向,台风过后转为偏北向。
            台风对山东北部沿海的影响与南部沿海迥然不同,只有当台风跨越山东半岛或经成
            山角以东向北(或东北、西北)移去时,才能对北黄海、渤海产生较大影响。但这种台风
            出现次数少,其台风浪的波高也不及南部沿海大。这是因为北部沿海的海域不如南部沿
            海开阔,受涌浪影响小。而且山东北部沿海的对岸为辽东半岛或为内地,风区短,台风
            形成的风浪波高也较南部沿海小。莱州湾及其以西水浅,更不能形成台风大浪。
            1期刘敦训:山东省近50年海洋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5海冰特征分析
            5.1海冰概况
            海冰指海洋上的一切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在冰情严重的区域或异常严
            寒的冬季往往出现严重的冰封现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冻,给沿海经济及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造成危害。5.01
            4 4 3 3 2 2 1 L 让认
            000囚
            的60\1
            0661
            晒的61
            0861
            的卜61
            0卜61
            功961
            0961
            豹的61
            0价61
            我省海域的冰情分为5级,即轻冰年(1
            级)、偏轻冰年(2级)、常年(3级)、偏重年
            (4级)和重冰年(5级)。50 a来,渤、黄海
            平均冰级为2.8级,最大冰级为5级,出现在
            1957和1968年,最小冰级出现在1973年,
            为l级。(见图1)自1950年以来,渤、黄海
            冰级呈减小趋势,减小率平均为0.0154, 50
            年代海冰冰级平均为3.3级,60年代平均为
            3.0级,70年代2.6级,到了80年代略有回
            图1近50年山东沿海海冰年际变化图
            升,为2.8级,90年代为2.4级。90年代为近
            50 a来冰级最小。从表4的年代距平值也可以看出,50和60年代为正距平,70年代以
            后为负距平,到90年代为近50 a来最低,
            年代


            7楼2006-12-21 22:42
            回复
              5.2各地冰情
              从漳卫新河口开始,沿渤海湾南岸经莱州湾西岸、南岸至莱州湾东岸,冰情逐渐减
              轻。大致可分4段。渤海湾和莱州湾西部沿岸、莱州湾南部和东部沿岸、屺姆岛至蓬莱
              高角沿岸、山东黄海沿岸,冰情强度逐渐递减,渤海湾和莱州湾西部沿岸冰情最严重,
              山东黄海沿岸一般年份不会出现海冰,特殊偏冷年份才有少量海冰出现。


              8楼2006-12-21 22:42
              回复
                海洋预报23卷
                6 小结
                综上所述,山东沿海海区海洋及气象自然灾害有着产生频率高、分布广泛、地域差
                异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因此,建立完
                善的监测、预测系统和防灾减灾体系将势在必行


                9楼2006-12-21 22:43
                回复
                  我国海洋灾害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05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字体:大 中 小】 
                   
                   
                   
                   一是种类多,分布范围广。由于海岸线漫长,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可能发生的海洋灾害种类也较多。中国海区大体分为三个海洋灾害区:渤海和黄海区域,东海区域和南海区域。其中,东海区域灾害最严重,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啸灾害占全海区的54%;渤海和黄海区域海洋灾害种类最多,除台风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啸外,还有温带风暴潮和海冰灾害,各种灾害约占全部海区的18%;南海区域最辽阔,各种海洋灾害约占全部海区的28%,主要分布在北纬12度以北海区,以南地区较少。

                   二是频率高,破坏性大。我国海洋灾害中,发生最频繁、造成影响最严重的是风暴潮、赤潮和巨大海浪灾害。全球热带海洋每年大约有80多个台风,对我国有影响的有20多个,登陆台风7个左右,约为美国的4倍,日本的2倍,菲律宾的1.5倍。根据1966至1990年资料统计,我国海区大于3米以上的海浪分布频率分别是:渤海6.7%,黄海26%,东海58.3%,南海46.8%。其中6米以上的狂浪区平均每年发生28次,9米以上的狂涛区平均每年出现5.8次。我国赤潮灾害呈现出发生频率增加、爆发规模扩大、持续时间加长、有毒藻类增多的发展趋势。近五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沿海赤潮主要发生在东海区,其中,浙江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占全海域五年来赤潮发生总次数的38%,占总面积61%。

                   三是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急剧增长。近十几年来,海洋灾害破坏越来越广泛,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污染和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加剧,导致赤潮等海洋灾害日趋严重。50年代平均每年损失1亿元左右;90年代高达140多亿元左右;而2001年到2005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630亿元。特别是2005年,一年的海洋经济损失就有近330亿元,占同期海洋经济总产值近2%,占全国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6%。(海洋局提供)


                  10楼2006-12-21 23:15
                  回复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次于内陆的洪涝和风沙等灾害。1980年~2002年的22年中,海洋灾害的经济损失大约增长了30倍,高于沿海经济的增长速度,已成为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海洋防灾减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安定、经济安全和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研究各类海洋灾害的特征、分布规律、发生机理,开展海洋灾害预警及风险评估,研究评价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研究评价内容

                      1. 赤潮灾害发生规律、预警和防治

                      我国近海赤潮发生规律;赤潮监测和预警;赤潮防治技术及对策;赤潮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

                      2. 风暴潮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风暴潮灾害成灾机理研究;风暴潮警戒水位重新核定及审定;风暴潮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风暴潮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损失评价。

                      3. 海底地质灾害及其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评价

                      海底地质灾害的分类、分级和区划标准;地质灾害的分布、发生机理及发展趋势;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区域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图和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近海地质灾害及海岸稳定性综合评价;近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防治对策及其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评价。

                      4. 海岸侵蚀特征、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

                      海岸侵蚀特征及机理研究;海岸侵蚀评价标准研究;海岸侵蚀的防治技术及对策研究;海岸侵蚀风险评估及其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

                      5. 海水入侵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莱州湾、辽东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海水入侵的类型、范围及现状评价;海水入侵的物源和通道研究;海水入侵的自然与人为影响机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各区海水入侵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我国海水入侵风险评估及其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

                      6. 海冰灾害及其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评价

                      海冰灾害指标体系研究;海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海冰与承灾体相互作用研究;寒潮对海冰成灾机制影响研究;河冰入海成灾作用研究,海冰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及其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评价。

                      7. 海浪灾害及其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评价

                      海浪灾害分布规律研究;海浪灾害预警、预报方法研究;海浪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评估。

                      8. 重要海湾和河口湾的淤积灾害及防治

                      海湾潮流场对海湾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典型海湾沙质沉积体地貌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海湾冲淤变化对资源环境开发的影响研究;海湾淤积的防治技术及对策;淤积灾害对海湾周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

                      9. 外来物种灾害控制与生态修复对策

                      典型外来入侵害种对土著生物影响及其治理技术;外来物种遗传污染及控制对策;外来物种带入病原生物的研究;海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及其对沿海发展的影响评价。

                      10. 海雾灾害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综合评价

                      海雾发生规律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我国近海海雾形成的海洋环境和水文要素条件评价;海雾对海洋交通运输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的影响研究;海雾灾害损失评价。     


                    11楼2006-12-21 23:21
                    回复
                      2000年我国海洋污染及灾害状况 
                        日前国家海洋局经发布200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去年,尽管各级主管部门对围海造田、密集养殖、海洋排污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到目为止,上述因素带来的海洋灾害仍然干扰着我国海洋经济。国家海洋局有关管理部门认为,问题已经形成,靠短时间治理效果不会明显。专家认为,在未来若干年内,海洋环境质量方面的原因还将继续影响我国海洋经济。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表明:2000年我国海洋环境总体质量状况与上年基本一致,全国近岸和近海海域水质劣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区域的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劣于四类水质的严重污染区面积达2.9万平方公里。

                        大中城市附近和河口海域污染仍最严重。陆源排污仍然是近岸、近海海域污染的主要因素,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

                        调查结果表明,劣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20.6万平方公里,其中,二、三、四类和劣于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5.4万、2.1万和2.9万平方公里。上海、浙江、辽宁、天津、江苏的近海海域、辽东湾、渤海湾西部海域、莱州湾南部海域以及珠江口海域是污染较重的海域。

                        去年,我国近岸和近海海域继续受到营养盐的严重污染,海水中无机氮含量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16.4万平方公里,劣于四类水质区2.7万平方公里。磷酸盐含量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17.8万平方公里,劣于四类水质区1.4万平方公里。渤海约22%的海域遭受无机氮污染,约20%的海域遭受磷酸盐污染,上海、浙江、天津、江苏、辽宁近岸和近海遭受营养盐污染较重。我国海水中油类含量超过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河北、天津、福建、浙江和上海近岸的油污染较重。我国大部分河口、海湾的海水铅含量超过一类水质标准;部分重点海域汞含量较高;个别重点海域的镉含量偏高;海水中其它重金属含量基本正常。去年对全国沿海50个地点近10种经济贝类进行抽样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某些地点的贝类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仍然偏高。

                        去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28起,累计赤潮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赤潮发生次数多在浙江、辽宁、广东、河北、福建附近海域,浙江中部近海、辽东湾、渤海湾、杭州湾、珠江口、厦门近岸、黄海北部近岸是赤潮多发区。

                        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污染物排海量近期内不会有明显减少,特别是新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入海量将呈增加趋势,因此,我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依旧不容乐观,必须保持高度重视。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指出,与往年相比,2000年,包括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灾在内的我国海洋灾害依然较为严重。总经济损失约120.8亿元,受灾人口1003万人。


                      12楼2006-12-21 23:24
                      回复
                        为什么要在长江口以北海域加强防潮设施建设?

                          长江口以北,特别是江苏省的海岸多为滩涂,防护设施比较弱,所以,要特别加强设施建设。

                          在长江口以南,虽然拥有相当面积的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等自然界赋予陆地抵御海洋灾害的屏障,由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过度围海造田,不少天然保护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据统计,在过去50年里,我国沿海地区,滨海湿地丧失近50%,红树林丧失70%左右,近岸珊瑚礁8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也正是自然屏障遭到破坏,海洋灾害日渐严重,对长江口以南兴建的防潮设施要求的品质就更高。

                        近年我国赤潮发生的面积、次数有上升趋势,原因何在?

                          我国出现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污染日趋严重,海水中氮、磷含量过高,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为有害藻类提供了物质条件。

                          此外不合理的养殖造成区域海水富营养化,由此导致局部赤潮的发生。

                          赤潮藻类分有毒、无毒两种。有毒赤潮可以直接毒死海生物,一些没有被毒死的海生物,由于体内残留有毒物质,一旦被食用会造成食用水产品的人中毒,甚至死亡。目前,我国发现有毒赤潮种类20余种。世界上每年有2000余人因食用了含有赤潮毒素的鱼、虾而死亡。同时,赤潮还能消耗海水中的大量氧气,导致海生物缺氧死亡。大量的海藻也可以堵塞鱼、贝的呼吸器官,同样可以导致它们死亡。

                          在我国,北部海域的夏季是赤潮多发季节,南部海域春、夏、秋都是会有赤潮发生。


                        14楼2006-12-21 23:25
                        回复
                          海洋生态灾害———赤潮 2006-1-9 12:49:47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因浮游生物的兴盛,海水呈现一片铁锈红色而得名。这种使海水变色的浮游生物,主要是繁殖力极强的海藻,其他的还有极微小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各类鞭旋虫等。赤潮的海水都有臭味,因而也被渔农们俗称为“臭水”。它主要会使水体变粘稠,附着在鱼虾表皮和鳃上,导致鱼虾呼吸困难而死亡;许多赤潮生物还有较大毒性,因此它对海洋捕捞业、养殖业的危害极大。 

                            引发赤潮的内因是海域水体本身富营养化,外因则是适宜的水温和气候条件等。专家们指出,近年来从长江口到浙江沿海海域污染严重,每年有数以亿吨计的污水排入东海;近年海水养殖业又有较大发展,大量网箱养殖中残余饵料和鱼类排泄物也沉积水体。这些污染沉积物含有丰富的氮和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极易诱发赤潮。养殖区海域更易发生小范围赤潮。 

                            预防的最根本方法是管理好水质,必须严格控制好入海物质的污染物含量。对于海水养殖者来说,就有个科学养殖的问题。在养殖海域,要密切注意对水质的监测,一旦发现有赤潮侵袭或发生的苗头,就得减少投饵量,使养殖水产品减少活动量;同时撒播粘土,也可用重铁盐、硫酸铜等来减少或杀灭一定量的赤潮生物。如已发生赤潮,则应迅速将网箱转移到安全水域,或用薄膜阻隔赤潮水体进入。


                          15楼2006-12-24 19:50
                          回复
                            海洋生态灾害———赤潮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http://huanbaoju.chaozhou.gov.cn 点击数:104 更新时间:2005-11-23 得分: 



                              据国家海洋局专家预测,今年我国海域的赤潮灾害将略大于去年,而东海海域是重点防范区域。果然,5月3日开始,长江口区以南的浙江北部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至15日这次赤潮总算基本消退。仅过3天的5月18日上午,“中国海监3808”飞机在舟山中街山列岛附近再次发现大面积赤潮,至20日赤潮面积由4560平方公里扩展到5800平方公里,密度也上升了两个数量等级。这是东海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赤潮,也是今年以来发生在我国海域规模最大的一次,持续时间可能在10天左右。它直接破坏海洋生态,对浙江沿海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因浮游生物的兴盛,海水呈现一片铁锈红色而得名。这种使海水变色的浮游生物,主要是繁殖力极强的海藻,其他的还有极微小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各类鞭旋虫等。赤潮的海水都有臭味,因而也被渔农们俗称为“臭水”。它主要会使水体变粘稠,附着在鱼虾表皮和鳃上,导致鱼虾呼吸困难而死亡;许多赤潮生物还有较大毒性,因此它对海洋捕捞业、养殖业的危害极大。

                              引发赤潮的内因是海域水体本身富营养化,外因则是适宜的水温和气候条件等。专家们指出,近年来从长江口到浙江沿海海域污染严重,每年有数以亿吨计的污水排入东海;近年海水养殖业又有较大发展,大量网箱养殖中残余饵料和鱼类排泄物也沉积水体。这些污染沉积物含有丰富的氮和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极易诱发赤潮。养殖区海域更易发生小范围赤潮。

                              最近东海海域出现大规模赤潮,与近期持续高温天气有关。预防的最根本方法是管理好水质,必须严格控制好入海物质的污染物含量。对于海水养殖者来说,就有个科学养殖的问题。

                              在养殖海域,要密切注意对水质的监测,一旦发现有赤潮侵袭或发生的苗头,就得减少投饵量,使养殖水产品减少活动量;同时撒播粘土,也可用重铁盐、硫酸铜等来减少或杀灭一定量的赤潮生物。如已发生赤潮,则应迅速将网箱转移到安全水域,或用薄膜阻隔赤潮水体进入。


                            16楼2006-12-24 19:54
                            回复
                              • 219.140.173.*
                              影片设计了几个患难见真情的细节也让人觉得有些牵强,包括杰克和儿子山姆,山姆和他的女同学。杰克忙于工作而疏于和儿子沟通,但后来冰释前嫌,在营救中体现了父子情深;山姆本来遇到了一个情敌,但后来勇敢地救了女同学两次,情敌还大方地让山姆对女同学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两人当然是接吻定情以了事。 

                              瑕不掩瑜。〈后天〉绝对值得一看。2002年2月,一份美国国防部的机密报告中提到,全球气候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引发人类的浩劫。电影正是根据这份外泄的机密报告引发的灵感。环保人士甚至借题发挥提出,要在首映式当天在电影院门口造势,谴责美国现任政府忽视环保议题。据悉,迫于环保组织的压力,美国政府态度已经有所松动,而美国宇航局近日发布的一份内部紧急通知中说,要求宇航局内所有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不得对影片发表任何评论。危机迫在眉睫,〈后天〉像中国人亲历的非典一样真实。环保话题不容忽视!! 

                              也许,地球上每增加一辆车,“后天”来得就越快一些。。。 

                              人类,从〈后天〉开始,请珍惜你生存的环境,尽可能地让我们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地球减轻一些负担,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17楼2006-12-26 1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