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湘云判词和《乐中悲》究竟暗示了什么?曹雪芹为何设计“憨湘云醉眠芍药 ”?作者为湘云丈夫取名“卫若兰”透露了哪些难言之隐?“脂砚斋”就是史湘云吗?且看国光红教授揭秘《红楼梦》——
编者按:《红楼梦》是我国乃至世界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典型人物和经典情节在中国堪称家喻户晓。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使这部诞生于200多年以前的中国古典小说再度成为当前的文化焦点。最近,我省著名学者、山东教育学院教授国光红先生从《红楼梦》及“脂评”文本出发,提出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观点。国光红先生并不以“红学”研究名世,而这恰恰说明,《红楼梦》不仅属于“红学家”,她还属于一切热爱她的人们。
脂评本《石头记》第一回有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这首诗提醒读者,须从“荒唐”结局看女儿悲剧,须从“辛酸”泪眼看作者难言之隐,不与作者同“痴”,是解不得书中别裁之“味”的。《石头记》前有“凡例”,大概是“脂砚斋”的手笔。“凡例”的末尾有一首诗,诗的最后一联说:“看来字字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两句诗提醒读者:如果没从《红楼梦》看出字字是血,如果没有真正看懂作者构思、措辞的处处“辛苦”,是不能索解《红楼梦》的。
我们之所以不能完全理解曹雪芹,学养、经历初浅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往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往往过低地估计了曹雪芹。譬如对书中的史湘云,对她的悲剧真相,大多数学者的理解之所以错误,就在于给曹雪芹的构思安排了一个平庸无奇的格子。在这个平庸的格子里,湘云的结局不外乎:一、丈夫早逝,湘云早寡;二、离婚,或被休;三、丈夫出走,或出家。因此,湘云就改嫁宝玉,现实中就是改嫁曹雪芹,改嫁了曹雪芹,就成了“脂砚斋”了。
其实,都错了,湘云的悲剧不是学者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如今我说曹雪芹给湘云安排的悲剧,丈夫没有早逝,也没有出走,没有出家,湘云也没有被休,她们夫妻白头到老,当然,她也就没有可能走到书中的宝玉,亦即现实中的曹雪芹身边,当然也就不能出任“脂砚斋”了。要想知道湘云悲剧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听我慢慢从头说。
一、湘云判词和《乐中悲》
第五回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让宝玉看了“金陵十二钗”判词,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湘云的判词和“十二支”的《乐中悲》就是湘云悲剧的提纲。我们就来看这判词和《乐中悲》。
判词的背景是“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判词说:“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前两句说湘云身世不幸,孩提时代父母早逝,但是这并不算是悲剧(双亲早年弃世的孤儿多的是),最后一句,“湘江水逝”嵌一个“湘”,“楚云飞”嵌一个“云”,是湘云的名字,大概还有别的什么意思,可能与湘云悲剧有关,不太清楚。那么悲剧就落实在“展眼吊斜晖”上了:凭吊什么?凭吊“斜晖”,而且是“展眼”之间就凭吊起“斜晖”来了。那么“展眼”之前的“斜晖”是什么?是中天的丽日,是当头的太阳。
判词先分析到这里,再看《乐中悲》。
曲名“乐中悲”,就是快乐中的悲剧,悲剧就从快乐中产生,在快乐里面包孕着悲剧——不是一般的悲伤。以下逐句分析曲子:
襁褓间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这和判词的“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是一个意思,不过详细点罢了。这不是悲剧症结。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前两句是判词里没有的内容,说湘云好穿男儿装,思想单纯。最后一句就有些隐晦了:“霁月”是雨后之“月”,“光风”是无云之“风”,就是“风月”了;“霁月”停“雨”,“光风”扫“云”,就联系上“云雨”了,但是“云雨”却被扫荡一空了——这不是暗描儿女“风月”,而“云雨”不长吗?往下看: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她嫁了个“才貌仙郎”(“厮配”就是相配),而且白头到老,把幼年失去父母的不幸抵消了——谁知道,悲剧发生了: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和判词的“湘江水逝楚云飞”意思很接近,而且也同样嵌了“湘云”的名字。不过这句多了“高唐”的信息,而“高唐”和我们从上句分析出来的消停了的“云雨”是有关的,都是从宋玉的《高唐赋》取典。《高唐赋》说楚王与“巫山之女”***会,“巫山之女”自称“高唐之客”,自述行迹道:“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从此,“高唐云雨”就成了男女欢会的代名词。“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和前面的“霁月光风”呼应,都是说湘云的夫妇欢情断绝。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消长数”是“阴阳数”的隐语,加一个“尘寰中”作定语,就是“人间阴阳”,就说到夫妻之间了。湘云婚后不久,就永绝了夫妻欢情,但这是命运中注定的(“数应当”),悲伤也没用,所以劝道:别无谓地悲伤了。
虽然措辞隐晦,但是连贯起来,庐山真面就逐渐暴露出来:湘云丧失了夫妻欢情,她嫁的丈夫丧失了阳刚。怪不得判词说“斜晖”,“斜晖”就是“斜阳”,而“斜阳”就是不能翘然而举之“阳”。怪不得曲子名“乐中悲”,果然是乐中未料之悲!
编者按:《红楼梦》是我国乃至世界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典型人物和经典情节在中国堪称家喻户晓。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使这部诞生于200多年以前的中国古典小说再度成为当前的文化焦点。最近,我省著名学者、山东教育学院教授国光红先生从《红楼梦》及“脂评”文本出发,提出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观点。国光红先生并不以“红学”研究名世,而这恰恰说明,《红楼梦》不仅属于“红学家”,她还属于一切热爱她的人们。
脂评本《石头记》第一回有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这首诗提醒读者,须从“荒唐”结局看女儿悲剧,须从“辛酸”泪眼看作者难言之隐,不与作者同“痴”,是解不得书中别裁之“味”的。《石头记》前有“凡例”,大概是“脂砚斋”的手笔。“凡例”的末尾有一首诗,诗的最后一联说:“看来字字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两句诗提醒读者:如果没从《红楼梦》看出字字是血,如果没有真正看懂作者构思、措辞的处处“辛苦”,是不能索解《红楼梦》的。
我们之所以不能完全理解曹雪芹,学养、经历初浅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往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往往过低地估计了曹雪芹。譬如对书中的史湘云,对她的悲剧真相,大多数学者的理解之所以错误,就在于给曹雪芹的构思安排了一个平庸无奇的格子。在这个平庸的格子里,湘云的结局不外乎:一、丈夫早逝,湘云早寡;二、离婚,或被休;三、丈夫出走,或出家。因此,湘云就改嫁宝玉,现实中就是改嫁曹雪芹,改嫁了曹雪芹,就成了“脂砚斋”了。
其实,都错了,湘云的悲剧不是学者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如今我说曹雪芹给湘云安排的悲剧,丈夫没有早逝,也没有出走,没有出家,湘云也没有被休,她们夫妻白头到老,当然,她也就没有可能走到书中的宝玉,亦即现实中的曹雪芹身边,当然也就不能出任“脂砚斋”了。要想知道湘云悲剧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听我慢慢从头说。
一、湘云判词和《乐中悲》
第五回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让宝玉看了“金陵十二钗”判词,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湘云的判词和“十二支”的《乐中悲》就是湘云悲剧的提纲。我们就来看这判词和《乐中悲》。
判词的背景是“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判词说:“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前两句说湘云身世不幸,孩提时代父母早逝,但是这并不算是悲剧(双亲早年弃世的孤儿多的是),最后一句,“湘江水逝”嵌一个“湘”,“楚云飞”嵌一个“云”,是湘云的名字,大概还有别的什么意思,可能与湘云悲剧有关,不太清楚。那么悲剧就落实在“展眼吊斜晖”上了:凭吊什么?凭吊“斜晖”,而且是“展眼”之间就凭吊起“斜晖”来了。那么“展眼”之前的“斜晖”是什么?是中天的丽日,是当头的太阳。
判词先分析到这里,再看《乐中悲》。
曲名“乐中悲”,就是快乐中的悲剧,悲剧就从快乐中产生,在快乐里面包孕着悲剧——不是一般的悲伤。以下逐句分析曲子:
襁褓间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这和判词的“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是一个意思,不过详细点罢了。这不是悲剧症结。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前两句是判词里没有的内容,说湘云好穿男儿装,思想单纯。最后一句就有些隐晦了:“霁月”是雨后之“月”,“光风”是无云之“风”,就是“风月”了;“霁月”停“雨”,“光风”扫“云”,就联系上“云雨”了,但是“云雨”却被扫荡一空了——这不是暗描儿女“风月”,而“云雨”不长吗?往下看: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她嫁了个“才貌仙郎”(“厮配”就是相配),而且白头到老,把幼年失去父母的不幸抵消了——谁知道,悲剧发生了: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和判词的“湘江水逝楚云飞”意思很接近,而且也同样嵌了“湘云”的名字。不过这句多了“高唐”的信息,而“高唐”和我们从上句分析出来的消停了的“云雨”是有关的,都是从宋玉的《高唐赋》取典。《高唐赋》说楚王与“巫山之女”***会,“巫山之女”自称“高唐之客”,自述行迹道:“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从此,“高唐云雨”就成了男女欢会的代名词。“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和前面的“霁月光风”呼应,都是说湘云的夫妇欢情断绝。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消长数”是“阴阳数”的隐语,加一个“尘寰中”作定语,就是“人间阴阳”,就说到夫妻之间了。湘云婚后不久,就永绝了夫妻欢情,但这是命运中注定的(“数应当”),悲伤也没用,所以劝道:别无谓地悲伤了。
虽然措辞隐晦,但是连贯起来,庐山真面就逐渐暴露出来:湘云丧失了夫妻欢情,她嫁的丈夫丧失了阳刚。怪不得判词说“斜晖”,“斜晖”就是“斜阳”,而“斜阳”就是不能翘然而举之“阳”。怪不得曲子名“乐中悲”,果然是乐中未料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