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叽嘎吧 关注:9贴子:656
  • 3回复贴,共1

【§退步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7-07 13:31回复
    油画与图像
    第三届中国油画大展创作研讨会书面发言
    我在学校混饭吃,不免被命令填写所谓“研究方向”,我于是写成:“架上绘画与图像文化对比研究”,因为八十年代初我就在纽约遭遇绘画与图象关系问题,在二者之间持续挣扎十多年,至今不得要领。
    英语“painting”一词指手工绘画,“picture”一词,则泛指手绘或印刷的“画面”。“图象”这一翻译词则相当准确,泛指机器复制的画面与照片。出国留学的中国画家常有这样的经验:老师说,你们画得很好看,但那是“picture”,即“图”,而不是“painting” ,即“画”。
    二十多年来的中国具象作品,几乎都用照片。没有照片,我们无法画画。用照片画画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在“利用照片”还是在“画照片”?一百多年来,图象与绘画在西方艺术中是怎样一种关系?今天,我就来与大家分摊这个问题。
    先说西方:自从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发明照片,画家就利用照片画画:如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尤其是德加。最近二十年,西方出版了上述画家利用的照片原版,其中最有名的证据就是库尔贝大型代表作《画室》中那位裸体女子,即依据当时的色情照片。

    但那是“利用照片”,不是“画照片”。当时法兰西绘画达到颠峰,而摄影尚在幼儿时期,绘画与摄影绝对处于主从关系。
    十九世纪末,画家们意识到:摄影将逐步取代传统绘画“记录”与“传播 ”的那部份社会功能。譬如十八世纪藉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其社会功能实际上类似“新闻报导”。一百多年后泰塔尼克号沉没,举世要闻,但没有一个画家还有藉里柯那样的描绘热情。
    到了二十世纪初,摄影在争论中成长为一大视觉艺术,绘画则于同期大致分成两个著名的新走向。
    一路的前驱是后印象派,引出立体主义、表现主义、野兽派及抽象画,这几派画家与照片划清界限,其主旨,是玩弄绘画自身的种种可能性,其演变,出于绘画史自身的因果关系,大量美术史论著即着眼于此。
    另一路是纷杂的现代主义,其中最极端者,即达达派颠覆传统,杜尚告别绘画。他们放手利用图象,刻意融解绘画与摄影的分野。杜尚给《蒙娜丽萨》画两撇胡子,用的是现成图片,达达艺术的拼贴直接使用照片,像曼雷这样的大师,其身份即是摄影家。
    [附图:上世纪20年代,杜尚之流即玩耍影像图画拼贴游戏。]
    但是,图像复制技术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则要到二战后才被充份认识,始有专著予以追述,这些专著很少翻译到中国。
    上世纪前半,摄影成长独立,电影工业与现代印刷术突飞猛进,画册、杂志、电影、广告,已全方位占据了大众视觉生活。1937年左右,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预见复制图像决定性改变了视觉艺术。更早时则列宁指出,电影将是新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开启了共产世界的宣传机器,苏联成为电影大国,与庞大的好莱坞电影业不相上下。
    五、六十年代,普普艺术彻底解除了复制图象与绘画的藩篱,图象可以被视为绘画,绘画也可以被视为图像,其后果,是加速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边缘化。
    这一后果,影响到欧美艺术教学,从那时起,欧美学院传统绘画课程开始没落、解体,绘画变为兴趣课程,非绘画教学日益增多,艺术家的角色与价值观发生历史性变化:当一名艺术家,不等于当一名画家,而一名画家并不意味着就是艺术家。
    七十年代后,录像机、摄像机、数码摄影机、拷贝机、私人电脑相继诞生,在同时发生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图象复制技术由工业而商业,并进入艺术领域。越来越多的摄影家、平面设计家、影像制作者被纳入过去只有画家与艺术家组成的重要展览。
    八十年代,西方大美术馆相继成立摄影与影像专馆,国际重要双年展的多媒体艺术比重,持续增长。到了九十年代,最前沿的艺术早已不是装置,不是行为,而是多媒体艺术。去年我在纽约哥根海姆美术馆看了多媒体大展《移动的图象》,即总结性回顾三十多年来欧美高度成熟的多媒体艺术。其中有照片,录像,电影,广告,但其效果和理念,错综复杂,异常新颖,均不是我们对上述图像原有的认知,可惜这样的展览,也无法来到中国。


    2楼2011-07-07 13:37
    回复
      和谐你妹啊


      4楼2011-07-07 13:40
      回复
        还是直接贴地址好了http://tieba.baidu.com/f?kz=82125861


        5楼2011-07-07 13: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