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研究,说起来,才算刚刚起步。——当然,此前已经有许许多多的评论家所写的大量评论文章了。孙犁生于1913年,其写作经历了大半个世纪,1995年他八十二岁那年“封笔”;全集有十一本。他于2002年7月11日逝世。离开我们仅仅九年。没有谁敢说,他在这短短的九年中,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这位文学大师。
再说,真正的大师,绝不是少数研究者,在几年中就能完成研究工作的。酌海一瓢,大海日夜涌流;或者,我辈只能在海滩捡拾些贝壳而已。
读读孙犁的《红楼梦 杂说》罢!
读读孙犁的《铁木前传》罢!
读读孙犁的《书衣文录》罢!
读读孙犁的《芸斋小说》罢!
读读孙犁的《耕堂读书记》罢!
说不完的孙犁精品,读不透的孙犁力作。仅仅一本《耕堂读书记》,你要研究,起码也得找来原著读读,再看看有关参考资料,思考思考,有所发现,这样才可能写成研究论文或者著作。就说柳宗元、韩愈和苏轼的文论,孙犁都谈到了,有所论断;到底怎样,不能盲从,还得进入中国古代文论领域,才可能把问题讨论清楚。《读书记》中好多问题涉及历史领域,这绝不是一两年、三四年能见出成效的。看孙犁传记,读孙犁著作年表,**时期,解放初期,新时期近20年,他都是日夜兼程的,呕心沥血的,心无旁骛的。要在短短几年中取得很大的成绩,是不可能的。
没有相当的文史修养不行,没有长年累月的文化积累不行,没有坚定的毅力也不行!把孙犁的名篇拿出一篇来看看,与同时代别的作家比比,那风格之独特和鲜明,以及从整体上经得起时代的检验,罕有其比!比较,也得功夫!一一读了才能进行比较。
不少作家,对于当代文学大师孙犁,还没有多少明确的认识。但您如果说,建国60 多年以来,我们似乎仅仅出了一位文学大师——可能就是孙犁,而不是别的作家——他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当然也可能没有什么感觉。
话说回来,不喜欢孙犁,也很正常。孙犁自己就说过:多大的作家,都不会让所有的读者喜欢。况且,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呢!
可以说,孙犁是不是文学大师——这无关要紧,他自己不争此头衔,爱好他的作品的读者,也不会存心为他争大师的桂冠。读他,说他,就是了。反对他,也没关系。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文章互补,文人包括读者不相轻才好。
这次赴京一月,听到了一些议论——特别是一些有关孙犁在人事方面的“纠纷”。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要进行文化批判,怎能不得罪一些人呢?当然,许多学者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孙犁的地位明显地在上升。
这里面,有多少东西需要研究,总结呀!
孙犁能把自己写的作品背过,仅仅这一条,就使我们这些平庸之辈,自惭形秽呢。
能够在孙犁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成就的,恐怕在天津和北京、河北一带的学者之中。
我虽说研究孙犁已有10年的历史,但知识结构单薄,自知是无法取得什么大的成就的。读读孙犁作品,传记,以及相关材料,心里愉悦,自己的文字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就心满意足,岂有他哉!
孙犁说过,花木生长,要土壤、水分,也要太阳——但太阳不能太厉害。七月,正是荷花绽放的季节,荷花顶着炎热的骄阳,在播放幽香,在呈现鲜丽的色泽——细想想孙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遭际,或许多多少少有点像那七月盛开的荷花呢。
再说,真正的大师,绝不是少数研究者,在几年中就能完成研究工作的。酌海一瓢,大海日夜涌流;或者,我辈只能在海滩捡拾些贝壳而已。
读读孙犁的《红楼梦 杂说》罢!
读读孙犁的《铁木前传》罢!
读读孙犁的《书衣文录》罢!
读读孙犁的《芸斋小说》罢!
读读孙犁的《耕堂读书记》罢!
说不完的孙犁精品,读不透的孙犁力作。仅仅一本《耕堂读书记》,你要研究,起码也得找来原著读读,再看看有关参考资料,思考思考,有所发现,这样才可能写成研究论文或者著作。就说柳宗元、韩愈和苏轼的文论,孙犁都谈到了,有所论断;到底怎样,不能盲从,还得进入中国古代文论领域,才可能把问题讨论清楚。《读书记》中好多问题涉及历史领域,这绝不是一两年、三四年能见出成效的。看孙犁传记,读孙犁著作年表,**时期,解放初期,新时期近20年,他都是日夜兼程的,呕心沥血的,心无旁骛的。要在短短几年中取得很大的成绩,是不可能的。
没有相当的文史修养不行,没有长年累月的文化积累不行,没有坚定的毅力也不行!把孙犁的名篇拿出一篇来看看,与同时代别的作家比比,那风格之独特和鲜明,以及从整体上经得起时代的检验,罕有其比!比较,也得功夫!一一读了才能进行比较。
不少作家,对于当代文学大师孙犁,还没有多少明确的认识。但您如果说,建国60 多年以来,我们似乎仅仅出了一位文学大师——可能就是孙犁,而不是别的作家——他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当然也可能没有什么感觉。
话说回来,不喜欢孙犁,也很正常。孙犁自己就说过:多大的作家,都不会让所有的读者喜欢。况且,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呢!
可以说,孙犁是不是文学大师——这无关要紧,他自己不争此头衔,爱好他的作品的读者,也不会存心为他争大师的桂冠。读他,说他,就是了。反对他,也没关系。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文章互补,文人包括读者不相轻才好。
这次赴京一月,听到了一些议论——特别是一些有关孙犁在人事方面的“纠纷”。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要进行文化批判,怎能不得罪一些人呢?当然,许多学者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孙犁的地位明显地在上升。
这里面,有多少东西需要研究,总结呀!
孙犁能把自己写的作品背过,仅仅这一条,就使我们这些平庸之辈,自惭形秽呢。
能够在孙犁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成就的,恐怕在天津和北京、河北一带的学者之中。
我虽说研究孙犁已有10年的历史,但知识结构单薄,自知是无法取得什么大的成就的。读读孙犁作品,传记,以及相关材料,心里愉悦,自己的文字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就心满意足,岂有他哉!
孙犁说过,花木生长,要土壤、水分,也要太阳——但太阳不能太厉害。七月,正是荷花绽放的季节,荷花顶着炎热的骄阳,在播放幽香,在呈现鲜丽的色泽——细想想孙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遭际,或许多多少少有点像那七月盛开的荷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