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11,486贴子:16,663,224
  • 14回复贴,共1

王键 :谨慎看待中国道路:对日本兴起的再考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年笔者阅读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其中就有一本关于明治思想界的书(《明治哲学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读过之后,笔者惊觉在启蒙阶段,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已是相当之大。这个差距可以这样进行简单概括:日本的明治维新,已领先中国大概50年左右。众所周知,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此后日本思想界突飞猛进,开始了一段狂飙运动,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前的时期。而中国虽然在明治维新前后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却未能摆脱失败的命运。直到1919年才发生了五四运动,开始了思想解放的历程。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观察,五四运动而不是清廷的改革才能够在思想层面同明治维新相匹配。
明治思想界
从明治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和五四之后的中国思想界的状况来看,虽然已有50年的时差,但中国和日本的差距仍然相当大。纵观该书中列举的当年日本学者的大名及其作品,如西周,加藤弘之,福泽渝吉,西村茂树,井上原了,井上哲次郎,德富芦花,大西祝,内村鉴三,冈仓天心等人,都是些相当有想法的学者,不仅思想精彩,而且文脉深厚,修养水平也都很高。
反观五四前后中国的一群启蒙学者,如陈独秀、李大钊,甚至胡适、鲁迅,包括保守派的辜鸿铭、张君励等人,甚至更早的康有为、梁启超,笔者以为:从总体来看,他们的学识相形见拙,思想不够开明,而修养水平也比较一般。即使是像严复这样的学养较为深厚的中国学者,拿到当时的日本去,水平和境界恐怕也是排不上号的。当然,孰优属劣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至少以笔者的学识来进行判断,确有这样的感觉。像福泽渝吉,谈论学问和政治的关系,表达的相当精妙,几乎可和马克斯.韦伯媲美,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学者很少有哪个人可以把问题谈论的如此透彻清明,可见思考问题的清晰度有很大差距。再如冈仓天心,表述了“亚洲一体”的思想,相当大气磅礴,有博采众家之长且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中国的学者却鲜有这样了解亚洲不同文化,即具有雄心壮志,同时又能兼收并蓄的博大心胸。虽然中国也有像鲁迅这样深刻的思想家,但相比之下,鲁迅的修养和心胸似乎不可同日而语。鲁迅入肉三分的幽暗笔锋,也许可解释为当时中国转型之中客观生存环境的产物,但其文字中密布的尖刻、绝望和睚眦必报,确实让人感受不到风度,看不到希望。
相比之下,很多日本学者的表达可堪称典范。如德富芦花在幸德秋水等人被政府处死后所发表的公开讲演,言辞有礼有据,娓娓道来,让人读后仿佛有身临其境且意犹未尽的感觉。再如内村鉴三,作为一名非西方基督徒,阐述自己如何转变为基督徒的个人自传《我是如何成为基督徒的》,甚至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成为全世界“非西方传道者最优秀的说教”。而他身后留下的墓志铭,也非常耐人寻味,言简意赅却意象无边,充满精神的魅力:
"I for Japan
Japan for the World
The World for Christ
And all for God"
总之,像这一类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者,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确实非常罕见。
认知日本的偏差
此外,在中国的学界在研究日本时,由于受政治正确和民粹主义的干扰,往往不能依据历史事实客观地看待日本,感情色彩干扰了学术研究,对日本的理解囿于一隅,问题视野也相当局促。
比如,通常中国媒体和学界总是认为,近代日本的兴起是“脱亚入欧”思想的产物,而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更是脱亚入欧和全盘西化观点的鼓吹手。但笔者对此考察了一番,却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福泽渝吉的几部主要著作中,也根本看不到多少所谓脱亚入欧和全盘西化的观点。只是在福泽渝吉晚年所撰写的几篇报刊时评中,可以找到这个“脱亚论”的影子。但这几篇时评的篇幅、力度和观点,并不足以代表福泽渝吉的思想整体。
若从其《文明论概略》一书来观之,福泽渝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大核心:1、追求不断变革的自由主义观点;2、追求日本自立的独立文明观。也就是说,所谓“脱亚”或者“西化”,根本不算是福泽渝吉的核心观点。在福泽渝吉看来,“脱亚”也好,“西化”也好,只是在特定阶段由于日本文明落后于他人而需要采取的特殊策略,“西化”和“脱亚”本身并不是目的。福泽渝吉也并不否认,在特定的前工业社会阶段,像孔孟之道这样的儒家文明体系,一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进步作用,但这并不能改变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后,儒学体系无法与之相匹配,所起到的非常反面的阻碍作用。



1楼2011-06-13 23:05回复

    若综而观之,福泽渝吉的观点并不是崇洋媚外的西化派,而是追求变革的自由派,而且非常强调多元主义视角和不同观点的重要。此外,福泽渝吉还非常强调保持日本文明自身独立性的重要性,而绝非随波逐流,沦为其他文明的附庸。从福泽渝吉对学问的独立和个人思想独立的强调来看,这一点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作为公民,一个人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地位,由此才可以不断追求思想和精神的独立,那么以此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和文明,也应当在这样的个人的不断发展中,追求其文明自身的独立性。从福泽渝吉的逻辑来看,这二者丝毫不会冲突,而非常美妙地结合为一体。
    有别于福泽渝吉,日本另一位重要思想家冈苍天心,则是位出了名的保守派。冈苍天心自幼接受西洋教育,精通英文,甚至于他的几部主要著作,都是用英文写作出版,首先在国外发行,然后才有的日本版本。冈苍天心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三个方面:1、思想层面,开创了近代日本自我认知的坐标系。2、美学方面,是日本重要的美学家。3、对茶道的理论化,以及向西方的传播。
    在思想层面,冈仓天心基本上持有二个主要观点:“亚洲至上论”;以及“日本特殊论”。
    观点之一:亚洲至上论,亚洲一体。亚洲至上,冈仓天心认为,亚洲拥有两个伟大文明,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前者拥有孔子式的“共产主义”传统,而后者则拥有“吠陀”式的个人主义。虽然两大文明之间被喜马拉雅的皑皑白雪割断,但亚洲的精神却是一体——追求究极与普遍的爱之扩大,而这种爱是所有亚洲各民族的共同遗产。亚洲的这一思想,也产生了全世界所有的宗教。亚洲文明的形态是复杂而多样的。阿拉伯的骑士道,波斯的诗歌,中国的伦理,印度的思想。还有东亚的佛教,仿佛东亚所有思想之流汇聚起来的观念论的海洋。但实现这一复杂性的统一的则是日本。
    观点之二,日本特殊论。冈仓认为,日本实现了亚洲文明复杂性的统一。它同时从印度和鞑靼两个源泉中汲取了养分,使反映整个亚洲的特性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天朝和天皇,历史上从未被征服,以及岛国的孤立于世,都使日本成为亚洲思想和文化的天然储藏库。而在中国和印度,前者历经了王朝的变动,鞑靼骑兵的铁蹄,和愤怒暴民的杀戮,这一切在中国一再发生,除去典籍、史料和废墟,什么都不复存在。后者则经历了匈奴族的粗暴对待,回教徒狂热的偶像破坏,还有欧洲殖民者无意识的文物破坏,使阿育王的时代,佛教的经典,以及诗歌的艺术,再也无法唤回。冈仓由此得出结论:亚洲的文化遗产,只有在日本才得以原样保存。日本是亚洲文明的博物馆,甚至“比博物馆还要高级”。因此,作为“上天”之民的祖国的日本,其天定命运就是保持并恢复亚洲的样式。使日本再生,使日本成为日本,使东洋的世界平安地穿过众多的暴风雨,带领亚洲走向昔日的坚强巩固。
    冈苍天心的上述观点,视野相当博大。冈苍天心也开创了日本后来的“亚洲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也为中国的政治领袖孙中山所接受。但很遗憾的是,进入1920年代后,日本军国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兴起,最终把“大亚洲主义”变成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这恐怕是冈苍天心和孙中山等人都始料未及的。
    在日本兴起的过程中,无论是自由派的观点,还是保守派的观点,实际上思想都较开明,并不像传统观点描绘的那样崇洋媚外或抱守残缺。也许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清廷的立宪改革会失败,而日本的立宪改革却能够成功。
    现状和差距
    回头再看,明治维新已经过去140多年,五四运动也已过去90余年。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日本经历了二战的失败,在美国的训导下从废墟中再次崛起。中国在内部不和反复争斗的情况下,踉踉跄跄赢得了二战,随后却在内战更大规模的血与火后选择了极权和激进的道路,最终也以另外一种特殊的方式崛起。但事到如今,无论从物质文明的丰富程度来看,还是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来看,日本却仍然远领先于中国。
    


    2楼2011-06-13 23:05
    回复
      你们这帮白痴,转给你们也白看


      6楼2011-06-13 23:23
      回复
        文章写得不错!
        虽然对作者提供的论据了解不深也没有认真考证过,甚至有点不以为然,但是他的视角很好。
        感觉作者其实就是在批判一种缺乏长远眼光的荷尔蒙政治


        8楼2011-06-14 11:06
        回复
          d


          9楼2011-06-14 11:06
          回复
            个人觉得有些地方日本方面确实比咱们做的好。
            关键是用人方面没好办法,最后无法引导到一条好路上。
            比如说有人有能力,可惜在底层,发挥不出来作用啊


            IP属地:河北10楼2011-06-14 11:15
            回复
              好贴 确实比五四没好多少 而甚于五四也没做到超越国界到达一种更人文的高度 五四更是一种反抗与批判 而不是反思与思考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1-06-14 17:40
              回复
                日本先是学习华夏文化,后来又有了“兰学”,总之,他一直是模仿他人,自己的固有文化根基不深,所以转变得快。我华夏文明绵延不绝四千年以上,根基深厚,转变,学习,借鉴他人优秀之处要缓慢,困难得多,阻力也大,孰优孰劣不能以一时论短长,要以长程的历史眼光去看。


                12楼2011-06-14 17:47
                回复
                  一个人的成熟不是衰一次跟头就Ok了。总的来说,日本善于学习融合他人经验,也囚于经验。日本部分精英人文的突破,但并不能整体提升日本整体民众作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眼光和一个领袖应有心胸与涵养,历史也很难再给日本岛国第二次机会学习。相反中国并不缺乏这些文化积淀,中国作为东亚领袖有着久远的历史,做起领导来那自然轻车熟路,中国的问题在于过于盲目自大,缺少深度反省,专制体制禁锢思想太甚,文人大多犬儒。其实中国的文化有相当的开放性,比如男女平等比如对异族的接纳,这一点要比日本要强,是看似开发实则保守,所以很少听说哪些人要移民日本的,就算是到了日本也会发现很难融入他们的文化和社会,有一道看不见的墙。
                  


                  13楼2011-06-14 18:20
                  回复
                    日本人很优秀。


                    14楼2011-06-14 19:10
                    回复
                      假如抛去局部历史段的偏执,从更宽广的时代(二战后到如今),以全球发展趋势的连续性来看,应该讨论的是日本的崛起继而举步维艰,这个在全球背景中不可分割的一体有机过程。


                      16楼2011-06-14 19:58
                      回复
                        当下传统伦理和儒家思想与民朱的整合是思想界是最为迫切的命题,此命题关系到中国的软实力,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和长久的稳定。此命题可谓任重道远,研究才刚刚开始。


                        17楼2011-06-14 20:43
                        回复
                          如果中日组东亚联盟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1-06-15 23:09
                          回复
                            任何民粹主义的讨论都跟不上时代了~全球化已确立为未来发展的主题,思想界该深入探讨的是该如何化解矛盾,共同发展。


                            19楼2011-07-19 21: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