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世界上,除了我们早已熟悉的“暴走族”“飘车族”以外,又有一种新的群体日长夜大,令人瞩目。从东方到西方,从穷乡到都市,成千上万的人像星星环绕太阳一样,拱卫自己心中的偶像。为了自己所崇拜的歌星、影星、球星,许多人甘愿受尽风霜,甘愿奉出激情、血泪甚至生命,人们把这些人称为“追星族”,意为追逐明星的人群。
印在脸上的歌星
1987年11月12日,全世界的报纸几乎都刊发了路透社的一帧照片。画面上是一位年轻貌美的澳大利亚女歌迷,在右脸上印了闻名全球的美国摇滚乐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肖像,在这前一天,杰克逊已开始在澳洲的巡回演出。尽管各个国家的报纸用不同的语言诠释着画面,但照片本身早已超越语言的羁绊,鲜明地显示了歌迷对歌星的近乎痴醉的喜爱。
偶像现象已有很长的历史。但以往的偶像基本上都局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浮士德》、《约翰•克利斯朵夫》、《牛蛙》、《简•爱》,而且崇拜者也只是极少数人。一些专家指出:追星现象的出现是与明星制度建立、传播媒介发展相关联的。著名影城好莱坞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明星制的地方,制片人运用电视、报刊、广播、电影等手段使演员发紫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追星者心目中的偶像比起小说人物大不相同,前者具有鲜明的客观色彩和具体形象,不像后者是需要崇拜者加以主观再造的抽象人物。
印在脸上的歌星
1987年11月12日,全世界的报纸几乎都刊发了路透社的一帧照片。画面上是一位年轻貌美的澳大利亚女歌迷,在右脸上印了闻名全球的美国摇滚乐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肖像,在这前一天,杰克逊已开始在澳洲的巡回演出。尽管各个国家的报纸用不同的语言诠释着画面,但照片本身早已超越语言的羁绊,鲜明地显示了歌迷对歌星的近乎痴醉的喜爱。
偶像现象已有很长的历史。但以往的偶像基本上都局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浮士德》、《约翰•克利斯朵夫》、《牛蛙》、《简•爱》,而且崇拜者也只是极少数人。一些专家指出:追星现象的出现是与明星制度建立、传播媒介发展相关联的。著名影城好莱坞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明星制的地方,制片人运用电视、报刊、广播、电影等手段使演员发紫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追星者心目中的偶像比起小说人物大不相同,前者具有鲜明的客观色彩和具体形象,不像后者是需要崇拜者加以主观再造的抽象人物。